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吃貨的美味!亞洲大黃蜂入侵美國引當地居民恐慌 毒性超強

2020-12-03 快科技

亞洲的大黃蜂(Vespa mandarinia)被美國媒體稱為「殺人大黃蜂」,主要是攻擊性和毒性很強,所以面對它的入侵,當地居民也是非常的害怕。

據外媒CNET報導稱,這種來自於亞洲的大黃蜂(Vespa mandarinia)被描述為1.5英寸到2英寸長,頭部呈橙黃色,腹部有黑色條紋。它的毒刺很長,足以刺穿養蜂人的防護服,僅在日本每年就至少造成多達50人死亡,而西北太平洋地區,尤其是華盛頓州已經發現了這種大馬蜂的蹤跡。

雖說暫時這種大黃蜂還沒有給當地居民造成傷害,但還是讓當地居民恐慌不已,跟這種情況形成截然不同的是生活在日本中部地區的人們,其非常喜歡吃「殺人大黃蜂」,從一些試吃了用戶的反饋來看,大黃蜂口感很脆,「吃了會留下一種溫暖刺痛的感覺」。

將「殺人大黃蜂」酒與雞尾酒混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飲酒方式。在日本福岡的一家名為 "Suzumebachi "的蜜蜂主題酒吧裡,向當地人和遊客們提供大黃蜂酒。據一位試喝過大黃蜂酒的記者說,這種酒的「味道很淡」。

相關焦點

  • 入侵美國的「殺人大黃蜂」在日本被視為美味佳餚
    據外媒CNET報導, 「殺人大黃蜂」入侵美國的消息可能會讓人感覺像恐怖片中的情節,但這種昆蟲在日本卻被視為一種美味佳餚。 這種來自於亞洲的大黃蜂(Vespa mandarinia)被描述為1.5英寸到2英寸長,頭部呈橙黃色,腹部有黑色條紋。
  • 亞洲大黃蜂已經登陸美國,當地專家:無需恐慌,給它安裝追蹤器
    為了應對這一擔憂,美國一些生物學家建議,不要使用「殺手」這個具有煽動性的綽號,並堅稱它們只是一種大黃蜂,而且對亞洲大黃蜂故意殺人的說法嗤之以鼻。但當地人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有數據顯示,在日本每年亞洲大黃蜂可能造成多達50人死亡。與此同時,當地養蜂人也對「亞洲大黃蜂是否會對本土蜜蜂造成威脅?」表示了擔憂。
  • 奇聞:「殺人大黃蜂」入侵美國,美國談蜂色變,在日本被視為佳餚
    最近對於美國來說,可謂是禍不單行,除了肆虐的疾病,號稱「殺人大黃蜂」的日本大黃蜂也入侵了美國,但是這類害蟲蜂類在日本本地卻被視作一類人間美味,實在令人咄咄稱奇。這類來自於亞洲地區日本的大黃蜂可以長到50mm左右,頭頂部呈橘黃色,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腰腹部有黑黃色細條紋。
  • 入侵美國的大黃蜂有多可怕?意想不到的後果可能是糧食危機
    提到「殺人蜂」,很多人會聯想到「巴西殺人蜂」事實上還有一種蜂類讓人不寒而慄這一次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就領教了而讓美國人瑟瑟發抖的是來自亞洲的神奇物種——亞洲大黃蜂除了新冠病毒的肆虐亞洲大黃蜂的入侵也成為讓美國人苦惱的事情準確地說目前亞洲大黃蜂入侵的是
  • 繼亞洲鯉魚後,「亞洲大黃蜂」入侵美國,當地人拿它沒有辦法
    而在其中又以三個國家最為出名,一個是澳大利亞,因為缺乏頂級掠食者,所以該地很容易泛濫外來物種,另一個是中國,因為中國的地理條件優秀,跨越5大氣溫帶可以讓世界多數物種都生存,所以有很多外來入侵物種。而最後一個就是美國,因為美國國土大且人口少,全球貿易又十分多樣,所以當地有著很多的外來物種,就比如這個「亞洲鯉魚」就是如此。
  • 又出現6隻,美國再現入侵大黃蜂,它到底有多毒?
    最近美國再現大黃蜂入侵事件,引發了科學界關注,因為這對當地的物種群體產生了很大影響。 而在10月,美國再次報導出亞洲大黃蜂入侵事件,說明了美國科學家已經對該蜜蜂進行密切跟蹤。並且這是2019年首次在華盛頓州發現這種黃蜂以來,已經有15隻在華盛頓州被發現的情況。而且最近的出現頻率非常的高。
  • 又出現6隻,美國再現入侵大黃蜂,它到底有多毒?
    最近美國再現大黃蜂入侵事件,引發了科學界關注,因為這對當地的物種群體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在10月,美國再次報導出亞洲大黃蜂入侵事件,說明了美國科學家已經對該蜜蜂進行密切跟蹤。並且這是2019年首次在華盛頓州發現這種黃蜂以來,已經有15隻在華盛頓州被發現的情況。而且最近的出現頻率非常的高。
  • 亞洲大黃蜂首次入侵美國,專家警告:或永遠不能消滅
    為了應對節節攀升的死亡人數(已逼近70000),美國甚至不得不再度追加10萬個裹屍袋。然而,疫情在美國掀起的滔天巨浪,卻無法掩蓋另一場災難。不過,引燃美國另一場災難的,正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亞洲大黃蜂。相信不少人都有被蜜蜂蟄過的經歷,但這點傷痛比起大黃蜂的「攻擊」,簡直不值得一提。
  • 「魚類聯軍」入侵美國,當地不懂美味,拿來製成肥料,網友:浪費
    那麼物種是如何入侵一個異地的生態的呢?其實就是因為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技術的傳播,但同時它也讓這些本就不應該在這裡生存的外來物種入侵到當地環境,犯下一樁轉「生態悲劇」。就泛濫物種而言,其實中國是最有話要說的。中國地界龐大,人口和經濟交流也多,所以就造就了外來物種肆意的「入侵」到中國境內。
  • 10月,美國再現6隻入侵亞洲大黃蜂,它有多毒?
    一般來說,像有一些農村裡面或者城市花圃當中的蜜蜂,都沒有什麼毒性,也不會主動的去攻擊別人,安全隱患比較小。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有這種特性,比如說亞洲大黃蜂,這可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物種。根據美國傳來的最新消息,在10月份的時候居然有6隻大黃蜂入侵了美國,那麼這樣的蜜蜂毒素到底有多麼厲害呢?
  • 美國首現「殺手大黃蜂」,可構成致命威脅
    /華盛頓農業部 據《紐約時報》5月4日報導,美國華盛頓州首次發現「殺手大黃蜂」,這種大虎頭蜂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因此也被稱為「亞洲大黃蜂」,一般情況下不與人類為敵,但每年在日本會造成約50人死亡。 「這種大黃蜂會多次刺中你,並釋放大量毒液,毒液的毒性巨大,在傷口周圍造成局部壞死,你會看到傷口周邊的肉在腐化。」美國華盛頓農業部的昆蟲學家斯文·埃裡克·斯皮奇格對路透社表示,這不僅會對人類構成威脅,還可能傷害農業和養蜂業。
  • 北美首現亞洲大黃蜂,可1分鐘內毒死老鼠,30隻屠盡3萬隻蜜蜂!
    亞洲大黃蜂入侵,由於它們能危害人畜,尤其會攻擊獵食當地常見的歐洲蜜蜂,引發了眾多養蜂人的恐慌。加上美國近年蜂群出現銳減,不少科學家表示亞洲大黃蜂的襲擊或會使其滅絕。 根據華盛頓農業部(WSDA)的說法,華盛頓州兩個西北部城市在2019年12月就出現4起亞洲大黃蜂目擊報告,同時也是該物種首次現身北美。到了今年4月,已接獲數百起目擊報告。
  • 美國首現「殺手大黃蜂」,體型「巨大到令人震驚」
    /華盛頓農業部據《紐約時報》5月4日報導,美國華盛頓州首次發現「殺手大黃蜂」,這種大虎頭蜂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因此也被稱為「亞洲大黃蜂」,一般情況下不與人類為敵,但每年在日本會造成約50人死亡。「這種大黃蜂會多次刺中你,並釋放大量毒液,毒液的毒性巨大,在傷口周圍造成局部壞死,你會看到傷口周邊的肉在腐化。」
  • 亞洲鯉魚讓外國恐慌?中國吃貨仰天長笑:放著我來!
    其實,我前段時間寫了文:讓美國傷透腦筋的中國黑魚 ,講了以吃魚為生的中國黑魚,兇殘的個性,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偷渡」到了美國之後,成了美國漁業的禍害,讓美囯傷透腦筋,號召全民圍剿。  今天來說說另一種讓美國政府忍無可忍的入侵魚種:亞洲鯉魚。
  • 美國農業部大戰亞洲「殺手」大黃蜂
    上周,美國人成功剷除了該國發現的首個亞洲巨型大黃蜂的巢穴。這件事甚至上了新聞頭條。現在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與入侵物種戰鬥的技術細節。 亞洲大黃蜂(Vespa mandarinia),通常被稱為中國大虎頭蜂,也叫殺手蜂,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黃蜂,在亞洲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很常見。
  • 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美國將面臨亞洲大黃蜂「入侵」
    中國日報網4月10日電(孫若男)目前美國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嚴重,然而禍不單行,亞洲大黃蜂已經開始入侵美國,它們每年將可能給美國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據英國《太陽報》9日報導,亞洲大黃蜂可以通過一根刺就殺死一隻蜜蜂,或將對美國已經面臨減少的蜜蜂種群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目前美國因新冠疫情影響,經濟受到重挫,數百萬人失業。僅在過去三周,在美國就有1700萬人申請失業。
  • 亞洲大黃蜂入侵美國華盛頓,種群還在擴大
    亞洲大黃蜂入侵華盛頓 亞洲大黃蜂入侵美國也不是第一次說了根據科學家表示,如今美國是希望建立一種阻止機制,希望能夠將這一種入侵性害蟲「殺人大黃蜂」徹底清除,因為它不僅對人有威脅,甚至會對其他脆弱的蜜蜂種群構成了威脅,因為它們是屬於入侵生物,同時也會對美國脆弱的生態系統構成威脅,甚至改變正常的生物鏈,這就是亞洲大黃蜂的一個基本情況。
  • 加拿大小鎮被密密麻麻的小生物入侵,當地居民感到十分苦惱
    在加拿大的一個小鎮發生了奇怪的一幕,一片密密麻麻的東西覆蓋了整個小鎮,給居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對於這一片黃色的東西居民是百思不得其解。主要分布在美洲、大洋洲及非洲,亞洲也有少數。它們沒有毒性,但是會咬人,而且咬起來是十分的痛。
  • 亞洲「烏魚」引美國恐慌,人魚大戰敗下陣來!泛濫成災靜待時機
    一是美國人為什麼怕「蛇頭魚」?這種魚入侵美國,著實的嚇壞了美國人,還真是有一點意外,美國人居然害怕黑魚,要知道黑魚在中國可是非常受吃貨們喜歡的一種魚,其實美國人怕黑魚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能還和美國的一部 電影有關。
  • 被稱為殺人大黃蜂的金環胡峰,為何會引起美國恐慌?
    在10月22日,有目擊者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布萊恩鎮發現亞洲大黃蜂的蹤跡,隨後美國華盛頓州農業部介入調查,並在當地發現了第一個亞洲大黃蜂巢穴。這不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在華盛頓州發現亞洲大黃蜂,早在去年的12月份就發現了這種非美國本土的入侵物種。為了尋找和消滅亞洲大黃蜂,這次美國直接動用了數名科學家參與其中,可想而知,美國對待亞洲大黃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