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小航和大家分享了如何描述我們周圍複雜的大氣層,也就是用密度、溫度和壓力作為氣體的基本參數,運用這三個參數基本上就能夠確定大氣的狀態了,最後,我們知道可以運用理想氣體方程表示三者之間的關係。
這次學習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三個參數與高度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及標準大氣是如何定義的。
大氣溫度和高度的關係
氣溫的變化實質是空氣內能變化的反應。空氣內能增加時,溫度升高;減小時,溫度降低。空氣內能變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空氣和外界有熱量交換而引起的;另一種是由於外界壓力的變化使空氣膨脹或壓縮而引起。
在對流層中,由於空氣的增熱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氣層越接近地面,獲得的地面輻射波越多,溫度越高;相反,離地面越遠,則氣溫越低。氣溫隨高度變化的程度,是用單位高度內氣溫的變化值,即溫度垂直遞減率<Object: word/embeddings/oleObject1.bin>來表示。在不同季節、不同地區、不同高度時,在對流層中氣溫的垂直遞減率是不一樣的,其平均約為6.5℃/km。
根據氣溫垂直遞減率,可寫出對流程中某一高度H的氣溫表達式為
式中
T0、t0—海平面的標準氣溫(K、℃)
在平流層中,由於該層內臭氧含量是隨高度升高而增加,且臭氧可直接吸收太陽輻射的可見光,所以高度越高獲得的熱量越多,溫度也越高。在平流層11~25km範圍內,隨高度升高,雖然從地面或對流層所獲得的輻射逐漸減弱,但獲得的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使這層空氣形成等溫層,所以在25km以下,高度升高,氣溫基本保持不變,平均溫度為216.5K(-56.5℃);高度超過25km後,氣溫隨高度升高略有上升,其溫度遞升率為0.1℃/km。
氣溫與高度之間的關係,如圖所示。
大氣密度和高度的關係
在對流層和平流層中,大氣密度隨高度升高而減小的程度是不同的。對流層中,由於高度升高,氣溫和氣壓都降低。氣溫降低,大氣密度增大,氣壓降低又要使大氣密度減小,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使大氣密度變小。在平流層中,當高度低於25km時,由於氣溫不變,故高度升高,大氣壓力減小,因而大氣密度減;高於25km時,由於大氣壓力繼續降低、氣溫略有升高,大氣密度減小加快。
大氣壓力和高度的關係
大氣壓力是指物體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大氣的垂直作用力。根據研究表明:在靜止的大氣中,任一高度的氣壓值等於其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大氣柱重量,從地面開始,每上升一段高度,由於它上面的空氣柱短了一些;上升得越高,在它上面的空氣柱越短,氣壓就越低,因而說,氣壓總是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對整個大氣層來講,隨高度升高大氣密度減小時大氣壓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大氣密度大的地方,氣壓遞減的快一些;大氣密度小的地方,氣壓遞減的慢一些。在對流層中,大氣壓力隨大氣密度減小而降低外,還要隨氣溫的降低而減小,故氣壓遞減得更快一些。
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你明白了空氣中溫度、密度、壓力與高度之間的關係,及它們為何呈現出這樣的變化規律了嗎?我們在進行高度測量時,常常運用氣壓作為我們的測量輸入值,輸出我們的高度值,壓強和高度之間怎樣建立一一對應的函數關係呢?我們下次繼續分享。
小航對航空航天有關人物、故事及科普知識非常感興趣,希望通過分享即獲得學習的樂趣,又能與大家共同進步。如果你也對航空航天知識感興趣,那就關注小航,一起成長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