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航空公司能夠通過疫情的自救,更加重視不同旅客的特定需求,通過精細化管理細化產品定位,甚至開拓更多機票以外的輔營收入,或許是這場疫情帶給航司和旅客們的最大收穫。
昨日,東航推出了兩款全新的「隨心飛」產品:西域隨心飛和灣區隨心飛。
與之前推出的「周末隨心飛」和「早晚隨心飛」可兌換東航所有國內航線不同,這次上線的兩款「隨心飛」,是東航「隨心飛」從時間維度向空間維度的首次轉變:西域隨心飛覆蓋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和寧夏,灣區隨心飛覆蓋廣東、香港和澳門。
從6月18日東航率先推出「周末隨心飛」以來,「隨心飛」產品在國內航空公司中開始了接力。海航、祥鵬、春秋、南航、山航、吉祥、深航等各大中小航司紛紛跟進,推出自己的創新產品。
總結來看,「隨心飛」產品的基本原則就是旅客支付一定價格後,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無限飛」,講究「只要入了坑,多飛不收錢」,讓那些本來一年只飛1-2次的旅客,入手「隨心飛」之後,多花了一兩千塊,多飛個十來次。一句話:旅客便宜多飛,航司填滿空座,刺激地方消費。
從實際銷售情況來看,「隨心飛」產品也的確可以用「大火」形容,由於旅客集中搶購,導致不少航空公司的App在銷售當日宕機,隨後微博上也掀起了一輪又一輪「隨心飛」們的各地遊玩美圖。
「隨心飛」賣得如火如荼,航司到底能賺錢嗎?從專業角度看,其實「隨心飛」的設計沒有那麼簡單,背後有不少「套路」。
首先是「初級會計師」的算法:旅客有沒有邊際貢獻,機票本身能不能賺錢。
一個航班的成本很高,但一個空餘座位的成本卻很低,也就是說,當一個航班馬上要飛了,上面還有很多空座,這時一個旅客到登機口,航司多拉這位旅客要多付多少成本?其實平均下來只要100元。因為航班的很多成本都是固定的,比如飛機成本、航材租賃等,多一位旅客不會多,少一位旅客不會少。真正和旅客相關的,我們叫「旅客邊際成本」,只有機場旅客服務費、旅客體重增加的燃油、銷售代理費、值機手續費和餐食等,這些也就100元左右。
如果按這個標準粗算,海航的2699元「嗨購自貿港」可以飛27趟,東航的3322元「周末隨心飛」可以飛33趟,南航的3699元「快樂飛」可以飛37趟,春秋航空的成本低,2999元的「想飛就飛」估計可以飛45趟。而實際上,大家在年底產品到期前,很多都飛不了這麼多趟。從機票本身來看,航司推「隨心飛」產品是賺錢的。
然而,「中級會計師」想得會多一點:商務旅客消費降級的機會損失。
航司們搞「隨心飛」最怕的是什麼?試想一家大企業客戶,本來半年商務出差買機票要花1000萬,結果一看有「隨心飛」,秘書算了算公司出差的人頭,只要買100套就夠了。結果下半年,這家大客戶買「隨心飛」花了33萬,省下了買機票的1000萬,對航司來說損失就大了。
所以為了不讓商務旅客消費降級,各航司可以說是絞盡腦汁,設計出各種限制規則。
比如東航的「周末隨心飛」只能周末飛(出差大多在工作日),要提前5天訂票(出差經常臨時走),不能改籤且4天內不能退票(出差行程需要隨時改籤)。南航的「快樂飛」雖然工作日也能用,但同一始發地和目的地的航線只能飛兩次,一般出差都是集中去幾個地方,所以也能「勸退」商務客。
最後,「高級會計師」還會進一步考慮:會不會擠佔座位,帶來機會損失。
國內航班的訂票周期都很短,特別是疫情下,有八成以上的旅客都是在5天內買票,所以航司規定「隨心飛」旅客提前5天訂票,確實是能勸退商務客,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隨心飛」旅客坐滿整個航班,讓正常買票的旅客買不到票。
比如東航「周末隨心飛」第三周的數據,top10的熱門航線,周末隨心飛旅客佔比都在80%以上,也就是說普通旅客基本上都買不到票,特別是成都拉薩,基本上整條航線都成為隨心飛專機了。這個機會損失有多少?熱門航線被佔滿,流失一個旅客估計要損失1000元。
相關數據顯示,也正是「隨心飛」坐滿了航班,很多旅客只能買其他航司的機票,帶動了其他航司共飛航線的收益明顯上漲。所以,後續其他航司推出的「隨心飛」產品,都多了一個「小字條款」:海航是每班限制兌換20個」隨心飛」座位,祥鵬是每班10個,南航是每天2萬個座位。
因此,「隨心飛」們不是想賣就能賣,背後套路滿滿。不過,大家的目標都是一樣的,要追求的是航司、旅客、政府多方共贏,這恰恰考驗著航司的智慧。
近日,東航等航司推出了更多覆蓋不同時間段或者區域的「先購買、再選擇」隨心飛產品,預計這很可能將成為未來航司設計產品的常態,甚至會進一步細分和升級。
從這一角度來看,航空公司能夠通過疫情的自救,更加重視不同旅客的特定需求,通過精細化管理細化產品定位,甚至開拓更多機票以外的輔營收入,或許是這場疫情帶給航司和旅客們的最大收穫。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