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螢火蟲
大光洞發現片螢火蟲,探訪者有如走進「童話世界」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7月20日晚上,8歲的孩子「小魚兒」在沿溪鎮大光洞看到了「滿天星」一般的螢火蟲後,一整天都在哼著這首歌。
日前,沿溪鎮大光洞出現了大量螢火蟲,正值暑假,家長們紛紛帶孩子前去觀賞,「小魚兒」就是其中的一員。那麼,大光洞為何會突然出現大量螢火蟲?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又勾起了探訪者怎樣的回憶?
文/圖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玲彭紅霞
大片螢火蟲,在大光洞翩翩起舞
在「70後」「80後」的記憶裡,一家人吃過晚飯後,搬張竹椅坐在院子裡乘涼時,就能看見螢火蟲從草叢裡飛出來。然而,「90後」「00後」和「10後」們,卻很少見到螢火蟲。「就連我們自己也太久沒見過螢火蟲了!」「小魚兒」的母親、37歲的黃喜勇說。
市民彭女士也表示,她小時候住在鄉下,在她的記憶裡,一到晚上,到處是一閃一閃的螢火蟲。如今再帶孩子下鄉,只能偶爾在路邊看到一兩隻。自己童年時見過的螢火蟲漫天飛舞的場景,孩子們根本無緣一看。
這個暑假,許多家長都想讓孩子親近自然。不少家長到處詢問:瀏陽哪裡能看到螢火蟲?有家長表示,自家的孩子長到這麼大,還沒見過螢火蟲。自己小時候隨處可見的螢火蟲,孩子還能看到嗎?
就在黃喜勇和彭女士四處探尋時,沿溪鎮大光洞書院傳來消息:書院後一片未開發的森林裡,出現了大片螢火蟲。
「太難得了!」黃喜勇說,她立即前往大光洞核實,果然見到了漫天螢火蟲飛舞的場景。隨後,她在「親近自然」微信群中發起「帶孩子探尋螢火蟲」的活動,很快就有20多個家庭報名。7月20日晚上,孩子們在大光洞書院集合,這些孩子最小才2歲,最大也才10歲。書院的義務宣講員張立雄向孩子們講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他說,只有大家都來愛護螢火蟲賴以生存的家園,讓它們順利繁衍,以後才能經常見到它們。
「我們白天讓孩子去附近觀察,晚上則帶他們前往螢火蟲聚集地。」黃喜勇說,為了不打擾螢火蟲,當天晚上大家在接近螢火蟲聚集地前就提前關閉了手電筒、手機燈,牽著手在黑夜中摸索前行。
6歲的女孩小窩說,她在黑暗中感覺很害怕,但當她看到螢火蟲一閃一閃出現在眼前時,她覺得:「太神奇了!」
孩子們都被螢火蟲漫天飛舞的美景驚呆了。參與活動的小男孩牛牛說,看著這些螢火蟲,他感覺「走進了童話世界」。
保護螢火蟲,在探訪者心中成為「規則」
大光洞位於沿溪鎮,距沿溪集鎮約有半小時車程,這裡青山綿延不絕。
「大光洞的美,貴在自然原生態。」張立雄說,靈動的山水間,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正在慢慢恢復。正因為如此,如今才會出現大量螢火蟲聚集的場景。
正是這種「維護良好生態」理念的傳播,讓此次探訪的家長和孩子格外注意保護螢火蟲。
據黃喜勇介紹,螢火蟲聚集地處於大光洞一處原始森林中,山路並不難走。最重要的是沿途要不斷提醒自己,要愛護每一寸土地和山林,因為腳下可能就有螢火蟲在棲息。
「螢火蟲怕光。」彭女士說,孩子們前往參觀螢火蟲時,張立雄一定會跟大家做講解、定規則,要求大家有秩序參觀:可以近距離參觀螢火蟲,但是不能捕捉、帶走。
除了家長和孩子們,熱愛戶外的攝影師也非常期盼能近距離參觀螢火蟲,拍下它們翩翩飛舞的身姿。如果是攝影師結伴前往,如何在保護好它們的前提下拍攝好照片呢?
「暗夜中拍攝需要補光,但是請儘量用柔和的光影。」瀏陽市攝影家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車燈、路燈、閃光燈等人工光源都會打亂雄性螢火蟲靠尾部閃光吸引雌性的習性,擾亂它們的正常作息。攝影愛好者若要去參觀拍攝,請遵循以下規則:不吵鬧喧譁,不為了拍照而抓捕螢火蟲,不拿手電筒直接照射(輔助對焦時可用有色玻璃紙包住手電筒)。另外,拍攝螢火蟲可準備三腳架、快門線、廣角或中長焦鏡頭等。相信在愛護自然的前提下,一定更能體會拍下這些小精靈的難得。
專家解讀
螢火蟲大片出現說明生態系統很健康
螢火蟲在瀏陽各鄉鎮均有分布,每年6月至8月期間會出現。它們對生存環境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合適的溼度、溫度、未經汙染的綠色環境。雖然這幾年大面積出現的情況並不多,但隨著瀏陽環境越來越好,大圍山、張坊等地都曾出現過漫天飛舞著螢火蟲的場景。
瀏陽日報:螢火蟲是國家保護動物嗎?陳華(瀏陽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管理科工作人員):螢火蟲不是國家保護動物,但它是生態系統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能夠反映出周圍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生物指標。每一個自然環境的動植物,都是需要我們要保護的對象。
瀏陽日報:網上有人購買活體螢火蟲用以放生,對於這種行為,你怎麼看?
陳華: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因為有人買,才有人大量捕捉。這種行為對於螢火蟲的種群打擊很大,建議大家不要購買,更不要去野外捕捉它們。螢火蟲的生命周期並不長,而且它們對繁衍環境要求很高,直接抓來或者買來螢火蟲放飛,螢火蟲們到了不符合它們生存的地方,很快就會死去。
瀏陽日報:螢火蟲的消失,和我們的環境變差有關係嗎?陳華:螢火蟲消失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生物生態系統結構的變化:如果昆蟲和鳥類的種群結構不成比例,那麼作為螢火蟲「天敵」的鳥類,很快就能讓螢火蟲消失;人類對螢火蟲的幹擾也能導致螢火蟲迅速死亡。比如光汙染、聲音汙染、水源汙染、藥物汙染等。
瀏陽日報:大光洞出現了大量螢火蟲,說明環境變好了嗎?陳華:大光洞出現大量螢火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有大量螢火蟲的地方,說明這裡的生物生態系統非常健康。螢火蟲對環境的溼度、溫度要求非常高,瀏陽目前雖然各個鄉鎮都有螢火蟲的分布,但暫時大量出現的還不多。
瀏陽日報: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螢火蟲呢?陳華:不要捕捉!不要飼養!只要不去幹擾它們,不去破壞它們的棲息地,它們就能順利繁衍。維護生態多樣化是我們的責任,請尊重每一個生命!
講述
記憶裡的螢火蟲燈比煤油燈還要亮
講述人:張春來,出生於20世紀40年代
我出生在原牛石公社早禾大隊新倉組(如今荷花街道嗣同村毛慄嶺組)。我小時候家裡很苦,自家和附近的鄰居家住的房子主要是茅草屋或者黃泥屋。沒有電燈,只能用安裝了白色布條的煤油燈。煤油很珍貴,要憑票購買,一家人一個月只能用4兩煤油。夏日有光亮的夜晚,大人們都會坐在地坪裡,就著月色或者螢火蟲閒聊,儘量省著用煤油燈。
在那個時候,到處都是螢火蟲。它們在禾葉上、草叢裡,徒手就可以抓。我最喜歡將它們收集起來裝到玻璃瓶裡,再掛在蚊帳裡。一閃一閃地,比煤油燈要亮。
一說起螢火蟲,我就會想起我去世了很久的奶奶。那時候,她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踮著腳幫我把螢火蟲掛在蚊帳裡,再拿著蒲扇給我扇風。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像那些年,夏天都沒怎麼熱過。
後來,奶奶過世了,螢火蟲好像也慢慢開始變少了。如今,回到鄉下,也見不到多少螢火蟲了。不止螢火蟲,小時候的鄉村裡,還有泥鰍、田螺、小魚小蝦。屋前屋後的溝渠裡一網子下去,小魚小蝦窸窸窣窣響,亂蹦亂跳。水庫裡還能看到水獺,經常有人嚇小孩子說是那是「水鬼」,如今,這些都很少見了。
長大後我才知道螢火蟲不是害蟲
講述人:周波,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
我小時候是在鄉下叔叔家長大的,叔叔家在永和鎮一個叫白沙衝的山衝裡。小時候,螢火蟲很多,我總是跟著大點的孩子拿蒲扇去拍。一扇子下去,螢火蟲就會粘在蒲扇上,很輕鬆就可以把螢火蟲取下來裝在瓶子裡。後來,大人們告訴我螢火蟲吃菜葉,是害蟲,我就沒興趣去抓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回了瀏陽城區讀書。出去玩的時間少了,螢火蟲也慢慢見得少了。再往後,螢火蟲就不知不覺地從我的視線裡消失了。等到我的女兒出生了,懂事了,想帶她去看看螢火蟲,才發現這些小精靈已無處可尋。
兩年前,我家(城區北正北路)屋旁的菜地裡,夏天晚上偶爾能看到三五隻螢火蟲。再也看不到兒時那種螢火蟲漫天飛舞的景象了。
我們兒時的東西,很多都已經消失了。吃的、看的、玩的,大多已經不見蹤影。這可能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但每每回憶起我們的童年,或者跟孩子們講起我的童年時,我總是驕傲並快樂著。對於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鄉間的一花一草、一瓜一果都是有靈魂的。
我想帶女兒去鄉下看看螢火蟲,不是三五隻零星的那種,而是漫天飛舞著無數螢火蟲的那種場景。我想告訴孩子:老爸小時候就住在這樣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長大。我也是長大後才知道,螢火蟲並不是害蟲,它們以蝸牛等動物為食,並不「吃菜葉」。同時,螢火蟲還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若能再見螢火蟲,我想,我們應該會更懂得珍惜。
聲音
追逐螢火蟲,是記憶裡最快樂的事
昨日,記者在多個青少年群隨機調查,發現出生於1990年以前的人還能講講自己回憶裡的螢火蟲,而出生於1990年以後的人幾乎都沒見過螢火蟲。
市民徐建兵:我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瀏陽西鄉的一個小山村,三四歲時,常在夏夜裡看到禾田邊上絲瓜棚下有許多熒火蟲如星光一般一閃一閃的。夏夜,和鄰居家的小夥伴們一起追逐熒火蟲,也是記憶裡最快樂的事情。
市民「輝輝媽媽」:「90後」大多沒有見過螢火蟲,更別說「00後」了。我問孩子,你知道什麼是「螢火蟲」嗎?她說知道知道!是趙麗穎的粉絲!對於這個回答,我百感交集:可能這才是真正的代溝吧,父輩的童年,大概只能是他們的回憶了。
網友「石紅煎餃」:我的孩子雖然是「90後」,但是他還是看到過農村裡的螢火蟲。他小時候對這個還很痴迷,翻閱了很多書籍去了解螢火蟲這個物種,還跟我說:「媽媽!我長大以後要當小昆蟲研究專家。」雖然如今他已經不記得小時候的志向了,但是我記得,感謝螢火蟲給了他一個美好的童年。
市民廖吉祥:這兩年,螢火蟲好像越來越多了。說實話,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我心裡真的很欣慰。小小的螢火蟲,見證著我們身邊的環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