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有40種貓科動物,它們分布在亞非拉及南北美洲絕大多數地區,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神秘的獨居動物,它們神出鬼沒遠離人群而居,所以我們即便通過教科書、影視資料等對它們有了較深的理解,但是一旦接觸到活物的時候,還是會感覺到十分陌生。
世界上貓科動物種類數量最多的是印度,高達16種,我國位居第二,含家貓在內擁有13種,分別是:虎、豹、雪豹、雲豹、歐亞猞猁、兔猻、叢林貓、亞洲金貓、豹貓、荒漠貓、石紋貓、野貓(非流浪貓)以及家貓。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民族較多,所以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之間,對一些野生動物的叫法不一致,所以從古至今產生了許多誤會。比如在西藏有些地區人們稱西藏棕熊為「人熊」,傳出了不少具有玄幻色彩的故事。
又如在東北地區,人們將亞洲黑熊稱為「黑瞎子」,外地人初次聽到的時候肯定會一臉愕然。今天我們來說說太行山脈一帶人們口中「土豹子」,傳言它身居太行山深處,行蹤神秘莫測,那麼這又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動物呢?
最大可能:華北豹
在東北地區,「土豹子」一般指遠東豹,是豹子在東北的亞種。豹子有9個亞種,遠東豹在裡面算是體型較大的了,僅次于波斯豹,排在第二位,而我國則將所有的豹子統稱為金錢豹。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遠東豹僅分布在吉林、黑龍江與俄羅斯接壤的小部分地區裡面,而太行山脈位於山西與華北平原交界處,所以這裡的「土豹子」,肯定不可能是遠東豹,那麼這裡人們口中的「土豹子」,究竟是什麼動物呢?小編覺得,最有可能是華北豹。
豹子曾經在我國的分布範圍十分廣,從西南腹地到廣袤的林海雪原,都可見豹子的蹤跡,總的來說我國擁有4個亞種的豹子,分別是:遠東豹、華北豹、華南豹(印度豹)、印支豹,相對於老虎來說,豹子的適應性更強,無論是稀樹平原,還是山地丘陵,乃至是半荒漠地帶,豹子都能生存下去。
華北豹與遠東豹在外表上極為相似,但體型不如遠東豹,20世紀60年代以前,廣泛存在於華北、華中地區,到了2008年人們再次統計的時候,發現華北豹的棲息範圍已經縮小到原來的20%了。根據2008-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野生華北豹的數量約260隻左右,其中貴州數量最多,約121隻。
為什麼說太行山深處的「土豹子」最有可能是華北豹呢?首先就是分布範圍的問題,歷史上豹子在我國的分布範圍十分廣泛,除了戈壁沙漠,基本上全國範圍內都能見豹子蹤跡,但是自上個世紀80年代過後,豹子的數量銳減,分布範圍也大不如前了。
其實不僅僅是豹子,多數野生動物都呈現了減少的趨勢,曾經泛濫成災的野豬,如今也成了保護動物。
目前我國4種豹子的分布範圍裡面,華南豹在西藏地區,印支豹在西南一帶,遠東豹在東北,就只有華北豹的分布範圍包含太行山一帶,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太行山裡的「土豹子」,也極有可能是華北豹。
其次從名字上看,能夠被人們稱之為「豹」的動物,基本上體型都不會太小,在現代貓科動物裡面,分兩個亞科(獵豹亞科已經被取消,獵豹已歸類到貓亞科),貓亞科和豹亞科,老虎、獅子、美洲豹等體型較大的,基本上都分在豹亞科裡面,而豹貓、叢林貓等體型較小的,基本上都屬於貓亞科裡面的成員,所以從體型上面來論,太行山深處裡的「土豹子」,極有可能是華北豹。
有可能:歐亞猞猁
歐亞猞猁在歐亞大陸北半球廣泛分布,它是猞猁屬裡面最大的動物,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毛髮呈現黃棕或者棕色,但是在冬季的時候毛色會發生細微的變化。在我國,歐亞猞猁主要分布在北方,在太行山脈裡面亦有少量分布。
人們將猞猁認為是「土豹子」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尤其是成年雄性猞猁,體型在貓亞科成員裡面算是較大的,甚至能與較小的金錢豹相提並論。
歐亞猞猁外表像貓又像豹,毛色會隨季節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總的來說呈黃棕或棕色,上面有黑色的斑紋,看起來如獵豹的斑點類似,加上體型較大,所以被一些對貓科動物不熟悉的人們誤認為是一種小型豹子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是相對於豹子來說,猞猁的尾巴十分短,耳朵尖有簇毛,這是猞猁最大的特點之一,另外,多數雄性猞猁兩頰都有較長的髯毛。
不過我們也需要知道,歐亞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其棲息地多在寒冷多雪的北方地區,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動物,而太行山脈位於華北地區,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不寒,夏無酷暑,這樣的氣候對於人類來說十分適合居住,但是對於喜寒的歐亞猞猁來說,卻不是最理想的棲息地。
加上猞猁生性謹慎,遠離人類生活區域居住,人們想要觀測到它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相對於華北豹來說,人們將它說成是「土豹子」的概率要低一些。
較小可能:亞洲金貓
在當今國內森林裡面普遍沒有了虎豹的前提下,亞洲金貓儼然已經成了新晉的百獸之王了。
說起亞洲金貓,大多數人對其都不甚了解,一是亞洲金貓並沒有什麼名氣,二是它的主要分布點在東南亞一帶,我國較少,三是亞洲金貓的行蹤較為詭秘,即不易被人們觀測到,所以自古以來,相對於虎豹等貓科動物來說,亞洲金貓都不是人們常討論的對象。
單看外表,亞洲金貓似虎又似貓,體型在貓亞科裡面算是比較大的,能與大型歐亞猞猁媲美,尤其是它臉上的花紋,給人一種不好惹的既視感,看起來就如同一隻小老虎一般,所以古代常常有人會將亞洲金貓誤認為是一隻小老虎,但又因為它有區別於老虎,所以人們將其稱之為「彪」,即第三隻老虎。
那麼為什麼亞洲金貓是「土豹子」的可能性較低呢?主要原因是亞洲金貓在我國的分布主要在南方,在華北地區極其罕見,但有可能存在,所以人們在太行山深處看見它們,將它稱作是「土豹子」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可能性低而已。另外,亞洲金貓已經有「彪」的稱呼了,再有「土豹子」的稱呼可能性也不是很高。
不大可能:雲豹
與歐亞猞猁、亞洲金貓相比,雲豹在外形上更接近於豹子,況且它本就是豹亞科雲豹屬裡面的成員,所以它也有可能會被人們稱為「土豹子」,只是這個可能性極小而已。
雲豹是一種中型的貓科動物,比歐亞猞猁大,但卻比雪豹小,簡單來說就是介於小型貓科與大型貓科之間。雲豹長得十分漂亮,渾身呈金黃色,上面覆蓋有雲狀的斑紋,因此得名。根據外在特徵,金黃色與土黃色接近,長得又像豹子,因此人們將其稱為「土豹子」也不是沒有可能。
之所以可能性極低的原因是雲豹主要的分布地點是在東南亞一帶,我國是它的次要分布區,且在我國的分布主要在南方,太行山脈有可能存在極少量的雲豹,但這個可能性較低,加上雲豹身上的雲狀斑紋與龜殼類似,雲豹也有「龜紋豹」之稱,再有「土豹子」這一稱呼的概率也較低。
總的來說,太行山一帶人們口中的「土豹子」極有可能就是華北豹,其次為歐亞猞猁,至於亞洲金貓、雲豹、乃至是一些小型的貓科動物,鼬科動物等,被稱為「土豹子」的概率,就十分低了。
近年來由於我國生態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華北豹的種群都呈現了增長的態勢,只是生態建設和物種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久的努力,所以目前離豹子種群恢復的目標還很遠,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