就像《西遊記》原著,真的是一部孫悟空不斷打怪的升級小說嗎?作為從來沒喜歡過爽文的筆者,我眼中的孫悟空雖然是第一主角,但也不過是作者講故事道具而已,拋開齊天大聖的光環才是作者想講的故事:孫悟空就是在空全反射著故事裡的神話體系的腐朽,而神話體系背後對應的顯然不是神話體系,到底是什麼,好像不用說了。
而《封神榜》原著的劇情著實有些無聊,但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狐狸極其敬業地完成了神的旨意,結果——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如果說作者沒有別的深意,諸位看觀信嗎?
說回《姜子牙》這部電影,讓我們看看那些細節:
一、師尊和十二金尊的形象。
我不知道為什麼把原著中的天尊改成師尊,把玉虛宮改成靜虛宮,但讓我們先看看那裡面至高無上的神仙們的形象——
師尊——黑不溜秋,看不清面目
十二金尊——戴著面具,從來沒顯現真容
導演:我暗示得還不夠明顯嗎?那好吧,看我的鏡頭——
二、大戰後的人間景象。
人間遍地枯骨幽魂,大戰真的救了蒼生?
三、姜子牙成神的「雷人」形象
導演:你真的以為製作團隊是眼睛長在後腦上?
為什麼會用這樣的形象?那個後來成了神的人,原來是怎麼掛掉的?他真的希望自己死後變成那樣被人當成logo的神?
姜子牙:我既為了阿九,也為了蒼生,但不是為了北海用胸撞我的牛哥跟我套近乎。
四、繁華的人間背後
臺詞:師尊的師父是師祖
畫面:那個救了蒼生的人在哪裡?
《姜子牙》想說到底是什麼,筆者先總結兩點:
1、嘴上口口聲聲說為了蒼生犧牲誰的人,小心有詐。
2、不怎麼標榜自己,但卻真正為蒼生而努力的人,留給世界的可能只是個名字,而神的原型至於怎麼想的對世人來說並不重要,就像西方那個成了神的人。
拋開爽,拋開主角光環,也許才真正可以看清故事的創作者要講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故事,《西遊記》原著小說是這樣,《姜子牙》電影也是這樣,這是第一部可以稱得上思想藝術作品的中國電影,既不是很爽的娛樂片,也不是矯情的文藝片,就像唐宋的古文運動要復的古是先秦文章,先秦文章最大的特點是——文字組合起來形成的文章在為社會的發展尋找出路,而不是為了某個利益集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