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家,放眼我的朋友圈,一半是爸媽輩最愛的食療養生帖,一半是各路吃貨發圖拉仇恨。不管你是資深吃貨還是養生大咖,你有沒有想過,美食在吃下去之後、迂迴出來之前,都在肚子裡經歷了什麼?為什麼吃下去的東西形態萬千,可拉出來的東西卻長得大同小異?如果你也有這個疑問,那就讓《腸子的小心思》告訴你答案!
《腸子的小心思》這本書是從便便開始帶你研究腸子的,別著急,你可以順便檢查下自己坐馬桶的姿勢是否利於便便的排出。不止是排便姿勢有問題,您睡覺會流口水嗎?不要覺得很囧,用作者的話說,這絕對是個值得欣慰的好消息。唾液就是口腔裡的滅火隊,還記得常看到小孩子口水巾上永遠溼溼的情景嗎?沒看這本書前我都以為這是媽媽不負責任的結果,但作者在這本書裡告訴了我們,這都是好現象!
當腸道正常工作。我們就能正常放屁,正常拉屎,正常呼吸,正常做愛。因為這些由大腦不同區域釋放的指令,都依託於腸子向它匯總的身體狀況。主觀意識確實能偶爾遏制客觀行動。比如公眾場合努力把屁憋回去。但僅是偶爾。要想從根本上改善身體問題,需要好好的反省作息,飲食。相信我,腸道舒服了,身體自然舒服。
大的先不說,就是腸子裡面的小小微生物,就蘊藏了這麼多神奇的秘密啊,比如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時,腸子裡是沒有微生物和細菌的,是在出生的過程中,在產道上沾染了最初的細菌,孩子出生以後通過舌頭和嘴去品嘗這個世界,其實是在建立自己的腸道菌群,這個過程要長達三年。而刨腹產首先就剝奪了孩子最初接觸到這些細菌的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了解,發現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精妙絕倫的設計,每一個環節都不要輕易去改變。
最後,不覺間想起了此前在網上流行過的一句話,「當你覺得孤獨無助,想一想還有幾十萬億的細胞只為你一人而活。」這大概是醫學寫給我們的情話。雖然身體常常被稱為「臭皮囊」,但我依然由衷感謝它此生的保駕護航、伴我苦樂同當。我們喜歡聽有趣的事,看有趣的人。這本書,把看似沉默的腸子寫得活靈活現。不得不說,這是科學的力量,也是文學的力量。二者結合,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