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一機菌,每天為各位帶來最深刻和有趣的遊戲內容。
關注遊戲新聞的朋友可能都聽說了,英國金搖杆獎公布了今天的年度大獎,最佳遊戲竟然頒給了此前爭議不斷的美末2,這一結果自然讓很多玩家都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
不過美末2能拿到最終的大獎也並不意外,畢竟這款遊戲在發售前就拿到了全球媒體的一致高分,雖然玩家對其內容狂噴不止,但這款遊戲已然被部分媒體奉為"遊戲史上的奇蹟"。
其實,玩家觀點與媒體評價割裂如今已經是很常見的事情了,這幾年來關於遊戲評分所引起的鬧劇越來越多,而曾經被封為"權威"的專業媒體們也早已跌落神壇。此前我們曾經為大家帶來過FAMI通的"墮落史",今天就讓一機菌再帶大家來扒一扒另一家"權威媒體"IGN的黑歷史。
IGN全稱為Imagine Games Network,是一家1996年創立於美國的遊戲媒體網站,目前和另一家著名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共同隸屬於IGN Entertainment。
初期的IGN實際上是5個獨立運營的網站,分別針對N64、PS以及其他領域的玩家,直到1998年,這些網站才被整合成統一的IGN遊戲網站。
在IGN成立之初,世界上最權威的遊戲媒體還是FAMI通,當時的FAMI通還沒有成為後來的塞錢通,想要在評分標準極為嚴苛的FAMI通手底下獲得滿分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為了儘快提升自己的知名度,IGN便反其道而行之——只要遊戲品質過得去,就能獲得IGN的滿分評價。在IGN迄今為止評出的44款滿分遊戲中,有三分之一的滿分評價都是在成立的前兩年中打出的。
就這樣,IGN憑藉著大膽激進的評分風格迅速為自己打開了知名度。在進入21世紀後,原本引導世界遊戲潮流的日本市場日漸萎縮,並重新被作為電子遊戲發源地的北美市場超越,在世界主流遊戲審美逐漸"西化"的同時,北美主流遊戲媒體也越來越有話語權和影響力。
這其中的執牛耳者自然就是IGN。
早在2005年時,IGN便聲稱自己的網站每個月能獲得2400萬次的超高訪問量,網站的註冊用戶數也突破了480萬人。而亞馬遜旗下的Alexa網站排名也顯示,IGN確實是全球訪問量最高的500個網站之一。
同年9月,IGN網站被著名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以6.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並在此後的幾年中又經歷了多次收購交易, IGN的規模與影響力也在商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攀升。
在FAMI通因為《JoJo奇妙冒險 全明星亂鬥》和《最終幻想13-2》評分而信用崩壞的同時,IGN則不斷更新著自己的評分細則,從最早的10分制到20分制,再到100分制,在評分上限不斷變化的同時,也在不停調整著評分細則,並最終成為了遊戲行業中最權威的媒體評分機構。
但這一形象在近幾年來就像是坐上了過山車般迅速崩壞。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2015年,彼時小島秀夫在KONAMI的最後遺產《合金裝備V:幻痛》即將發售,雖然小島與KONAMI的公開決裂讓很多人為遊戲品質感到擔心,但IGN還是為這款尚未正式發售的遊戲打出了10分的滿分。
IGN的這一表態自然給了廣大玩家一針強心劑,但在實際購買之後,很多人卻發現IGN的評分根本談不上客觀。
雖然《幻痛》在遊戲性方面幾乎無可指摘,至今都沒有一款潛行類遊戲能在"有趣度"上與幻痛比肩,但在遊戲的另一個重要考量標準劇情上,《幻痛》則是一款徹頭徹尾的半成品,被KONAMI攔腰斬斷的故事讓玩家的遊戲體驗充滿了割裂感,即便這樣的《幻痛》也不失為一款優秀的遊戲,但10分的滿分顯然還是名不副實。
隨後,就有消息源爆料稱,在正式評測前一個月,IGN的幾位主要編輯受邀進行了一次美妙的假期之旅,而這次旅行的發起與費用承擔者,均為KONAMI公司,為了進一步證實消息的可靠性,爆料人甚至連IGN方的參與人員與行程全部公布了出來。
而在今年,IGN還更新了他們對於《守望先鋒》的評分,從2016年的9.4分提高到了10分滿分,這樣的操作也瞬間引爆了網際網路。
作為可能是近年來爭議最大的FPS遊戲,《守望先鋒》雖然在推出時獲得了全世界玩家與媒體的一致好評,但在其後的運營過程中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玩家流失現象十分嚴重,連初版的OW都只拿到了9.4分,如今夕陽西下的版本卻突然莫名其妙地獲得了滿分評價。
雖然OW的評分變動我們很難一口咬定其中有著《幻痛》那樣的PY交易,但看看《寶可夢劍盾》的9.3分,以及《最後生還者2》的10分滿分吧,這些高分評價是否和遊戲的玩家口碑大相逕庭呢?
除了部分高分遊戲出現了明顯的PY嫌疑之外,IGN低分評價也惹出了相當多的爭議。
早年的《地鐵2033》作為《地鐵》系列的開篇作品,憑藉著在當時來說極為優秀的畫面和精彩的劇情獲得了廣大玩家與媒體的一致好評,但IGN對於這部被眾多玩家奉為經典的遊戲作品卻只給出了6.9的低分。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了2014年發售的《異形:隔離》上,這款Steam兩萬七千條評價中92%好評,各大媒體均分都在80以上的優秀作品卻被IGN編輯打了5.9的不及格分,原因竟然是遊戲太難,評測編輯死了上百次,已經失去了通關的信心。
而在海外人氣極為火爆的《DOOM》作為系列重啟作也僅僅在IGN收穫了7.1的低分。
當然,這幾年來IGN低分爭議最大的還是去年發售的《死亡擱淺》。作為小島秀夫離開KONAMI後的首部作品,《死亡擱淺》在遊戲的藝術性上十分超前,極佳的詮釋了"第九藝術"的含義,而全球主流遊戲媒體也普遍對《死亡擱淺》打出了高分,唯獨IGN又來"砸場子",給出了6.8的超低分。
IGN的打分可謂徹底引爆了遊戲圈,由於《死亡擱淺》本身的玩法較為特殊,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很容易會產生這款遊戲十分"無聊"的錯覺。因此,在IGN給出低分後,也引發了不少"雲測評"跟風指責小島秀夫。
針對IGN的"蓄意抹黑",小島秀夫也親自下場對線,指責IGN所代表的玩家群體"只會打槍",根本不懂遊戲的藝術內涵,其言辭之激烈實屬罕見。
至於《死亡擱淺》究竟好不好玩?至少在筆者所接觸過的許多主機玩家中,鮮有在真正上手遊玩後還對遊戲抱持批評態度的玩家。
首先,在如今高度商業化的環境中,媒體要保持絕對中立是非常困難的。FAMI通之所以被稱為塞錢通,就是因為給品質不足的遊戲打了滿分,在遊戲尚未發售時便依靠自身的影響力誤導消費者購買名不符實的遊戲產品。
而這樣的現象,作為名義上的遊戲媒體"一哥",IGN自然也避免不了。任何一家遊戲廠商都希望這些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媒體為自己的產品站臺宣傳,所以說國外的月亮並不圓,在某些不可告人的行為上,外國人一樣做得心安理得。
IGN狀況頻出的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其打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雖然我們在上文提到過,IGN在這些年來不斷"改進"著自己的評分機制,但無論規則如何變化,IGN的評分方式都存在著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每款遊戲都僅由一位編輯單獨評分。
讓我們來看看FAMI通是如何打分的:4位編輯同時為一款作品打分,其分數之和就是遊戲的最終得分(滿分40分),雖然FAMI通近年來的操作惹出了不少爭議,但就其評分方式本身來說,卻可以算得上是最公平合理的評分方式。
反觀IGN,每款遊戲都只由一個編輯負責,這也就意味著這個編輯的個人喜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款遊戲的評分高低。
交互式遊戲電影《超凡雙生》發售後用精彩的故事獲得了大量玩家的好評,但IGN負責這款遊戲評分的竟然是一個對遊戲知之甚少的實習編輯,而她為遊戲打出的6.0超低分自然也惹了眾怒。
由B社代理發行的《掠食》(《Prey》)在發售後也引起了許多科幻遊戲愛好者的熱烈討論,但IGN對於這款充滿想像力的優秀作品只打了4分,理由竟然是:遊戲中途丟檔,所以非常生氣。
在所有爭議評測中,最為嚴重的還是一位"前"IGN編輯對於《死亡細胞》的評測,他的文章內容被發現大量抄襲了其他網友的評論,雖然IGN最終開除了這位編輯並公開作出了道歉,但抄襲本身的惡劣性質還是讓IGN的公信力再受重創。
或許作為遊戲行業中最炙手可熱的媒體,他們確實有太多遊戲需要進行打分,但無論如何,打分編輯都應該遵從最基本的公平與中立原則,出於個人喜好肆意用低分攻擊和詆毀遊戲,似乎並不是職業編輯應該做出的行為。
不過,比起高分PY與低分亂給,如今遊戲廠商對於媒體們的影響與操縱才是最值得擔心的問題。
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奇蹟2",儘管在發售後已經被全球玩家噴到底褲都不剩,但各大主流媒體依然給出了一致高分好評以至於那整齊劃一的滿分評價如今看來就如鬧劇般令人感到可笑。
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媒體評分中究竟有多少出自編輯的"初心",又有多少是在行業寡頭的"影響"下打出的違和分數。但不可否認的是,相較於過去偶爾出現的奇葩評分,如今遊戲廠商對於"中立媒體"的影響力,也確實越來越大了。
長此以往下去,以後的你還會相信媒體評分嗎?
一機遊戲,推薦好遊戲!歡迎關注我們,每日獲取最有深度的遊戲內容,做最有態度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