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頭頂的「菱形縫隙」,預示了娃的健康狀態,6種變化寶媽要注意

2021-01-15 騰訊網

囟門的狀態變化,代表著寶寶的健康狀況,寶媽不要忽視。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新生兒出生後,我們會發現寶寶頭頂上有一處部位「十分特殊」。這裡摸起來很柔軟,好像沒有骨頭一樣,有時候還會向下凹陷,甚至會「呼扇呼扇」跳動。

在醫學上,這個部位被稱為「囟門」,是新生兒頭上獨有的特殊區域。可別小看了這個不起眼的「天窗」,事實上,通過囟門的閉合狀態,醫生可以輕鬆準確判斷出娃的健康狀況。

囟門到底是咋回事?它的作用又是啥呢?

昨天群裡聊天,談到孩子的成長發育,露露媽有些鬱悶。

前幾天她剛帶著自己家11個月大的露露去了醫院做保健,測量頭圍的時候發現露露的頭圍有48.8cm,超出正常值0.2cm。露露媽本來沒覺得有啥問題,但醫生的話卻讓她十分緊張。

醫生解釋說,露露的頭圍比起其他的同齡小朋友確實要大一些。之後醫生又摸了摸露露的囟門,然後在醫生的詢問下,露露媽把孩子的情況都跟醫生說了。

「露露出生時足月,是順產,平時的生長發育和其他同齡娃沒差啥,就是運動發育和語言發育比同齡孩子遲了2、3個月吧。」

醫生建議露露媽帶孩子做個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以便確定一下孩子是否存在「腦積水」的情況。因為現在還沒結果,所以露露媽很忐忑。

人的顱骨是由6塊骨頭組成的,孩子在出生後因為顱骨發育尚未完全,骨頭和骨頭之間會存有縫隙,頭頂部和後枕部有2處分別因4塊頭骨和3塊頭骨拼接留下的縫隙(尚未被骨頭覆蓋的區域),被稱為前囟門和後囟門。

一般情況下,後囟門因為是3塊骨頭的拼接的縫隙,本身就比較小,並且在出生時已經接近閉合狀態,僅能容納指尖,十分不容易被觸摸到,而且閉合的也比較早,在娃出生1~4個月左右就閉合了。

因此,我們日常談到的囟門多指前囟門。即寶寶頭頂由兩側額骨和兩側頂骨之間形成的「菱形縫隙」。前囟門最遲的閉合時間在1歲半左右。

正常來說,娃的前囟門出生時直徑大約在1.5~2cm左右,之後隨著生長,前囟門會因為頭圍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大約在6個月左右到達最大值,直徑介乎2.5~3cm之間。

之後,隨著的顱骨縫隙逐漸長合,囟門的面積會逐漸縮小,在娃1~1歲半的年齡裡會完全閉合,最遲不會超過1歲半。

囟門的6種變化,代表孩子不同的健康狀況

一般來說,兒科醫生都會通過寶寶的囟門變化狀態,來判斷娃的健康狀況。囟門大約會有6種變化,不同的變化都代表了孩子不同的發育情況。

1)囟門早閉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但具體情況也代表不同的含義。有些娃因為先天發育差出現了囟門早閉,這就不是什麼好事,在醫學上被稱為「先天性小頭畸形」。

不過,並非所有囟門早閉都是不良情況,如果孕媽孕期營養補充的好,孩子出生後發育的也不錯,也會出現一定程度囟門早閉的情況。

具體的分辨方法可以通過兒童體檢來判斷,看看孩子的頭圍是否正常,全身的發育水平是否與月齡吻合,就能很好的判斷孩子健康與否。

2)囟門遲閉

有的孩子年齡超過1歲半了,囟門依然沒有閉合,那就說明娃的健康可能出問題了。常見原因多半是佝僂、骨骼組織發育不良或者甲狀腺異常等。

其中最常見的還是缺鈣,如果確定娃是因為缺鈣而出現的囟門遲閉,那麼可以遵醫囑使用鈣劑和維生素D,並且抽空多曬曬太陽。

3)囟門過大

有些孩子出生後囟門會比較大,甚至會達到4cm左右,並且頭部看起來也比同齡娃明顯要大不少,這時候就得就醫諮詢檢查了。

兒科主任醫師謝丹宇教授指出,「先天腦積水的娃,出生後囟門會快速增大,頭圍也會比別的孩子大,如果他們的囟門摸起來鼓鼓的很飽滿,用手拍拍還有『噗噗』的聲音,這時候就需要做頭部MRI檢查,來確診孩子是否存在『腦積水』的情況。」

4)囟門過小

有的孩子囟門還會比其他娃小,家長們也不用太緊張,只要娃的頭顱在不斷增長,並且始終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哪怕囟門小一些也是沒問題的。

5)囟門凸起

一般情況下,囟門的位置因為沒有頭骨支撐,平時大都是略微凹陷的狀態,一旦它突然隆起,甚至鼓脹的十分明顯,並且摸起來有些緊繃,那麼家長就需要注意娃的狀態了。

如果孩子同時還伴有發燒、嘔吐甚至是抽風的情況,就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因為顱內感染而出現顱內高壓,這些情況多半和腦膜炎、腦炎等疾病息息相關。家長要帶娃及時就醫。

此外,如果寶寶長期食用魚肝油、四環素或者維生素A,也會引發前囟門隆起的情況。

5)囟門深凹

如果娃的囟門出現了明顯的凹陷,比平時凹的還要明顯,那麼說明孩子可能是嚴重缺水了,家長在給娃補水前應該就醫諮詢。另外,如果娃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也會導致囟門深凹。

日常的囟門護理,寶媽要做到這些

1)別固定娃的睡姿

因為囟門的存在,娃的頭型尚未固定,因此寶媽不要讓娃習慣一個方向睡覺,寶媽可以經常改變一下娃的睡姿,確保娃的頭型不會受到影響。

2)不給娃使用硬枕頭

當娃3個月大能使用枕頭的時候,寶媽給娃選擇枕頭一定要注意材質,避免選擇過硬材質的,這樣的枕頭孩子用著不舒服,而且還會引發娃的頭部變形。

3)避免稜角磕碰娃的頭

家長應該家中家具的稜角做好處理,以免孩子磕碰傷到頭部。如果不慎擦破了頭皮,應該及時用消毒棉球進行消毒,避免出現感染的情況。

4)做好保暖工作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家長這時候帶娃出門一定要做好頭部的保暖工作,給娃帶上帽子,既保暖又保護囟門,可謂一舉兩得。

囟門護理的注意事項

1)清理時機

囟門的清理可以在給娃洗澡時進行,儘量使用嬰兒專用的不含強鹼的肥皂或者洗髮露。避免娃的頭皮被刺激誘發溼疹。

2)清理方式

家長給娃清洗囟門時,應該用手指輕輕揉搓,千萬不要強力按壓後者強力抓撓,更不要使用工具在囟門處亂劃。

3)乳痂的處理

一般來說,娃的囟門處都會有一層「乳痂」,看起來油油的、髒兮兮的,其實這層乳痂可以很好地保護囟門,不一定非得除去。

如果寶媽實在嫌乳痂太髒,可以使用精油輕輕揉搓,並且不要指望一次就能洗乾淨,多洗幾次自然就會清理乾淨。

錦鯉媽咪有話說

寶寶的囟門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脆弱的部位,家長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再謹慎。以免給娃造成傷害。

相關焦點

  • 寶媽帶娃的一個動作,引起無數媽媽共鳴,當媽的才明白其中含義
    對於獨自看孩子的寶媽們來說,帶孩子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一,哪些時候,寶媽會覺得獨自帶娃特別不容易呢1、寶媽們獨自帶娃做飯時,特別不易。對寶媽們來說,獨自帶娃最具挑戰性的事,就是做飯了。一邊要看著鍋,防止菜炒糊了,湯煮溢出來,一邊還得看著孩子。
  • 生娃最「上癮」寶媽火了,13年連生7娃:不想浪費老公好基因
    13年連生7娃,寶媽給出的理由讓人無法辯駁! 也正是由於如此,這位寶媽迅速在網上竄紅,很多人紛紛不解,現在的社會經濟壓力這麼大,為什麼要生這麼多孩子呢?
  • 倆娃寶媽不運動僅吃生酮飲食,堅持11個月會有何變化?
    看起來高大上的減肥吃法,其實核心概念還是在追求飽腹感的同時,減少過多碳水的攝入,來達到熱量的負平衡的目的,當然你必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營養均衡。筆者就是忠實米飯愛好者,曾經嘗試過生酮飲食,最初頭會比較暈,後期適應之後力量下降不少,後面就捨棄了,所以如果你是正在哺乳的媽媽、體質虛弱者,健身者就不必採用了。那生酮飲食到底減肥效果如何?
  • 5張動物圖片,比喻寶媽剖腹產生娃過程,簡直太形象了!
    生孩子對每個女人來說都是人生最難忘的時光,本人生寶寶時是剖腹產,到現在回想起自己生娃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和順產比起來,剖腹產也不會好過太多,從決定剖腹產的那一刻,到做完手術回到病房,寶媽更多的是處於「被動」狀態,哈哈,用這5種動物描述剖腹產媽媽生娃的狀態,簡直不要太形象!
  • 什麼原因阻礙年輕人生娃?網友:女的越來越獨立,男的越來越媽寶
    01生育窘境年輕人不願生娃,女性變得更加獨立,「媽寶男」越來越多。而中國也在擔心,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不想婚育,造成老齡人口超出年輕人口,有人看到了這一危機,提出要釋放三胎政策,這引起了很多女性的不滿,她們感覺自己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畢竟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經常提到的男女平等,卻成為一句「口頭禪」,多生孩子的女人,面臨什麼樣的苦和累,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最終成為一名俗人。
  • 寶媽做四維發現娃太醜,哭得梨花帶雨,老公的安慰方式很「直男」
    2021-01-14 07:38:51 來源: 喜聞樂見搶先看 舉報   寶媽做四維發現娃太醜
  • 「裝柔弱」的懶招帶娃方式,不是萬金油,寶媽別盲從害了孩子
    文|文兒最近,我被「裝死式育兒」的概念吸引,好奇為啥那麼多寶媽在樂此不疲地效仿。寶媽對娃裝柔弱、裝瞎、裝聾、裝傻、裝死、裝失憶等,真能產生神奇的效果?能把懶娃變成勤快娃?把不關心爸媽的「小沒良心」變成「貼心小天使」?
  • 「佛系爸爸」帶娃曬太陽走紅,網友:父愛如山,一動不動
    然而,令寶媽意想不到的是爸爸正蹲在牆角的陰涼處玩手機,而寶寶卻不在身邊。後來才看到原來爸爸把寶寶獨自一人放在一邊曬太陽,自己則在一邊專心致志地玩手機。看來這位寶爸也算是完成了寶媽交給他的任務了,在曬太陽的寶寶由於年紀太小還不能走路,只是安安靜靜地坐在地上東張西望。
  • 6歲娃不碰零食,身高發育卻遠遜同齡人,醫生:4種食物惹的禍
    家長都會非常注意孩子飲食好壞,尤其是零食,會卡的很嚴。但實際上,單純注意零食是不行的,除了零食,還有些食物也不建議經常給娃吃。6歲娃不吃零食,發育卻還是落下一截,問題出在哪?昨天群裡聊天,正聊到孩子身高發育的事,甜甜媽一陣嘆氣,最近她正為此發愁。甜甜今年6歲,之前一直老人在幫忙帶著,今年該上小學了,夫妻倆就把女兒接回來了。
  • 13年連生7娃,超級寶媽火了,只為不浪費丈夫優良基因
    然而最近有一對夫妻卻在網絡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一個寶媽,在短短的13年間就生了7個孩子,可謂是讓人嘆為觀止,按照這個速度來算,基本上是兩年一胎,差不多在努力下,一個小足球隊的雛形就要出來了。瘋狂寶媽13年,生七娃,疑似家裡有礦?
  • 寶媽別再以愛的名義偷懶,「奶睡」哄娃可能對寶寶有害,不容忽視
    說起奶睡,寶媽們真是「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哄娃睡覺這件事,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有多難。什麼是奶睡?指的是寶寶並不餓,僅僅睡覺前需求經過「餵奶」這一行為來把孩子哄入眠,事實上孩子或許並未吃進去多少奶水。
  • FDA重磅警告,這8種魚高汞、致癌,別給娃吃
    寶爸媽在處理魚時也要注意,一定要摘除魚膽;如果不慎將魚膽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乾淨,尤其注意不要把汁液弄進眼睛。另外養殖場合理使用抗生素,殘留很少,對於健康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看完科大大的闢謠,寶爸媽們可以放心了吧!那娃能吃哪些魚呢?跟著科大大往下看!
  • 朵媽陪娃|孩子學習拼音90%會犯的通病,早重視早解決!
    「又學英語又學拼音的,也太容易混淆了吧」在後來與寶媽們的交流中,也確實發現很多孩子都有這個問題,經常是教著拼音蹦出英文發音。想給他糾正吧,他就不開心不樂意撇著個嘴委屈巴巴,甚至乾脆哭起來不學了。其實,站在娃的角度想也可以理解,學了那麼久的英文字母,以前每次你都會表揚他學得好,現在你突然說他讀得不對,娃當然不樂意了。
  • 寶爸吐槽寶媽網購買太多,寶媽「離奇失蹤」,看到結局:太解氣了
    寶爸吐槽寶媽網購買太多,寶媽"離奇失蹤",看到結局:太解氣了 近日,有一位王姓寶爸在下班之後,發現自己的妻子不在家。一般情況下,寶媽每天會在6點做完晚餐,等家人一起吃飯,這是這一天,妻子卻遲遲沒有回家"離奇失蹤",這下,寶爸也著急了。
  • 生娃前這六件事醫生不會告訴你,孕媽要提前知曉,避免鬧「尷尬」
    每年都有很多新媽媽,因為沒有生育經驗,很多都不懂,所以在生娃前後還鬧了不少的尷尬。 記得我生娃那會,寶寶臨時發動,趕緊去醫院,醫生看完開指情況後,說要給我備皮。
  • 寶媽夏季餵奶就像抱著「小火球」,經常搞得渾身是汗,該咋辦呢?
    而寶媽在哺乳過程中,會分泌催產素,這會導致寶媽的體溫有所上升,會很口渴,再加上緊緊抱著寶寶,自然會感覺更熱了。夏季餵奶這麼熱該怎麼辦?開空調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寶媽在家裡老人的嚴厲制止下,即便是炎熱的夏季也不敢開空調,基本都靠開窗通風,或者手搖扇子降溫消暑。
  • 寶媽的時間管理,掌握這三個原則,更容易有效率
    似乎每個寶媽都經歷過每天忙得昏天暗地,除了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留給自己的時間竟然一點沒有。養育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職責所在。但除了照顧好孩子,每位寶媽也都應該愛自己,對自己的人生、未來負責。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成長,於帶娃中不斷地自我成長。
  • 生娃前後的差距有多大?冒「毀容」風險生娃的媽媽,都是勇士
    於是就有了「生娃前VS生娃後的對比」話題,很多寶媽紛紛曬出自己生娃前後的對比,一眼就能看出前後差距有多大。 寶媽們曬生娃前後對比照:生育風險堪比「毀容」 左邊這張照片看起來有點撞臉女星陳鈺琪,精緻的瓜子臉、水汪汪的大眼睛,妥妥的女神一枚。
  • 孩子6個月後還有這3種表現,說明大腦發育不好,中一個都要注意
    寶寶的身體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大腦,如果大腦發育得不全的話會造成各個器官的不協調和身體的不健康,所以各位寶爸寶媽不能掉以輕心。如何從細節去判斷寶寶是否有這樣的傾向,本文就告訴你,如果你家的孩子6個月後還有這3種表現,說明大腦發育不好,中一個都要注意了。
  • 初當媽帶娃手忙腳亂?不用慌,備好這些很實用好物,助你輕鬆帶娃
    因此,在有娃後,媽媽們一個個都化身勤奮好學的形象,從各個渠道學習育兒知識,好讓自己能在育兒這條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再加上各種過來人的傳授,新手媽媽也算是總結經驗,整理出了一套實用又好用的帶娃良品,今天我們就來大飽眼福吧。衝奶好幫手當媽後首要解決的就是寶寶的口糧問題,但對於一些新手媽媽來說,在給寶寶衝泡奶粉這件事上就遇到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