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虞子期
在生物界,生物的遷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它們為了生存會出現「跨洋」、「跨洲」生存,但是大多數情況是適應條件,自然狀態下遷徙的。
然而近些年來,除了這種情況遷徙之外,人類活動帶來的生物入侵也是越來越大,例如將其他地區的生物當作寵物,然後釋放在其他區域,這就造成了生物的入侵,同時也存在一部分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出現了生物的入侵,就算是科學家們都不知道如何出現的。
當然在生物入侵之後,一般情況是會導致當地物種出現滅絕或消失,所以正常情況都會進行入侵生物的清理,但是生物入侵之後,它是活體物種,肯定是很難捕捉並且清除,加上還在繁殖增多,更加難控制,就算是科技再發達,對生物的入侵都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清理。
最近美國再現大黃蜂入侵事件,引發了科學界關注,因為這對當地的物種群體產生了很大影響。
其實早在今年5月的時候,美國就發生了多次亞洲巨型黃蜂目擊事件,科學家們就已經發出了警報,這種生物的入侵不僅會破壞生態,還會對人的生存具有極大的影響。
而在10月,美國再次報導出亞洲大黃蜂入侵事件,說明了美國科學家已經對該蜜蜂進行密切跟蹤。並且這是2019年首次在華盛頓州發現這種黃蜂以來,已經有15隻在華盛頓州被發現的情況。而且最近的出現頻率非常的高。
根據昆蟲學家Sven Spichiger表示,僅僅在上周,位於華盛頓布萊恩附近已經有六次可信的大黃蜂入侵事件(一周發現6隻),這是接先前又出現的6次大黃蜂。所以頻率非常的高,他們也因此懷疑在這些周邊地區,可能存在蜂巢。
所以如果不進行處理的話,「亞洲大黃蜂」降幅在華盛頓地區更加的多,這對當地的生物來說不是好事情。所以美國昆蟲學家們也希望採用跟蹤的方式,徹底清除該物種。上面我們也說了,由於暫時不清楚亞洲大黃蜂是如何到達美國的,所以具體在其他地區有沒有分布暫時也不清楚,如今主要集中在華盛頓地區。
根據初期的報告指出,這種亞洲大黃蜂名叫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 japonica),主要就是分布在亞洲地區,當然在我國也是存在的,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兩省海拔13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地區。
這種成年蜂體型非常的大,可達5釐米。而之所以它令美國如今聞風喪膽,是因為它的毒性真的很強,並且根據統計數據來看,在亞洲地區每年都有數十人因為它們的攻擊而喪命。
所以相對其他蜜蜂來說,這種生物只能夠遠觀遠離,包括我們人類自己。並且有個數據也可以顯示出來,這種蜜蜂的毒性強度,一隻此種黃蜂就可以在幾秒鐘要了一隻老鼠的命(也就是幾秒可讓老鼠斃命)。
可以想像下?是多強大的蜜蜂。所以如果人真的接觸到了這種蜜蜂,被它叮咬了,輕則中毒休克,如果大面積受傷絕對能夠使人喪命的。根據科學公開數據來看,虎頭蜂對人的叮咬,一般達到二百次以上,就會使一個人有生命危險。
當然,叮咬一下就很難受,如果是二百次以上基本上都是進入到「大黃蜂窩」才可能了,並且這種蜜蜂也不會主動攻擊人,採取的首要原則就是遠離最好。所以事實證明,它毒液的致命並非空穴來風,是真實存在的,這也算是生物界對人類的一個強敵了,當然也有證據表明,大黃蜂也在攻擊本地的黃蜂和大黃蜂,所以影響範圍是在逐步擴大。
當然亞洲大黃蜂的入侵是屬於「跨洋」、「跨洲」的入侵,但是這並不能夠證實生物鏈的脆弱性。該生物相當於是在美國正常的生物鏈之中,多了一個環節,是打破了生物鏈的平衡發展。
所以這可能會引發美國本地的黃蜂和大黃蜂的生物鏈出現崩潰,當然如今能夠徹底找出美國入侵的全部亞洲大黃蜂,那麼還能夠很好地控制住,也不會出現崩潰,關鍵是如今無法根除在世最嚴重的。
而我們拋開亞洲大黃蜂的入侵情況,其實它不能證明生物鏈的脆弱,但是我們從生態系統的發展平衡角度來講,對於我們整個地球來說,生物的平衡發展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人類活動稍微影響某一種生物,無論是在世界任何地區,都可能受到波及,同時世界各地的生物雖然沒有直接性的聯繫在一起,但是它們都是生物鏈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沒有直接的關係也有間接的關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發展需要各個環節保持平衡,失去一部分,「跨生物鏈」的一部分就很難存活下來,這是一個事實存在的依據,所以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態系統,我們也還是期待美國早點處理掉入侵的亞洲大黃蜂,不要影響到自己的生態系統,從而波及更大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