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紐約5月10日報導,多年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一種可以在車站、飛機和學校殺滅危險病毒的新型紫外線燈,而當下的疫情有望證明他們工作的價值。
報導稱,短波紫外線燈長期以來被用於殺滅細菌、病毒和黴菌,特別是在醫院和食品加工行業。不過,短波紫外線本身具有危險性,容易導致皮膚癌和眼部問題,只能用在無人場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放射學研究中心主任戴維·布倫納說,該中心科研團隊正在進行所謂的「遠短波紫外線」實驗。這種波長為222納米的射線對人體來說是安全的,但仍可以殺滅病毒。
布倫納解釋說,這種紫外線無法穿透皮膚表面和眼睛。
換句話講,遠短波紫外線可用於傳染風險較高的封閉擁擠空間,對於當前疫情而言可謂前景無限。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從2013年開始研究遠短波紫外線對耐藥菌的效果。他們隨後研究了射線對包括流感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的作用。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把目光轉向新冠病毒。
布倫納說:「我們正在考慮如何將正在做的事情應用於眼前的情況。」
不過,為了測試短波紫外線對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的影響,研究團隊不得不將設備搬進哥倫比亞大學一處生物安全性極高的實驗室。
布倫納表示,實驗啟動於「三四周前」,已經證明短波紫外線可以在幾分鐘內殺滅物體表面的病毒。
研究團隊計劃接下來檢驗紫外線燈能否殺滅懸浮在空中的病毒,即模擬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的情形。
另一方面,他們也在通過實驗證明此類射線對人體無害。
40周以來,科研人員堅持讓實驗鼠「每天8小時、每周5天」接受遠短波紫外線照射,「強度是我們認為可能用於人類的照射強度的20倍」。
布倫納表示,他們在檢查實驗鼠的眼睛與皮膚後「沒有發現任何異常……老鼠都活得很開心,也都非常可愛。」
這一實驗預計還將持續20周。
報導稱,雖然研究團隊已向英國《自然》雜誌提交了初步研究成果,但在完成所有後續步驟前,科學界還無法證實上述結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