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煙臺市公安局發布警方通報:關於一女子控告鮑某某性侵一案,煙臺市公安局已組成工作專班,並商請煙臺市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對前期芝罘公安分局偵辦的案件事實及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正在進行全面調查。
近日《南風窗》等媒體報導傑瑞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鮑某某自2016年起,對年僅14歲的養女實施性侵暴行長達四年之久,引起輿論熱議。
除此之外,近期一系列相關案件頻頻曝光:
3月初,韓國性剝削案「N號房事件」曝光,最小受害者剛剛11歲;
3月19日,在自家地下室囚禁、強姦未成年少女的犯罪分子龍喜和被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
3月27日,性侵12歲智力障礙少女致其兩次懷孕的犯罪分子,賴月龍和謝授應分別被廣東省茂名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5年;
一系列案件引發民眾對相關犯罪行為涉及的處罰措施的討論。化學閹割,再次來到風口浪尖。
化學閹割,一聽很解氣,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什麼是化學閹割?
與移除切除睪丸或卵巢的手術閹割不同,化學閹割不會真正進行閹割,也不會使其絕育。忍不住插一句,有化學閹割自然就有物理閹割,而捷克是歐洲唯一一個對性犯罪者實施閹割的國家,1998年—2008年曾對至少96名罪犯進行過手術閹割。負責監管行刑過程的捷克精神病專家堅稱,這是緩解遭遇極度性紊亂的犯罪者的性衝動的最成功辦法。
化學閹割是一種荷爾蒙療法,即通過服用抗雄性激素藥物如醋酸環丙孕酮或是注射甲羥孕酮避孕針,以減少男性荷爾蒙,抑制性衝動。口服或注射抗雄激素後,男性體內的雄激素水平將降到他們青春期之前的水準。它會讓人的欲望降低、性幻想變少、減退從各種性行為中能感受到的快感。它的原理是:向大腦發出幹擾信號,使大腦誤以為雄性激素水平已經足夠,刺激打後腦釋放黃體生成素,進而反應於睪丸和腎上腺,阻止神人體製造更多的雄性激素,因而降低性慾。
值得注意的是,化學閹割是可恢復的。這類藥物在人體內一般只會停留6~9周,而非一次注射終身質保。
執行化學閹割後,威脅生命的副作用是罕見的,但可能產生一些長期副作用或者提高下列症狀的風險,例如:脂肪增多、骨質疏鬆(尤其使用甲羥孕酮避孕針時)、心血管疾病,也可能經歷其他「雌性化」的效果,比如男性乳房發育症、體毛減少和肌肉耗失。
哪些國家執行化學閹割?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將化學閹割作為對戀童癖、性侵兒童罪犯的懲罰措施。也有部分國家逐漸拓展至所有的性犯罪。
化學閹割始自美國。199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首個允許使用化學或手術閹割的州,該州立法規定,對13歲以下的兒童實施兩次以上性犯罪的慣犯可實施化學閹割。但實際上,1966 年醋酸甲羥孕酮就被其應用於戀童欲的消解。
此後,又有8個州通過法律允許對性犯罪者實施某種形式的閹割。歐洲許多國家都允許化學閹割。
英國自2007年正式引入化學閹割,但真正實施比較受限。2008年8月,英國正式決定對戀童癖罪犯實施化學閹割。
2009年,波蘭允許對兒童性侵者進行強制化學閹割。
韓國是亞洲第一個引入化學閹割的國家。2011年7月,韓國通過法律,允許法院對性犯罪者判處化學閹割。。2017年,文在寅政府將化學閹割法案擴展至所有形式的強姦、性侵犯罪。
2012年12月,印度「黑公交」輪姦慘案導致印度國內爆發持續的示威活動,印度國會也開始考慮對性侵慣犯實施化學閹割,但至今尚無定論。
印度尼西亞於2016年允許對兒童性侵者和戀童癖實施化學閹割,更嚴重的刑罰甚至包括終身監禁或死刑。
化學閹割怎麼用?
第1、 對象嚴格「化學閹割」的適用對象限於重犯、累犯。根據韓國2011年的法律,凡是性侵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犯人都可能在出獄前2個月被進行「化學閹割」,最長時間為15年。比如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第一個對「化學閹割」立法的州,該州規定對13歲以下的兒童實施兩次以上性侵害的慣犯如果要申請假釋的話就需要「化學閹割」。在許多國家,一個犯人到底該不該被「化學閹割」也需要專家們嚴格的判斷。第2、原則謹慎除了韓國、波蘭等少數國家,別的地方「化學閹割」都是自願的。如果犯人不願意,就不可以對其進行「化學閹割」,但是一旦同意了,就不能後悔。要是後悔的話,會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第3、 預防為主「化學閹割」主要就是一種以保護兒童為主的防範措施。總結起來「化學閹割」有以下三種功能:1、作為一種替代性懲罰。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如果自願選擇了「化學閹割」的話,那麼犯人就可以得到「緩刑」或者「減刑」的獎賞。例如在阿根廷門多薩省,11名性犯罪分子表示願意接受藥物控制,其中大多數是屢教不改的性慣犯,刑期均在10年以上。接受藥物控制後,這些罪犯得到了緩刑「獎賞」。2、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生性兇殘的吉爾·哈斯塔德是挪威「家喻戶曉」的變態強姦犯。2003年,哈斯塔德在吸食大麻和觀看色情電影之後強姦繼女,並殺人滅口。在法庭上,哈斯塔德聲淚俱下地表示,自己願接受「化學閹割」,以消除內心無法抑制的性慾。而他和其他三名犯人一起自願組成了非常著名的挪威「化學閹割」實驗的受試者。3、作為一種防範措施。在韓國等國家的法律中,「化學閹割」的是即將刑滿釋放的犯人,並且這些犯人還會被安上電子追蹤器。
爭議與思考
事實上, 對於化學閹割的真正作用,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瑞典、冰島、丹麥和挪威四國曾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化學閹割可以有效減少孌童癖者犯案的次數,當地此類案件發生率已經由40%減少到了5%;但據加拿大學者漢森對近2.9萬名性犯罪者的跟蹤研究,在15年到25年內,儘管曾接受化學閹割,但性犯罪者再次犯罪率卻高達35%至45%。因為爭議太大,目前世界上有「化學閹割」的國家大都實行」自願「原則,也就是說執不執行由犯人自己選,選擇接受化學閹割可以減少刑期。國內的爭議也日囂塵上。犯罪學專家宋浩波曾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曾對化學閹割總結道:其療法「幾乎可完全消除罪犯的性慾」,而且可以使接受人繼續正常生活,僅為壓制會導致犯罪的心理傾向、生理欲望,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制裁方法」,這條觀點,在每一次惡劣性侵事件發生時均支持甚廣。北師大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趙軍認為:化學閹割「只能部分解決性犯罪的生理動因」,但性犯罪成因複雜,生理、心理、情景、社會等均有影響。單從生理因素著眼的預防措施,不太可能起到理想的預防效果。極端情況下,「過於嚴厲的、超出人道範疇的懲罰性規制措施,甚至可能導致更為極端的暴力犯罪」。也就是說,人們擔心「化學閹割」可能會激起犯人的「報復心理」。有時候,犯人會將「化學閹割」看作是一種侮辱,從而可能變本加厲地報復社會。但其實,我們環看全球,會發現一般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或是地區,還會採用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電子腳鐐和信息公示,性侵兒童的性犯罪分子受刑之後,需要長期佩戴電子腳鐐,他們的個人信息也會被公示,有關機構會盡最大的可能提醒周邊居民「危險在哪裡。」
中國性侵兒童的事件也頻發,根據最高法的數據:2015 年至 2018 年 11 月,全國法院共審結猥褻兒童罪案件 11519 件,平均每天幾乎有 7 例。各地先後出臺了系列政策,如廣州等地上線運行「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系統。上海出臺了《關於建立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的意見》,實現對未成年人保護關口的前置,對教師、醫生、教練、保育員、保安、門衛、駕駛員等崗位工作人員進行審查。但在立法方面,對性犯罪者進行密切追蹤(如佩戴電子腳銬)等措施,在中國尚未提上日程,我們距離化學閹割還有相當長的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