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原著作者出版新書,奇坦·巴哈特:

2021-01-09 網易財經

「我是90%的作家加10%的改革家」

本報記者 趙妍 發自上海

曾在2009年風靡世界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原著( 《三個傻瓜》)作者的最新力作《革命2020:愛情、腐敗與理想的故事》,近日推出簡體中文版。作者奇坦?巴哈特憑藉此書創下印度出版史上的銷售奇蹟:3個月內狂銷80萬冊。《紐約時報》稱其是「印度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英文小說家」。

「在一生中,我有三次青春:詩歌,愛情,革命;在一生中,我有三次衰老:虛偽,麻木,平庸。」印在紅色封面上的宣傳語,讓《革命2020》一目了然地與青春和理想相聯。在接受時代周報專訪時,奇坦?巴哈特多次提及他作為印度青年領袖的職責。而在這本被他定位為「寫給青年人」的小說裡,他又一次向現實開槍—矛頭對準的是印度社會中的社會權力與腐敗體制。

印度金融男「不務正業」

關注社會熱點、描寫社會現實是巴哈特小說的一大特點,也成為他受印度青年追捧的主要原因。「我的小說是大多數戲劇,卻往往帶著黑暗的社會現實。」 巴哈特總結,「因為黑暗的現實能讓故事深刻且令人難忘,而純粹的戲劇會因流於表面而顯得輕浮。」

探討巴哈特的成功,不得不提及他在印度理工學院的教育背景以及讓其聲名鵲起的處女作《三個傻瓜》。

生於1974年的巴哈特出生於新德裡一戶旁遮普人家庭,父親在軍隊效力,收入微薄,家境並不寬裕。通過努力,他於1991年進入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印度理工學院(IIT)就讀。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又進入印度頂尖的管理學院—印度管理學院(IIM),以MBA學位畢業。這段經歷成為他此後多部小說的素材。

學有所成後,巴哈特成為高盛的投資銀行家,長駐香港達十餘年。其間,他利用各種零碎時間創作。在當時香港金融區某個不被人關注的角落,這個來自印度的小夥子,「面龐飽滿,戴著無框眼鏡」,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世界裡—顯得多少有些「不務正業」—他在幹一件跟這個繁華的城市似乎不太相干的事情:寫小說。

「我那時候不僅在工作之餘寫作,就連在上班時間甚至在兩場報告之間的空隙裡,都能讓故事從鍵盤中流出。寫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會給我造成任何壓力。」巴哈特說

但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才讓處女作《三個傻瓜》獲得出版機會。「很多人現在看到我的成功,幾乎每一本書都能成為暢銷書,但當時出版也非常艱難,所以我特別感謝我的讀者群對我小說的忠誠。」 在第一部小說《三個傻瓜》裡,巴哈特就以幽默的筆觸向填鴨式的教育制度「開炮」。

巴哈特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將《三個傻瓜》製作成電影也是他努力嘗試的結果。「我將這本小說寄給了許多寶萊塢的電影製作者,很幸運有人能對此感興趣。畢竟最開始我什麼也不是。」

聯合國副秘書長沙希?塔魯爾曾評價《三個傻瓜》:「他的作品已經深深觸動了年輕人的心弦—這很顯然—書中的看點與其說是政治內涵,不如說是寫作功力;與其說是開出的處方,不如說是犀利的剖析。」

《三個傻瓜》出版後,巴哈特又陸續出版《呼叫中心的一夜》、《生命中的三個錯誤》、《高潮》等,幾乎每一部小說的面世都能成為當年最暢銷的小說,並悉數被改編成寶萊塢電影。2009年,巴哈特辭去工作,定居孟買,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我覺得印度的中產階級生活或者說印度的生活方式,是我創作的源泉。」巴哈特解釋,「印度人的價值觀如今是一種混合體了,我們關心他人、有愛心,充滿野心和驕傲,與此同時我們也存在偏見,抓著過去的某些生活方式不放,並且憤世嫉俗。新的一代正在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會催生出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會因此觀察到很多東西。當然並不是每一個觀察所得都能成為小說,只能說讓我反覆品味的想法首先會激發我的創作。」

2010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奇坦?巴哈特以其在印度青年中無與倫比的號召力名列其中。《時代》周刊這樣闡述巴哈特的入選理由:「在表達個人的情感思想或具有獨特性的見解方面,許多作家都取得了成功。奇坦?巴哈特的書,在這兩個方面都做得很好,超出群倫。」

革命「僅是一種希望,而非必然」

「我常常會在小說中、面向青年的演講中,談及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和年輕人在制度下遭受的挫敗,但這一次我想在《革命2020》講述這些表象背後的深層根源,這是這個故事寫作的意義。」 巴哈特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革命2020》的故事從兩個青年參加印度高考開始:戈帕爾和拉格夫是最好的朋友,一場殘酷的高考卻讓他們漸行漸遠—戈帕爾不得不去幾百裡地之外的輔導中心復讀,拉格夫則開始了他激情飛揚的大學生涯。戈帕爾正在煎熬自己的復讀生涯時,晴天霹靂傳來:自己心儀了八年的女神阿提,竟然成了拉格夫的女朋友。

噩運並未就此終結,戈帕爾高考再次失利,父親也因為他的失敗病死家中,只留下一塊有爭議的土地和一大筆高利貸。走投無路的戈帕爾,偶然認識了立法議會議員舒克拉—一個臭名昭著卻又大權在握的貪官。他許諾可以給戈帕爾一個機會,幫助他建立一所大學,讓他成為印度最年輕的大學校長,而戈帕爾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蓋住自己的良知,將自己融入腐敗、黑暗的教育體系當中。

有趣的是,學工程學的拉格夫—雖然這讓大多數印度學子羨慕,但他卻不安於只做一個安逸的工程師,他懷抱新聞報國、再造社會的理想。他一早知道舒克拉是個蠹蟲,只是因位高權重,沒有人能觸動。年輕的拉格夫初生牛犢不怕虎,決定以一己之力將舒克拉送入囹圄。故事的結局,是拉格夫放棄工程師工作、成為新聞記者,並以「調查報導」的形式扳倒了位高權重的立法議會議員舒克拉,最終參選區長,走向權力的中心。

「所謂革命2020,瞄準了若干年後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這對僵死制度與沒落道義的宣戰,給人們鋪開了一幅明晃晃的藍圖—在那個即將降臨的2020年,老一套的腐敗體系坍塌粉碎,開明的年輕一代執掌權力,人民在清澈透明的體制中得以呼吸一口自由的新鮮空氣。」有讀者這樣詮釋「革命2020」。其視角雖然振奮人心,但巴哈特卻認為過於簡單。

「曾經有讀者問過我,拉格夫在參選區長後會怎樣?他曾經的理想與正義感,會不會在他掌握權力、成為體制內一員後改變?」 巴哈特解釋,「我覺得這恰恰是我設計這個結局的意義。代表正義的新聞記者拉格夫扳倒了位高權重的立法議會議員,帶著正義走向權力。這看上去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結局,但同時顯然也很傷感。因為這僅僅是一種希望,而非必然。這就是我對革命的看法。」

作品質量飽受

印度文學界非議

作為印度眼下最暢銷的小說家,奇坦?巴哈特的作品卻在印度文學界中飽受非議。

「我當然知道我的作品在印度的文學界評價並不高,甚至有人會說我小說的影響力主要是在電影市場而不是文學上。感情上,我當然會被這種說法刺傷,因為寫作於我而言意義非凡,我深愛這項工作。」巴哈特向時代周報記者吐露真情,「當然,如果這是讀者的真實反饋,我會認真對待並虛心接受批評。但是有時候,文學界會把我的作品拿來與印度大師級的作品作比較,並因此得出巴哈特的小說如何如何差勁的說法,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說巴哈特的小說不像託爾斯泰,就好比說某個小公司因為不像google,所以那個公司就是個爛公司一樣。」

巴哈特說,他並不認為自己僅僅是一個作家,「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我不認為我有同行」。他堅持用最具有「閱讀快感」的方式將故事講述給讀者,所以他的小說節奏明快、人物結構簡單、情節清晰、語言風格幽默犀利,極富感染力和可讀性。在專欄中,他的語言風格則變得犀利、切中時弊。

這牽扯到巴哈特除作家之外的其他身份:他還是一位銳利的評論家和演講家。在《衛報》《印度時報》等印度幾家英語和印地語主流報紙上,巴哈特均開有專欄,就印度年輕人關心的問題如教育、腐敗、民主等,針砭疾呼。巴哈特在專欄中提出的很多問題都已得到政府當局的回應,並在印度國家議會和國家領導人之間獲得討論。

除此之外,四處演講也佔據了巴哈特的部分時間。「我每年在各地大約要做50場演講。基本控制在每個月4次,並且往往會將演講安排在同一個行程中的多個地方。我的專欄是兩周完成一個,如果要每周都寫專欄恐怕就會忙不過來。如果我開始寫小說,那麼一般會停止在社交媒體上和讀者互動—有時候我的粉絲對這一點會不太高興,但最終還是能夠理解。而且我現在也要開始放緩我出書的步伐。」巴哈特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

「我的身上,90%是作家,10%是改革家。」 採訪最後,被定義為作家兼社會活動家的巴哈特如此概括自己。

《烏默它》:一曲義大利黑手黨輓歌

趙相傑

看過小說《教父》的讀者都會對作者馬裡奧?普佐展現出的高度藝術化的職業犯罪技巧印象深刻。這部小說如此成功,以至於現在只要談論黑幫小說,必談《教父》。而對普佐「教父小說」三部曲的另外兩部《西西里人》和《烏默它》,知道的人則不算多。實際上,直至去世,普佐都沒有停止構建他心目中完美的黑手黨世界。

作為「教父小說」三部曲的終曲,《烏默它》最終沉澱展現了黑手黨人的西西里人氣質,也描摹了時代浪潮下黑手黨的變遷。馬裡奧·普佐出生在一個紐約義大利人社區的移民家庭,是第一代義裔美國人。早先移民美國的義大利人大多來自經濟落後、思想保守的南方,這使得普佐深刻理解了家鄉西西里獨特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也正是憑藉這一理解,普佐樹立了黑幫類型小說的標杆《教父》。從小說結構和情節來說,雖然延續了復仇和成長這一主線,但《烏默它》比史詩般的《教父》簡單。故事開始於西西里的傳奇教父唐?澤諾將自己兩歲的兒子阿斯託雷託孤於昔日部下—紐約教父阿普裡萊。之後,阿普裡萊回歸正道卻被刺身亡,並留下巨額銀行遺產。梟雄離去打破原有平衡,其餘黑手黨幫派、南美毒梟、聯邦調查局均開始對巨額遺產展開調查、爭奪。阿斯託雷從此意外地擔負起為教父復仇並保護教父家族的重任。

小說名「烏默它」(Omerta)來於為西西里人奉行的「緘默法則」(code of silence),意為幫派成員發生意外時,其家人必須對警察保持沉默。這種家庭忠誠對從事生死存亡買賣的黑手黨來說如此重要,以至於成為了西西里人的榮譽法則。因為對西西里島甚至整個義大利南部來說,政府和法律的影響都是有限的,只有傳統的價值觀念才會被奉為圭臬。普佐小說中的教父形象其實就是以「烏默它」為代表的西西里權威和傳統的化身,教父依靠這種權威以及對傳統觀念的堅持統治龐大的犯罪王國。

因此,以西西里的道德標準來看,教父們甚至都是英雄好漢。西西里島人的文化觀念強調個人對家庭所擔負的責任以及好漢必須為家族安全和榮譽全力以赴。遭遇挑釁時,好漢們首先會客氣而堅定地警告對方不可輕舉妄動,一旦對方置之不理,則會毫不留情地進行報復。如《教父》中的麥可,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對教父事業毫不關心的人,但當教父遇刺、家族陷入危機後,卻承擔起保護家族福利和榮譽的責任。《烏默它》中的阿斯託雷也有類似的精神氣質。

在《烏默它》的結尾,普佐設計了一個大團圓結局,也為自己的教父系列小說畫上了句號。阿斯託雷和自己的女人羅茜最終回到了出生成長的故鄉西西里。這也部分展現了義大利黑手黨在新時代中的處境與變遷。隨著義大利移民漸漸融入美國文化,黑手黨組織原本依靠的西西里人的獨特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也漸漸瓦解,加之安全部門技術和手段加強,社會環境趨利化,目前黑手黨組織的生存狀況恰如小說結尾所說的那樣 「過去的黑手黨組織已經『土崩瓦解』了。那些偉大的教父達成了目標,像最出色的罪犯一樣,體面地融入了社會。殘存的冒牌貨只是些令人失望的笨蛋、二流案犯和無能的惡棍而已。既然可以用開公司和出售股份的方法獲得成百萬的收益,那為什麼還要費神去敲詐勒索呢?」

《烏默它》

[美] 馬裡奧·普佐 著,

陳杰 譯

南海出版社2013年2月版

410頁,36元

時代書架

虛構類

日夜書

作者:韓少功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4月

作品通過幾位50後從知青年代到轉型時期的人生軌跡和恩怨糾葛,聚焦點是性格、情感及價值觀的衝突,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後知青」官員、工人、民營企業家、藝術家、流亡者等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

鎮與城

作者:[美]傑克·凱魯亞克 譯者:莫柒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4月

凱魯亞克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歷經數年完成。對亡父的悼念,寫一部美國偉大小說的決心,令他提筆描述自己的青少年時光。小說以傳統手法寫成,與作者以後的「自動散文」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泰戈爾名詩精選

作者:[印]泰戈爾 譯者:伊沙/老G

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4月

這是一個尚未出版就引起轟動、熱議的譯本,收錄了泰戈爾最經典的三部詩《迷失的鳥群》(舊譯《飛鳥集》)、《新月》(舊譯《新月集》)、《獻詩》(舊譯《吉檀迦利》)。這個譯本還原了那個被世界傳唱的大鬍子泰戈爾,將被中國讀者長期誤讀的扭捏、矯情的偽泰戈爾解救出來。

荒野

作者:[英]薩曼莎·哈維 譯者:張芸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4月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治癒、不可逆轉的疾病,我們從來無法從病人那裡清晰得知那逐漸被遺忘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荒野》是作者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成為2008年倫敦書展重點書,繼而成為2009橘子文學獎決賽入圍作品,2009年布克獎初賽入圍作品,並獲得了貝蒂特拉斯克處女作文學獎。雅各布大腦逐漸被病魔清空,即使在自家門口也會迷路,但他依然努力挺直腰杆,保持一份有尊嚴的人生。

非虛構類

楊德昌

作者:[美]約翰·安德森 譯者:侯弋颺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從短片《指望》到電影史詩《一一》,本書全面評價了楊德昌所有電影作品。楊德昌電影致力於解答臺灣人與臺灣社會的關係這一問題,揭示了島內雜燴文化中的生活所呈現出的複雜性。安德森確認了其中運用的關鍵性敘事策略、形式手法、道德視界以及社會政治關懷。

旅人的食材歷:24節氣裡的臺灣味道

作者:洪震宇 著/劉伯樂 繪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3月

歷時一年,臺灣環島尋味之旅,以24節氣作為時間軸,通過對食材背後風土、人情的生動描繪,作者展示了臺灣地區的日常飲食流變和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洪震宇曾任《天下雜誌》創意總監、副總編輯,《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在臺灣城鄉各地擔任媒體、飲食與品牌行銷的跨領域顧問,持續進行節氣與飲食的田野調查與寫作。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

作者:[英]詹姆斯·韋斯科特

譯者:閆木子

金城出版社,2013年5月

她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行為藝術實踐,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做出令人難忘的和超驗的行為藝術作品,打破長期以來視覺藝術的邊界,堪稱傳奇。全書分成三大部分,講述阿布拉莫維奇在出身地南斯拉夫的生活經歷,與同樣是藝術家的戀人烏雷13年的合作歷程,以及分手後一個人的舞臺。

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進化的證據

作者:[英]理察·道金斯

譯者:李虎/徐雙悅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的又一本經典之作,運用大量跨學科的故事、數百幅精美的圖片,以及考古學、物理學、化學、胚胎學知識和數學模型,向我們證實,進化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更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它有著驚人的力量、簡潔和美好。

阿朱

鳴謝學而優書店、廣州購書中心

相關焦點

  • 奇坦巴哈特 -《我生命中的三個錯誤》- 筆記-1
    《我生命中的三個錯誤》- THE 3 MISTAKES OF MY LIFE 是由印度作家的奇坦巴哈特所作,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根據他的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編的。奇坦·巴哈特是一個善於描述社會現實的作家,在這本《我生命中的三個錯誤》中有大量描述社會現實的畫面。
  • 《三傻大鬧寶萊塢》:興趣更能激發潛能,分數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也應該都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喜劇片,這一部印度的喜劇片存在著許多印度電影的元素,或許有很多的小夥伴會感到有一些不適應,往往在故事推進到一定程度之時,就會摻雜進來一些歌舞片段。《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喜劇電影,同時又非常的具有哲理性,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觀看的時候,同樣也是非常的有感觸,有很多想要吐槽的東西,但是二刷之後,又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 反映社會現實,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對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兩個人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一個讓飛機延誤,另一個匆忙從家中出去。這兩個人都要去尋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蘭徹,蘭徹對於這兩個人來講是同學、是朋友更是恩人,因此他們兩個人不惜一切代價要找到蘭徹。在尋找的過程當中,他們回憶起與蘭徹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經歷的種種,勾起那些既無奈又幸運的時光。
  • 三傻大鬧寶萊塢
    如果青春片單指愛情高考的話,《三傻大鬧寶萊塢》稱不上青春片,但在這部電影,我相信每個觀眾都或多或少地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功夫瑜伽》定檔大年初一 混搭寶萊塢元素魔性開掛
    對印度文化深感興趣的唐季禮導演,在一場「功夫三傻」大鬧街頭集市的戲中,將通天繩、騰空術等「魔性開掛」的印度魔術和動作戲融合在一起。除了有新穎又好玩的打戲,劇組全班人馬還歡樂共跳了魔性「功夫瑜伽舞」,誰知成龍竟然被「動脖子」難倒,還頑皮「自黑」:「下不了一字馬,只能下八字馬」。   導演唐季禮表示:「一直以來我都對印度文化很感興趣,印度的魔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學生活該如何度過
    既然是印度寶萊塢電影,那就有音樂劇的成分在裡面了。電影中載歌載舞的場面輕鬆愉快,讓人從緊張的情節衝突中脫離出來,會心一笑,既欣賞了他國的文化,也增加了影片的喜劇效果。另外,電影的配樂也是令人驚喜,開頭一段法汗一行人開車在山裡穿行的場面,配上一段舒緩的音樂,充分體現了蘭徹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性格。
  • 盤點寶萊塢三大神劇,怪不得「米叔」是印度國寶!
    說到寶萊塢就得提到一個人——阿米爾·汗,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最不像大學生的學生——蘭徹,看著這大家是不是想起來小編說的是誰了,米叔不止這些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印度巨星,當然「米叔」這個稱呼也不是小編起的而是國內網友的暱稱。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邊芹新書《誰在導演世界》出版:解剖西方文明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邊芹女士新書《誰在導演世界》近日出版。該書是中央編譯出版社首批「名人堂」系列叢書之一。身為旅法學者與文化批評家,邊芹女士致力於解剖「東西方文明」,意在打破西方的「陽光神話」與文化霸權。本書延續邊芹女士一貫犀利的文筆,暢達的文辭。
  • 科學網—中文原著如何更好地翻譯成英文?
    就是論文的內容一定要是作者原創的,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均如此。一旦論文發表了,就不能再次消費,包括翻譯成其他的文字再次發表。否則就有自我抄襲之嫌。這不僅是國際共識,亦是對作者原創工作的尊重和保護,更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法理念的基石之一。 圖書的情況則有些不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幾年由中文原著翻譯成英文在國內外出版的有增無減。
  • 賽爾號巴索爾怎麼獲得 賽爾號巴哈特/巴索爾技能表解析
    賽爾號巴哈特_賽爾號巴索爾刷什麼? 攻擊255 速度255 攻擊255 體力255 賽爾號巴哈特_賽爾號巴索爾技能 巴哈特是神秘的光之守護者傳人,肩負著看守守護殘殿的責任。 光稜盾   屬性 PP10 3回合,每回合反彈對手1/3傷害 巴哈特的進化形態,擁有強大的光能武裝,散發出的耀眼光芒讓對手無法正視,被譽為「光之騎士」。
  • 奧斯卡獲獎影片多小說改編 中文原著已出版(圖)
    其中,像《荒野獵人》《房間》等獲獎影片的原著小說都出版了中文版。此外,獲提名的《火星救援》《卡羅爾》等四部電影的原著小說也有了中文版。如果你還沒找到資源看這些電影,不妨先讀讀這些原著小說。影片改編自麥可·龐克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出版於2002年,當時第一版只賣出了15000本,電影開拍前已經成了絕版書。  當書商得知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要出演電影《荒野獵人》時,才趕緊從版權方購買了再版版權。2015年,小說精裝版再版,此後賣出了超過50萬本,加印了21次,還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中文版已由北大出版社引進出版。
  • 《詭秘之主》泰文出版,烏賊新書即將發布,唐三通告新書鬥羅五!
    《詭秘之主》泰文出版 前一段時間,曼谷國際書展上,《詭秘之主》泰文出版書正式登陸泰國!博學的捲毛狒狒們,看不懂沒關係,詭秘666就完事了! 《詭秘之主》不僅在國內大火,在網文出口海外的徵途中也一直是披荊斬棘。在起點海外版Webnovel網站,《詭秘之主》英文版也一直有著不俗的人氣,廣受外國書友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