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哇,我是老天,我又來了,我開車從來不踩剎車。
上面這句是廢話,下面是正文。。。
不管多麼高大上的項目,回歸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賣什麼,怎麼賣的問題。
現實呢?就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很多創業者都被搞得慘不忍睹。
大多數創業者還是因為盲目衝動,以及無法及時止損。
很多人在看商業理論的時候頭頭是道,有創業想法的時候也往往勝券在握。
一副我要超越「老馬」、我要改變世界的樣子;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樣子。
事實上呢,我們大多數人終究只是一個普通人。
創業,只是放棄了平穩發展的速度,試圖尋找到一條起飛的捷徑而已。
商場如戰場,對於普通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生存,如何在這千軍萬馬的混亂戰場中活下去。
所以,空有一身紙上談兵的理論對於需要生存的實戰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作為創業、營銷道路上的一名「老司機」,今天我要說的是創業準備三步走:
01
市場調研
如果把創業看成行軍打仗的話,市場調研就是戰爭中的偵查階段。
攻城之前,將軍要派出小分隊搞清楚城內的大概情況。
比如:城內有多少兵力,兵力的配置情況;糧草彈藥是否充足;城內的士兵是否得民心。
以此來判斷現在是不是攻城的時機,然後制定一系列的作戰計劃,而不是憑藉匹夫之勇,甚至破釜沉舟,一股腦的往前衝。
所以,找到好點子、好項目之後,保持清醒,先做好這幾件事:
1. 市場的大概情況
比如:我要開店,我至少得知道這條街上有多少家這樣的店,店面流量主要來自於哪裡,集中在哪一個時間段,是哪一類人群,他們主要是做什麼工作的,都有什麼樣的消費習慣。
2.競爭對手的大概的盈虧情況,盈利的具備了哪些優勢,虧損的又是因為什麼。
3.如果我現在進入這個市場,我該使用哪種商業模式,解決消費者需求,從而實現盈利?
怎麼做市場調查分析呢?
1. 結合自己的經驗
2. 相關資詢
3. 參考網絡數據
4. 實地考察,做問卷調查
5. 給對手做精細化分析
市場調研在創業的過程中說得多麼重要也不過分,做得越詳細,往後的創業道路上踩到坑的概率就越低。
市場調查除了能檢驗市場好壞之外,還能使創業者更加輕易、更加精準的找到「收支平衡點」。
把這個收支平衡點作為運營的最低目標,每天想方設法去完成,便不會再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亂竄。
02
市場測試
前幾年有一個很好的項目:
投資1600買一臺掃碼免費領取紙巾的機器,贈送不限量的紙巾,只要有人掃碼領取了紙巾,投資者就能獲得0.3元-0.8元不等的收益。
而代理商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負責把機器落地。
這還不算,只要你成為了他們的代理商,你的進貨價就直接降到1080,而且團隊出貨量越大,機器價格越便宜,最低可以達到每臺600元。
假如是你你怎麼辦?
那當然是先看看哪個地方的人對紙巾的需求量比較大咯,然後先拿一臺機器落地,坐等效果。
事實上呢?當時做這個項目的很多代理商都虧錢了,而且虧得傾家蕩產、負債纍纍。
為什麼?
其一:當時的商家大肆鼓吹市場的火爆,給無數有意向的人製造了緊迫感、焦慮感。
其二:他們選擇了相信商家,根本沒做市場調研和測試,而且從一開始就追求利益最大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意淫千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不先踏進一隻腳去,又怎麼知道這攤水的深淺呢?
行軍打仗中,偵查來的結果不派出小股部隊去進行試探,又怎麼確定敵人是不是故設埋伏呢?
同理,一個行業永遠也不要只看表象,表象有時候也會騙人的。
就像前幾年微商的朋友圈,你看到的支付訂單也許是自導自演的;
現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的短視頻,你看到的美女可不一定是個美女,可能只是開了美顏的;
你看到的跑車或許並不是他的,也許是租的。
所以,科學的市場測試非常有必要,不僅可以看看市場行情,還可以順帶的測試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優缺點。
市場測試主要考慮兩個問題:
1. 有沒有市場或者說市場還允不允許我分一杯羹
2. 投入與產出是否達到預期?
做市場測試的關鍵在於:小成本的試探市場,就算這個項目是錯的,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而且還能最直觀的得到客戶的反饋。
如果連最小成本的試探就通過不了,那加大投入就是在浪費金錢。
就像紙巾機這個項目,有很多有錢的大佬當時一下投資幾十上百萬,拿了很多機器,不但面臨著庫存積壓,而且落地的機器遲遲不見回本。
隨著市場的變化,整個市場的紙巾機開始更新換代,價格也不斷下降,跌落最初的600元低價,哭都沒地方哭。
而有的人一直控制投入的成本,細水長流,慢慢開疆拓土,反而是站穩了腳跟。
創業不是賭博,是為了尋找一條起飛的捷徑。可現實是,很多人把創業當成了一次賭博。
03
核心競爭力
如果一個行業的利潤很高,而且還很有前景,那旁觀者一定會瘋狂的湧入,這是一個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現象。
就像一個將軍率兵佔領了一個兵家要地一樣,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進攻和爭奪,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大將部署防禦本領的時候了。
當你做了市場調研,做了市場測試,覺得可以大幹一場時,不妨多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活下來。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了,所謂的商業機密,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差;國人聰明的大腦和非同一般的模仿能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所以這時候,你思考的不應該是如何阻止他們,而是怎麼從一開始就建立產品的核心優勢,並且根據市場的反饋,不斷去完善它。
就像將軍守城一樣,他不需要很多厲害的大將(當然有就更好了),他只要有一個足夠強的大將,就可以使得敵人望而生畏,在進攻之前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創業聖經《從0到1》有句話:只要你能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到同行的10倍,你就能超越競爭。
最基本的,產品、營銷、渠道、引流等,至少在某一個方面要有相當獨特的優勢。
當一個市場趨近於飽和之後,甚至還可以運用這個優勢和同類公司、門店合作,求得生存空間。
建立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給用戶一個使用你產品的理由。如果不能用一句話表達出你的主要賣點,說明你的策略就是失敗的。
前年有一家公司(A)出了一款APP,經營的業務和某團(B)的團購類似,經歷過兩年不斷的改進和發展,這個公司在19年年底成功倒閉了。
它與某團的競爭,大概是這樣:
A:我抽成低 B:我流量大
A:商家免費入住 B:我流量大
A:商家入住有紅包補貼 B:我流量大
A:用戶使用返利 B:我流量大
A:...... B:我流量大
A:算你狠,再賤。
商家A的優勢很多都是B的劣勢,但是B只用了一個「流量大」的核心競爭力完敗A。
而且在此期間,A做的事情,遠遠不止這些。當然A最後能成功倒閉,也得益於A太過急於求成,走上了歪路。
建立核心競爭力,就是建立防禦體系,這點不管是前期打市場,還是後期防禦競爭對手,都是不可缺少的。這和一個大將攻城、守城是一個道理。
有人建議創業應該從自己熟悉的行業開始,就是因為你在工作的過程中,已經把上面這三個步驟基本做完了。
市場調研,市場測試說的再怎麼重要,我覺得也不過分,而建立核心競爭優勢也是創業過程中的必要條件。
創業是孤獨艱辛的,對於普通人來說,前期投入當然是越少越好,要用最小的成本,探索最大的可能性。
一個合格的創業者,不應該是獨具冒險精神的人,一定是一個能把控風險、及時止損的人。
作者 | 咯小天
編輯 | 小天
圖文 | 網絡
不是每個草根的世界都叫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