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警方全面調查女子控告鮑某某一案
4 月 8 日,有媒體爆出《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養女四年 警方立案》的新聞,據報導,煙臺一上市公司高管鮑某某自約 2016 年起性侵 14 歲養女小蘭(化名),公安部門已經辦理。隨即引發輿論熱議。
9 日夜間,山東省煙臺市公安局芝罘分局發布案情通報,稱鮑某某涉嫌性侵「養女」案偵查工作仍在進行中。11 日,煙臺市公安局官方微信號發布通報稱,關於一女子控告鮑某某性侵一案,煙臺市公安局已組成工作專班,並商請煙臺市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對前期芝罘公安分局偵辦的案件事實及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正在進行全面調查。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在中國,性侵兒童的事件頻發。根據最高法的數據:2015 年 至 2018 年 11 月,全國法院共審結猥褻兒童罪案件 11519 件,平均每天幾乎有 7 例。
今年 3 月,「韓國 N 號房事件」引起網友舉報多家國內網站,同樣存在大量未成年不雅影像,註冊會員達八百萬餘,部分視頻甚至出現成年男性猥褻女童畫面。
每每「未成年」與「性侵」相關聯,除了挑動公眾的敏感神經,也會引發人們對於相關犯罪行為涉及的法律及處罰措施的討論。
對未成年人性犯罪,去年 6 月 10 日美國阿拉巴馬州籤署的一項草案:
針對兒童保護,規定性侵 13 歲以下未成年人的 21 歲以上罪犯,在距假釋期至少一月前,自費進行「化學閹割」,即使用藥物抑制性慾(能力)。
否則,該犯將繼續留監。
至此,化學閹割作為對性侵兒童的震懾方式,執行於歐洲部分國家、韓國;美國加利福利亞、路易斯安娜等8州。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
重複犯罪下的立法「閹割」
1941 年,醫學科學家哈金斯首發研究成果,論證抗雄激素對前列腺癌的治療功效;1987 年,性學家約翰·曼尼撰文承認:早於1966年,醋酸甲羥孕酮就被其應用於「戀童」欲的消解。
至此,化學閹割有了臨床證據的支持。
將拒絕化學閹割的性犯罪者強制送返監獄,這項法規,在法國早已通過,是當時的一系列的兒童性侵重複犯罪促成了這一立法。
2004 年,58 歲的弗朗西斯·埃弗拉爾第三次因性侵兒童入獄。當年,時任司法部長的佩爾本宣布將以藥物研究重擊重複犯罪,尤其針對兒童性犯罪者。
3 年後,假釋不久的埃弗拉爾再次綁架性侵 5 歲男童,引發公憤。時任總統薩科齊慰問受害人親屬,召開內閣會議,表示「不能放任病態、殺害和威脅兒童生命的人」外,決定若罪犯同意,將對其化學閹割,再返社會時須佩戴電子追蹤設備。
略顯諷刺的是,就在埃弗拉爾四度入獄時,因強姦 13 歲女童而入獄地另一位兒童性侵犯曼努爾而·達·呂克提前獲釋。
2009 年,呂克惡魔再現,姦殺晨練女性。總統薩科齊再次慰問受害人家屬,此後,國民議會通過嚴苛法案,對拒絕化學閹割的性犯罪者,將強制送返監獄。
對兒童性侵犯強制化學閹割的法規通過,還來自各國的研究數據——性犯罪者(尤其兒童性犯罪者)的重犯率普遍偏高。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Karl Hanson,對 31000 名性犯罪者追蹤 5 年後發現,其重犯率為 13.7%;再對 236 名性犯罪者追蹤7年後發現,其重犯率則上升到 28%。
日本科學警察研究所曾對 740 名兒童性犯罪者進行分析,105 人在 5 年內重犯,佔比 24%。
雖中國專業統計相對缺乏,但澎湃新聞曾梳理45份強姦幼女案公開文書,顯示一人性侵多名的情況佔 10 例,累犯 4 個;而上海基層兩院亦在辦案過程中認識到,兒童性犯罪者的重犯率高達 40% 以上。
基於此,化學閹割的防範作用凸顯。
美國司法部研究表明:性犯罪者經化學閹割,在被釋放後3年內,重犯率可從 60% 下降到15%~20%。根據瑞典、冰島、丹麥、挪威等北歐四國數據,化學閹割促使當地相關案發率,由 40% 減少到 5%。
頒布化學閹割法案的阿拉巴馬市政廳
圖片來源:CNN
2
化學閹割的爭議與隱憂
看上去簡潔有效的化學閹割手段卻也有軟肋,這導致它在西方國家爭議重重。
這些爭議中,首當其衝的是來自人權組織的質疑。
歐洲理事會反酷刑委員會(CPT)就曾強烈抨擊化學閹割,質疑捷克的化學(包括物理)閹割數據「不準確」,批評德國的化學閹割本質是對罪犯的「羞辱」。
赫爾辛基人權基金會(HFHR)也曾指責波蘭的化學閹割法規——任何所謂的「強行治療」均「從不具備合理的必要性」。
甚至,在前述阿拉巴馬州相關草案的關注中,違背美國憲法第八修正案(禁止施於殘酷且不尋常的懲罰)的質疑也曾多次被提及。
即使拋開人權意見者對「冷血」的質疑不論,在現實的層面,也有很多人擔心:化學閹割可能造成的「逆反」。
2016 年,在總統佐科·維多多的力推下,印尼通過立法,允許對戀童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然而,印尼醫生協會對比明確反對。表示侵犯人權的化學閹割無法治癒「戀童癖」,更會引發罪犯對執行醫生或社會的報復。
對此,國內學術界的討論也逐漸增多。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犯罪學專家宋浩波曾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曾對化學閹割總結道:
其療法「幾乎可完全消除罪犯的性慾」,而且可以使接受人繼續正常生活,僅為壓制會導致犯罪的心理傾向、生理欲望,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制裁方法」,這條觀點,在每一次惡劣性侵事件發生時均支持甚廣。
北師大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趙軍,在《新京報》的採訪中曾詳述道:
化學閹割「只能部分解決性犯罪的生理動因」,但性犯罪成因複雜,生理、心理、情景、社會等均有影響。單從生理因素著眼的預防措施,不太可能起到理想的預防效果。極端情況下,「過於嚴厲的、超出人道範疇的懲罰性規制措施,甚至可能導致更為極端的暴力犯罪」。
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張榮麗則認為,針對犯罪分子接受化學閹割後,因心理遭受重創繼而增加社會敵視和報復心理的擔心,有必要對已經實施化學閹割多年國家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研究和評估,全面和準確地評價化學閹割的實施效果,「為立法機關制定與化學閹割有關的法律法規提供科學的參考」。
3
呼聲漸高下的中國現狀
比之歐美,亞洲在化學閹割的問題上要保守得多。亞洲各國中,韓國最早引入了化學閹割。
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熔爐》及《素媛》的推動下,韓國通過了《性暴力特別修正法案》(「熔爐法」)及《對性犯罪者進行防止性衝動的藥物治療相關法案》(化學閹割)的修訂。
韓國電影《熔爐》劇照
2012 年 5 月,韓國首次依法對性侵 4 名未滿 13 歲兒童的「少兒性嗜好症患者」重犯處以化學閹割,這在亞洲尚算首例。
2016 年 3 月,哈薩克斯坦通過針對猥褻、性侵幼童的化學閹割法案(2018 年 1 月 1 日生效)。2018 年 9 月,哈薩克斯坦進行首例化學閹割,並通過了可負擔 2000 名性犯罪者的化學閹割預算。
而在中國,性侵兒童的事件頻發,根據最高法的數據:2015 年至 2018 年11月,全國法院共審結猥褻兒童罪案件 11519 件,平均每天幾乎有 7 例。
但在立法方面,對性犯罪者進行密切追蹤(如佩戴電子腳銬)等措施,在中國尚未提上日程。
自 2002 年和 2005 年分別取消了飽受詬病的姦淫幼女罪和嫖宿幼女罪後,如今,中國終在區域性的從業限制上,剛剛走出一步。
2018年9月,武漢市江岸區檢察院針對一起猥褻兒童案,發出從業禁止量刑建議並被法院採納。被告人在刑罰執行完畢3年內禁止從事教育及相關工作。
2019 年 5 月,上海市政法委、市檢察院、市高法、市公安局等16家單位聯合發布《關於建立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的意見》,以「健全完善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行業從業人員的招錄和管理機制,加強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源頭預防」。
距離化學閹割的立法,也許我們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儘管尚未提上議事日程,社交平臺上,對於化學閹割的「引入」呼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在每一次惡劣性侵事件發生之後。
參考文獻
[01] BBC:Alabama Gov. Kay Ivey signs chemical castration bill into law.
[02] CPT:Council of Europe Anti-Torture Committee publishes report on the Czech Republic。
[03] GK Sturup:Sex Offenses:The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04] Karl Hanson:Preventing sexual abusers of children from re-offending: systematic review of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05] 北大法寶 《關於兒童性侵的司法案例數據分析報告》
[06] 候韋鋒 《我國適用化學閹割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07] 廬映潔 《性犯罪之分部狀況及再犯罪研究——以德國及臺灣的狀況為說明》
作者 左異
責編 洋蔥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偶爾治癒
to-cure-sometimes
——
記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
相處方式
偶爾治癒 | 常常幫助 | 總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