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中國電影時,永遠無法只談電影本身。2013年12月8日,中國電影年票房正式突破200億大關,從100億到200億,僅僅用了3年時間。「2013廣電藍皮書」中顯示:2012年,中國內地已經超越日本,成為緊隨北美(美國和加拿大)之後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於是,合拍片繼續升溫,好萊塢進口片紛紛來華宣傳。一批電影企業老闆躋身富豪,公司併購成為潮流,電影公司正朝文化集團發展……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大發展時代。
與市場的繁榮相比,中國電影的內容生產仍然落後一大截,但是去年也同樣看到了希望。新導演大量湧現,去年票房最高的六位導演中,新導演佔據一半,都市題材、反映青年人生活的中小影片成為社會話題,銀幕上洋溢著一片青春氣息。這些都標誌著電影人正在加速更新換代。2013年上半年,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一舉超越了進口影片,證明了國產電影的內需仍然旺盛。
國產電影力壓好萊塢
中等成本片「四兩撥千斤」
2012年2月份,好萊塢電影配額增至34部,5位青年導演的電影「集團作戰」迎戰《鐵達尼號》《復仇者聯盟》,幾乎全軍覆沒。短短一年之後,國產電影就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上半年票房過億的28 部影片中,國產影片佔據了其中的16 席。《西遊:降魔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和《中國合伙人》等片均超過5億元票房。而去年唯一過5億元的好萊塢大片是《鋼鐵俠3》,就連它也是中美合拍片,且接近7.5億的票房遠低於國產片票房冠軍《西遊:降魔篇》的12.3億。
一月,《一代宗師》PK《007:大破天幕危機》;二月,《西遊:降魔篇》對抗《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三月,《廚子·戲子·痞子》遭遇《魔境仙蹤》;四月,《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對陣《瘋狂原始人》;五月是《中國合伙人》與《星際迷航:暗黑無界》,六月是《小時代》與《超人:鋼鐵之軀》……每一個月,國產電影的市場表現都沒輸給好萊塢大片。
這樣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這些國產電影主創多為新生代生力軍(即使是周星馳和徐克這樣的資深導演,也都選擇年輕演員、青年創作者合作),他們找到了與目前二三十歲的主流電影觀眾的對話方式;另一方面,好萊塢進口大片多是視效動作片,看了十幾年,觀眾也會審美疲勞,同時高速拓展的二三線電影市場帶來了一大批國產片的觀眾。另外,國家政策對於影院排映國產片的大力支持,也為國產片的高票房助了一臂之力。
但是從暑期檔開始,《環太平洋》、《雷神2》、《地心引力》等大片再次橫掃千軍。這說明,優秀的國產影片還是太少。
另一方面,好萊塢進口影片增多之後,《悲慘世界》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等富有人文精神的非視效大片也進入中國市場,雖然票房不算高,但對於培育觀眾的審美品位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等成本片「四兩撥千斤」
去年是中國電影的「小年」。「小」不是指票房產出,而是指電影的投資額和電影本身的格局。除了《西遊:降魔篇》、《一代宗師》、《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以及遭遇觀眾口誅筆伐的《富春山居圖》,再沒有別的國產大片。甚至連成龍主演的《警察故事2013》也跟傳統大片有明顯區別,動作場面大幅減少,且將主要場景轉移到室內。大導演的缺席也給了中小影片發揮的機會。去年上半年面世的中等成本商業製作紛紛「小兵立大功」,創下票房奇蹟,投資回報率令大片黯然失色。《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中國合伙人》《小時代》(1,2)都超過5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投資宣發成本高達1.5億,最終票房成績接近6億,沒能超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這批中等成本影片沒有宏大場面和明星陣容,但勝在類型鮮明,描摹當下社會,貼近年輕觀眾。從這幾部電影中,可以提煉出如下關鍵詞:青春,喜劇,懷舊,愛情,都市。「喜劇+愛情」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圖》,「青春+都市」就是《小時代》,「懷舊+青春+愛情」就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都市+喜劇」的《人再囧途之泰囧》雖然在前年底上映,卻是這股風潮的引領者。如果再往前追溯,2011年的「愛情+喜劇」《失戀33天》才是首開先河的作品。該片導演滕華濤去年年底又帶來一部「治癒系小清新」都市輕喜劇《等風來》,繼續描摹當代年輕人的生活。雖然有用力過猛的傾向,但作為一部言之有物的誠意之作,仍然值得尊敬。此外,還有《101次求婚》、《分手合約》、《一夜驚喜》、《被偷走的那五年》和《非常幸運》等都市愛情片大行其道。其它類型的國產影片,犯罪懸疑片《全民目擊》、西部犯罪片《無人區》在類型商業片的創作上也有突破,《廚子·戲子·痞子》、《不二神探》等動作喜劇也受到市場青睞。
而我們遠不能就此說,中小影片的時代已經來臨。還有更多同類影片默默無聞地面世,不聲不響地消失。相當一部分(尤其是小公司投資製作的)中小影片在投資、創作乃至行銷上仍然不無盲目。即使這些斬獲高票房的影片,創作本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應該有一大批中型商業片作為中流砥柱。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中小影片的創作必將逐漸走向成熟。
新導演大量湧現
近幾年入市的中小影片,包括大獲成功的作品,背後的主創絕大多數都是新生力量,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導演都是「跨界」。他們多數並非科班導演出身,卻都有其它工種/行業的資深背景。徐崢(《人再囧途之泰囧》)、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都是影視演員,薛曉路(《北京遇上西雅圖》)、非行(《全民目擊》)、袁錦麟(《風暴》)是資深編劇,孫渤涵(《一座城池》)是話劇演員,而郭敬明(《小時代》)則是暢銷小說作家及出版集團董事長。
非科班出身的新導演在視聽語言上普遍缺乏嫻熟的技巧,但優勢是沒有經驗束縛,能夠以長補短。薛曉路是關注社會議題的編劇,她早期的電視劇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以及2010年的導演處女作《海洋天堂》都對社會敏感問題不無針砭,富於社會性和人文精神。《北京遇上西雅圖》將「赴美產子」、「富豪包養小三」等熱點話題以愛情喜劇的類型進行包裝,綿裡藏針,上映後果然引爆了大量話題。趙薇的《致青春》雖然在視覺語言上稍顯薄弱,故事結構也有問題,但她的演員背景卻使得一群沒有太多表演經驗的新人把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而郭敬明儘管沒有通過《小時代》證明他作為導演的實力,卻充分展示了他作為一名精明的商人在營銷方面的才能。
值得關注的是「80後」導演初露崢嶸。郭敬明、郝傑(《美姐》)、劉娟(《初戀未滿》)、孫渤涵都是30歲左右的新導演。新觀眾捧紅新導演,新導演帶來新審美,中國電影文化的更新換代正在悄然進行。馮小剛的《私人訂製》也印證了這一點。老套過時的段子,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機,都難以呼應當下年輕人的內心需求。作為向《甲方乙方》和《頑主》致敬的電影,它已經喪失了最寶貴的平民意識。
越挨罵,越賣錢
臺灣電影學者焦雄屏提出過一個觀點:「中國電影正處於『變形蟲』時代,各個角度都在擴張,所以一不留神就會相互擠壓。」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反常現象往往是正常的。2012年公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以12億票房成績創下影史紀錄,而這僅僅是一部合格的喜劇片,離優秀的標準還很遠。去年接連上映的《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則引發了「全民討伐」的熱潮,大家越看越罵,卻又忍不住越罵越看,甚至《私人訂製》也似有此趨勢。「看完爛片一起吐槽」幾乎變成一項新的大眾娛樂方式。
中國大部分普通觀眾選擇電影時,相比起影片本身品質,他們更在意的是話題性:寧可看爛出話題的知名影片,也不看默默無聞的小眾佳片。所以,和《富春山居圖》同檔期上映的「零差評」臺灣影片《逆光飛翔》票房慘澹實屬必然。在《小時代》後面公映的《青春派》也遭遇了類似尷尬。
不必對此太憤憤不平。市場需要培育,觀眾也需要培養。《富春山居圖》的投資超過1億,最終票房還不到3億,毫無疑問是賠本買賣。而《逆光飛翔》的導演張榮吉卻可能因這部佳作獲得更多機會,逐漸成長為行業中堅力量。《小時代1》靠話題和營銷引發巨大話題,《小時代2》卻明顯受到負評影響,票房低於前一部。不讓爛片賣大錢的根本辦法還是:多拍好電影。
港片扎堆警匪題材
香港電影人大批北上之後,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界限就越來越模糊。務實的香港人積極地研究、迎合內地口味,「香港電影」的概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華語電影」。去年屈指可數的幾部大片,如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乃至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都是典型的「華語大片」。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從主創到主演,大部分都來自內地,更是不折不扣的「華語電影」。
香港人的務實還體現在類型選材上。前年的武俠片紛紛以賠錢收場,香港人一頭扎進了另一種自己最擅長也最受歡迎的類型:警匪片。前年11月,《寒戰》在並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舉拿下2.4億票房,創下警匪片新紀錄,又拿到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獎,讓警匪片再次成為市場寵兒。去年,杜琪峯接連推出兩部帶有鮮明「銀河映像」風格的警匪片《毒戰》和《盲探》,到了年底,更有《掃毒》、《風暴》、《警察故事2013》接連登場,賀歲檔「槍聲一片」。
去年的警匪片,在維持香港風味和通過內地電影局審查之間找到了更多平衡(或者妥協),沒有出現生硬的雙結局。《掃毒》著力渲染的兄弟情讓人回想起《英雄本色》等經典港片,走的是懷舊風格;相比之下,《風暴》在人物塑造上稍弱,但它對人性矛盾的挖掘,以及動作場面上的突破,則是另一條路子。《風暴》票房略勝《掃毒》一籌,再次證明了劉德華的票房號召力。
在《警察故事2013》中,兩地電影文化的融合更加耐人尋味。成龍在該片中竟然變成地道的內地刑警,故事也完全發生在內地。除了成龍,本片的導演、編劇和演員都來自內地。這是對「警察故事」系列前所未有的顛覆。更大的顛覆事關風格——該系列由標誌性的動作喜劇徹底變成了悲情硬漢電影。也許這部新片和原系列相關的只有名字而已。
藝術電影努力拓展市場空間
電影市場火熱非凡,但票房卻很難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去年好幾部口碑不錯的小成本影片如《青春派》、《逆光飛翔》(臺灣)、《美姐》、《團圓》和《大明劫》,卻未能收穫與口碑相匹配的市場成績。它們要麼缺少明星,要麼題材冷門,宣發經費更難以望商業影片之項背,進入主流商業院線後,只能鎩羽而歸。當下的中國仍缺少藝術影院及院線,以及扶持藝術影片的政策。
可喜的是,仍有一群人在努力開拓中國藝術電影的市場空間。去年六月,兩個推廣藝術電影的機構相繼成立。一是幾位藝術青年成立的「後窗放映」,嘗試幫助難以進入主流院線的獨立藝術電影找到良性的發行放映渠道。他們發行了榮獲201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千錘百鍊》,影片於12月20日上映後,史無前例地覆蓋了全國超過70個城市和300家影城。二是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發起組建的上海藝術電影聯盟(SAFF),由四條院線、十家影院組成,以低於一般商業片放映的價格,每天排映兩場以上藝術影片。
兩家機構一家是民間自發,一家有官方背景,代表了推動藝術電影發展的兩股力量。藝術片始終屬於小眾,但能為它們提供多大的生存空間,體現了一個國家電影行業的整體水平。
合拍片熱潮
過去並不被看好的合拍片,最近兩年突然增多。去年進口片中票房最高的《鋼鐵俠3》就是中美合拍片。而即將於2014年暑期上映的《變形金剛4》不僅是中美合拍,還在中國舉辦了演員海選,並高調在中國取景拍攝。連詹姆斯·卡梅隆都在和中影集團商量怎麼把《阿凡達2》變成合拍片。即使沒有合拍背景,好萊塢大片也不約而同地主動在影片中討好中國觀眾,以圖打入中國市場。《雲圖》和《環太平洋》找華人演員參演;《地心引力》中,女太空人搭乘「天宮一號」回到地球;《藍精靈2》甚至植入了綜藝節目「中國達人秀」。過去難得出現的好萊塢電影明星和幕後大佬如今也頻繁來到中國做宣傳。
中美合拍片熱潮的背後,是兩國電影產業的相互需求。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變成美國電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但在中國,每年進口片的配額直到2012年才開放到34部,且分帳比例只有25%。如果能擁有合拍身份,則分帳比例與國產片無異。
目前的中美合拍片,主創團隊幾乎仍以外國人為主,而中方所提供的,則是資金、演員(配角)和臨時工。由於中方參與得太少,中美合拍片成功者寥寥。《鋼鐵俠3》中的中國情節生硬突兀,「中國特供版」也成為嘲笑好萊塢大片內中國元素的新名詞。以至於隨後所有正在策劃中的中美合拍片都會被問及「是否有雙版本」的問題。隨著合拍片的政策進一步利好,也許不久的將來,中美合拍片甚至會變成美中合拍片。
不止中美合拍,中國和其它國家的合拍片也同樣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例如中韓合拍片,吳基桓執導,白百何、彭于晏主演的「小清新」愛情片《分手合約》,邏輯混亂,劇情幼稚,但風格明確,技術精良,又搭上了「都市愛情片」的熱潮,最後拿下1.92億票房,成為史上最賣座的中韓合拍片,也被媒體稱為「去年運氣最好的電影」。而金容華執導的3D大片《大明猩》雖然在技術上有很大突破,但中國元素的融入始終顯得突兀。安兵基的《筆仙2》也被普遍認為不如上一部。
剛剛興起的合拍片,資本是最大的驅動力,目前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對於中方來說,學習先進技術和製作模式最要緊。
迷信檔期的後果
2013年,檔期扎堆的現象尤為突出。除了人們最熟知的暑期檔和賀歲檔、國慶檔,隨著國內市場空間不斷擴大,幾個生造出來的小檔期如「七夕檔」「萬聖節檔」「光棍節檔」也擠得頭破血流。
「七夕檔」是近兩年才興起的概念,去年的七夕檔(8月8日至13日前後)格外熱鬧。《小時代2:青木時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一夜驚喜》、《宮鎖沉香》相繼推出,無懼前後包夾的幾部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6》、《環太平洋》和《怪獸大學》,但最終結果卻是國產片被進口片衝了個落花流水。
10月底至11月初的「萬聖節檔」,共有6部鬼片相繼上映,也都相繼遭遇票房「夢魘」。
最令人咋舌的莫過於「光棍節檔」。這個檔期由2011年的《失戀33天》而來,2012年被業界認可。2013年11月8日,《雷神2》、《意外的戀愛時光》、《我愛的是你愛我》和《甜心巧克力》等10部影片一起上映。最後,9部國產片全都成為《雷神2》的炮灰,「國產片逆襲好萊塢」只是曇花一現。而淘寶卻在光棍節這天日進350億,遠超中國電影全年票房。也許「光棍節」檔期最終將屬於電商。
檔期的成熟依賴於觀眾的固定消費習慣,暑期檔和賀歲檔的成熟也是多年市場培育的結果。一部強勢影片的拉動造成某個「冷檔期」的火熱,僅僅是偶然現象。假如據此來炒作一個不成熟的檔期,影片本身卻不夠分量,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2013年的中國電影勾勒出整體向好的大趨勢,但是隱患仍然如影隨形。市場的火熱吸引了一大批業外資金,很多操盤電影的人不懂電影,只懂生意,「唯市場論」甚囂塵上。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參賽影片的水平史無前例地創下新低,各大公司和機構主辦的晚宴倒是熱鬧非凡,好萊塢大牌影人和明星受到極高禮遇,歐洲電影大師寥寥無幾且不受重視。這不僅是一個電影節的問題,也反映出中國電影界的集體心態。電影產業是一門生意,但它的核心是文化。中國電影至今難以走出國門,根本上是因為我們還難以提供獨一無二而有說服力的文化觀點。2014年是大片回歸的一年,張藝謀「歸來」,姜文的新片只有「一步之遙」,陳凱歌也終於「道士下山」,希望這幾位蟄伏已久的中國大導演,在沉澱之後,能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喻若然,青年影評人,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