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女士一家住在通州區K2玉蘭灣小區。正式供暖以來,全家顧不上享受供熱帶來的融融暖意,相反,幾乎每天都被噪音「洗腦」。因為家中常會出現一種低頻的嗡嗡聲,楊女士致電12345市民服務熱線尋求幫助。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噪聲是由於供暖設備運行時產生共振。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玉蘭灣社區居委會等相關部門已介入。負責小區供暖的供熱企業表示,會進一步通過技術降噪解決噪聲問題。此外,社區居委會也正在協調物業及開發商,從楊女士家中入手,採用在床頭、牆壁及窗下加裝隔音墊等方式,以期降低噪聲。
<呼籲>
「滿腦子都是『嗡嗡』聲」
11月13日22時許,實在難忍房內持續不斷的嗡嗡聲,楊女士連夜致電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楊女士說,她家是2016年裝修入住的,4年來一到供暖季,或大或小的嗡嗡聲就困擾著他們一家。因為小區其中一個燃氣鍋爐就設置在楊女士所住的住宅樓地下2層,所以,她猜測嗡嗡聲可能就是從這兒傳出來的。
2019年,小區物業及供熱企業曾為燃氣鍋爐等加裝了隔音棉等設施,但今年開始供暖後,噪聲又響起。「能想的招兒都想了。一進門,我這滿腦子都是『嗡嗡』聲。」楊女士的愛人告訴記者,他們小兩口為這套房子付出了大量心血,3個房間中僅主臥向陽,平時,夫妻倆帶著15個月大的女兒住在裡面,「就數這間房子裡噪聲大,特別是晚上9點以後,噪聲搞得大人煩躁,孩子也睡不踏實。」
暖氣不熱,是反映供暖問題中最常見的情況,深受嗡嗡聲困擾的情況卻不多見。雖然事有蹊蹺,但供暖無小事,近日,記者來到楊女士家中進行探訪。這是一套三房兩廳的大平層,向陽的主臥便是楊女士反映噪聲最大的房間。進門後,經客廳左轉進入主臥木門,記者立即置身於一片嗡嗡聲中,再向房間內走,記者感到噪聲並非來自一處,而是從天花板、地板、牆壁等多處傳來,又充斥整個房間,「這是因為共振。」楊女士解釋。
<探因>
供暖設備運行產生低頻共振
楊女士反映,噪聲大小和室內溫度有關,「我們入住後,前兩年,雖然也有噪聲,但是還能忍受。2019年供暖,暖氣燒得非常熱,但是噪聲也大了起來。有次半夜,我們睡不著找到了樓下的鍋爐房,看鍋爐的師傅『啪啪啪』關了幾個開關,我們再回房睡覺,噪聲就小多了。」
「今年供暖後,晚上一過九點,樓下安靜了,室內的噪聲就顯得大了。躺在床上,感覺噪聲就在天花板上。」楊女士說,有時半夜女兒被噪聲驚醒,就會一直哭鬧,她和愛人得不斷地抱著、拍著哄孩子入睡,一家人都休息不好。
與主臥相對的是一個小房間,臥室內有兩位老人坐在床上。「這個屋裡有噪聲嗎?」記者問,老人沒有回答。「這間房噪聲小一些,兩位老人聽力不好。」楊女士說。記者側耳傾聽,也能聽到嗡嗡的噪聲,但聲音明顯低了許多。
如果噪聲是位於地下二層的供暖設備共振傳來,那麼,楊女士上下樓鄰居家裡的情況又怎樣?記者先後來到1樓、2樓、3樓及5樓,發現一樓無人居住。2樓、3樓家中無人,5樓業主反映,他和家人也飽受噪聲困擾。在這名業主家中,記者在主臥及衛生間內聽到有嗡嗡聲,但和楊女士家主臥的噪聲相比,明顯小了許多。
此後,記者又來到地下二層。該層為地下車庫,車位上已停放不少車輛,刺耳的嗡嗡聲響徹整個車庫。通過牆壁上的一扇鐵門進入鍋爐房,嗡嗡的噪聲更大了。這個噪聲與記者在楊女士家中聽到的一致。
鍋爐房內,一颱風機正在運行;裡間,通過鍋爐一端的透明視窗,記者看到爐內燃氣燒成了白光。
<進展>
多部門督促供熱企業有效降噪
11月16日晚,玉蘭灣社區居委會、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以及該小區物業、供熱企業等相關負責人來到楊女士家中,現場核查噪聲情況。
聽完楊女士反映的情況,兩名社區負責人走進主臥內辨聽噪聲。「噪聲是大。」一名負責人稱。
環保等部門工作人員來到楊女士家中,現場核查噪聲情況。
稍後,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多名工作人員攜帶監測設備來到現場,逐組記錄儀器上顯示的監測數據。大約40分鐘後,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監測人員令物業及供熱企業關掉燃氣鍋爐、風機等設備,再次對安靜狀態下的居室環境進行監測。最終得出的結論為:「噪聲對生活確實有影響。」
昨天上午,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一負責人回應,如果監測數據顯示噪聲超標,供熱企業等相關部門應及時採用降噪措施。若拒不整治,監管部門將對之予以處罰。
至於如何有效降噪,供熱企業一位負責人表示,去年供暖季結束後,他們已採取在鍋爐吊架處加裝隔音墊、隔音棉等措施進行降噪,但是,沒想到噪聲還是很大。下一步,他們會請教業內相關專家,積極解決噪音問題。
玉蘭灣社區居委會表示,將會繼續協調、督促小區開發商、物業及供熱企業採取有效措施降噪。目前,為了儘可能減少噪聲帶來的影響,他們正協調開發商等在楊女士家的主臥內加裝隔音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