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個「天使寶寶」,可是孩子卻總有展現「惡魔」的一面,比如突然會哭得撕心裂肺,任憑家長怎麼哄都不好使,家長搞不清楚原因,一頭霧水,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日常哭泣走一波,父母常常束手無策
有時候,還沒滿月的寶寶就開始在夜裡哭鬧,而且連續多日這樣。
等孩子大一些,還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
寶寶:我要看《小豬佩奇》。
家長:你今天已經看了很長時間了,不能再看了。
寶寶:哇~我就要看嘛!
寶寶:我想要爸爸的那個文件夾玩一會。
家長:不行,那是爸爸很重要的資料。
寶寶:哇~騙人,我明明看到爸爸還扔了幾張紙呢。
寶寶:我想吃棒棒糖。
家長:我看你像個棒棒糖,吃多牙齒就掉了。
寶寶:哇~牙齒掉了我也要吃!
寶寶:我要買這個變形金剛。
家長:這和前幾天買的那個有什麼區別嗎?不能再買了。
寶寶:哇~它倆根本不一樣,媽媽給我買一個吧……
以上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也很無奈?養娃的日常有的時候就是很煩躁,其中最令家長們頭疼的一個場景,就是孩子好像經歷了什麼不得了的事情,突然間大哭不止,哭得撕心裂肺、感天動地,家長更是不知所措。
有的家長會放任孩子這麼哭下去,有的家長束手無策,更多的家長想盡了辦法可還是收效甚微。當孩子哭得臉通紅、嗓子沙啞的時候,真的無解嗎?其實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你還沒摸準孩子的「脈門」。
孩子為什麼會突然哭鬧?
孩子突然哭鬧肯定是有他的原因的,但是因為孩子較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從而就造成孩子越急越哭,家長不明就裡越哄越亂。孩子哭鬧,先找到原因很重要。
1、腸絞痛
有網友在後臺私信詢問,自家寶貝還在月子裡時就經常會莫名哭鬧,奶也餵了,確定嬰兒是吃飽的狀態,一直給他抱在懷裡,不會讓他感到孤單,可孩子還是會哭,是有什麼問題嗎?
根據網友的描述,她家寶寶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腸絞痛,大約會有1/5的兒童會出現腸絞痛,非常常見。如果小寶寶哭泣不止,家長首先要排除他是否餓了、困了、尿了或者拉臭臭了,如果這些都不是,而且孩子會在夜間連續哭泣,你就要考慮是否為腸絞痛引起的了。
出現以下這些症狀,基本可判定為腸絞痛:通常在半夜持續哭鬧,腹部鼓脹,無法安睡,滿臉脹紅或泛白,握拳踢腿,持續排氣。這可能與寶寶的胃腸道還未發育成熟,乳糖不耐受有關。
2、獨立性受到挑戰
孩子在差不多2歲左右的時候,正是獨立性蓬勃發展的時候,他們的自主意識正在萌芽,喜歡強調「我」,在行為上常說「不」,他們會拒絕父母的介入,包括熱心的幫助也不可以。孩子有自己的秩序感,追求專屬空間。他們正在通過獨立性這一內在的屬性,來建立起自己與外界的聯繫。
當寶寶的這種獨立性不被父母認可時,比如強調自己吃飯,然後把飯粒撒的哪裡都是,寶媽可能就會失去耐心,開始拿過碗筷給寶寶餵飯,但孩子是牴觸的,於是就會爆發哭鬧戰爭。
這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嘗試並不被父母所察覺,小孩又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就會出現和家長溝通並不在一個頻道上的現象,家長說東,孩子指西,家長不理解,孩子開始大哭大鬧。
3、和孩子的性格有關
有的孩子屬於比較「急」的類型,做事情風風火火,平時活潑好動,在情感表達和情緒掌控上也是有如烈火一般。如果事情不如自己所願,就會以哭鬧的形式來表達。而且這類寶寶通常對疼痛也比較敏感,些許的痛感都能讓他們雷霆大發。
另一些寶寶性格比較穩和沉靜的,其實內心不是波瀾不驚,只不過表現出來都是比較隨和,不會有很出格的舉動,即便是抵抗也都是比較低調的。
前者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和父母的教養以及孩子的素質沒有關係,家長多留心觀察,只要孩子性格中的潛在因素沒有發展成「熊孩子」,就不必過多地介入。
4、想引起父母的關注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疏於對孩子的關心,有時還要將工作帶到家裡來進行,即使是人回到家中,也無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更別提良好的互動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天然的武器就是「哭」,他會通過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從而重視自己,關心自己。
如果一次奏效了,下次孩子還會再次進行。這個原因說來有些心酸,家長還是要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的。如果寶寶用這種方式獲得了父母的青睞,下次他可能會採取更「強硬」的方式,比如打其他小朋友,砸壞家具等,家長一定要注意。
家長怎麼做才能給孩子「止哭」?
小孩子哭得驚天動地,不知道的還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呢,其實都是小朋友日常中的一些小心思家長沒搞明白。搞清楚了這些原因,家長就可以總結經驗,和孩子「鬥智鬥勇」,強勢止哭。
1、 腸絞痛這樣做
腸絞痛又被稱為「黃昏哭」,是非常讓父母頭疼的一件事。這種難以安撫的哭鬧通常始於出生後2周左右,6~8周時最為強烈,不過到了3~4月齡後一般就會停止。
腸絞痛的孩子,寶媽首先要剔除掉母乳餵養中可能引起寶寶過敏的成分,以及其他刺激物,比如洋蔥、咖啡等;吃配方奶的寶寶則要考慮嘗試換一下水解蛋白的配方奶粉。飲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安撫。比如抱著寶貝來回走動,輕輕安撫寶貝,給他找一個柔軟舒適的毯子包裹起來,讓寶寶非常有安全感。還可以將孩子腹部向下放在你的膝關節上,然後輕輕揉搓他的後背。對腹部的壓力有助於緩解疼痛。
2、不到萬不得已,謹慎發動「戰鬥」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看是他到了秩序敏感期了,必須要維護自己的秩序,還是渴了、餓了,基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孩子拒絕家長的要求,先別急著發火,試著冷靜清晰地重複一遍你的要求,不要反應過激。
很多時候,寶寶發脾氣哭鬧都是被家長逼迫的,家長不要給孩子留下這樣強勢的印象,而是給孩子愛與自由。除非是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時,比如坐車必須坐安全座椅,別人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隨便拿這類的,才是值得「開戰」的。
3、預測矛盾並儘量規避
知子莫若父,在長期的「拉鋸戰」中,家長可以總結一下孩子的脾氣秉性,以及近一段時間來的行為特徵,推斷一下孩子可能處於哪個敏感期,和孩子之間可能會因什麼問題發生衝突。想明白了這些,做到心中有數,那儘量避免進入到設想中的情景中去就行了。
比如孩子就是不喜歡和某個小朋友玩,那就把他們分開一段時間再說。孩子每次去遊樂場都很嗨,但是因為不注意常會碰到其他小朋友,家長因此沒少說孩子。這種情況下教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避開玩耍高峰期,減少摩擦。
最後,都說愛哭的孩子有奶吃,可是如果家長沒有聽出孩子在哭鬧之外的「畫外音」,一切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