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12月在美國與加拿大接壤的邊境地區發現亞洲大黃蜂(又名大虎頭蜂)以來,它們以非常獨特的橙色和黑色相間的條紋,飛行時強而有力的嗡嗡聲,迅速吸引了當地人注意。隨後有媒體報導,亞洲大黃蜂不但個頭大,它的螫針更是長達0.6釐米,可以刺穿普通的養蜂服。如果被一隻亞洲大黃蜂螫到,除了可以持續幾天的、強烈的灼痛和腫脹外,還會引起過敏症狀。多次蜇傷可導致過敏性休克,需要儘快急救和住院治療……
隨著當地人對亞洲大黃蜂了解逐漸加深,人們開始出現擔憂,而且這種擔憂大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從他們給亞洲大黃蜂取名為「殺手大黃蜂」的舉動中就可見一斑。
「亞洲大黃蜂是否真的會殺人?」成為當地人比較關心的話題之一。為了應對這一擔憂,美國一些生物學家建議,不要使用「殺手」這個具有煽動性的綽號,並堅稱它們只是一種大黃蜂,而且對亞洲大黃蜂故意殺人的說法嗤之以鼻。但當地人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有數據顯示,在日本每年亞洲大黃蜂可能造成多達50人死亡。
與此同時,當地養蜂人也對「亞洲大黃蜂是否會對本土蜜蜂造成威脅?」表示了擔憂。養蜂人認為被大黃蜂蜇傷無疑是噩夢,但實際上產蜜蜂比普通人更害怕亞洲大黃蜂。因為典型的亞洲大黃蜂大約是歐洲蜜蜂的五倍大,只需要少量的亞洲大黃蜂就能消滅整個本土蜂群。
這種擔憂其實不無道理。有數據顯示,一隻亞洲大黃蜂每天可以吃掉最多50隻普通蜜蜂,更能在一分鐘內殺死40多隻蜜蜂。想想看,如果把這個數字乘以整個蜂巢的亞洲大黃蜂,會有多麼可怕?也許整個美國的蜜蜂可能會在幾個月內被消滅乾淨。
而且大黃蜂潛入蜂箱後,可以在養蜂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咬掉裡面所有蜜蜂的頭……所以當地養蜂人認為,必須提前採取行動,做好預防措施。
對於「該怎樣預防亞洲大黃蜂的入侵」?在當地可以說是百家爭鳴。有人建議養蜂人,在蜂箱入口設置陷阱專門捕殺大黃蜂,雖然這項技術在亞洲地區已經十分成熟,但當地人並沒有完全掌握,有誤傷本地大黃蜂的風險(如今美國大黃蜂因氣候變化和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已經瀕臨滅絕。)。
還有認為亞洲大黃蜂在其原產地並未造成嚴重威脅,所以無需過於恐慌。因為在亞洲大黃蜂的原產地(東亞,南亞,東南亞大陸以及部分俄羅斯遠東地區),當地的普通蜜蜂已經進化到能夠應對大黃蜂。如果當普通蜜蜂發現一隻亞洲大黃蜂正在搜尋蜂巢時,它們會立即展開攻勢。幾十隻蜜蜂一起把大黃蜂團團圍住,它們迅速拍打翅膀將溫度升高到足以殺死亞洲大黃蜂的程度。我們的蜜蜂也能學會同樣的技巧,並且能夠保護它們的蜂巢。
聽起來這一觀點似乎不錯,但有人提出了質疑。「進化需要過程和時間,亞洲大黃蜂會給我們的蜜蜂時間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將是一場災難。而且法國的蜜蜂呈做過嘗試,結果是它們失敗了。
就在人們還在網上熱議的時候,2020年該地區又發生了兩起亞洲大黃蜂目擊事件,人們懷疑這些亞洲大黃蜂可能已經擴散到美國的其他地方。可能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地生物專家也緊急行動起來,他們告誡當地人不要試圖獨自捕捉或殺死亞洲大黃蜂,因為在日本,幾乎所有的死亡報告均顯示那些人曾打擾過「馬蜂窩」。
根據生物學家的建議,當地人應該在發現亞洲大黃蜂的第一時間向他們報告,他們會有多種辦法摧毀其蜂巢,比如殺蟲劑和火。如果無法找到這些蜂巢,他們還會嘗試捕捉一隻被發現的亞洲大黃蜂,並在它身上安裝追蹤器讓它帶路。
可以說當地為了應對亞洲大黃蜂是煞費苦心,更有陰謀論者聲稱:
「亞洲大黃蜂在逃離了某個未知的科學實驗後,到達了美國和加拿大」。
「入境口岸至少截獲了50隻亞洲大黃蜂和其他類型的黃蜂,但包裹上沒有郵寄地址「。
是不是聽著有些似曾相識……好吧,不管怎麼說,沒有經歷過亞洲大黃蜂的人足以被它所震懾,畢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黃蜂。但在我們國家,似乎真沒有普通人為這些大黃蜂而擔憂什麼,而且據說一隻成年的亞洲大黃蜂的價格要在2-5元,其高蛋白質蜂蛹的價值更是每斤百元以上,可見其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早已被人們廣泛認可。希望他們能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那句老話: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