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量子擦除實驗」,刷新你對微觀世界的認知

2020-12-05 小彭來給您解惑

在上一期內容中我講解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裡面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很多人認為放一個檢測儀到雙縫發現後面的幹涉條紋消失,從而就說明這是「量子擦除現象」,其實誠如上一期末尾所言,這並非量子擦除,而什麼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實驗呢?我來慢慢說。

為了照顧沒看前面幾期文章的朋友,我再簡單說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其實就是拿一個電子槍往雙縫不斷打電子,電子在雙縫後面會撞到擋板形成一個亮點,實驗重要環節在於,電子必須一個一個打過去,千萬不能同時打出兩個或更多電子,否則會干擾實驗,如下圖所示。

首先我們明白,當你做這個實驗後,你會發現,就算你是一個一個把電子打過去,擋板後面依然形成了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說明電子發生了幹涉,但是每次通過狹縫的只有一個電子,怎麼會產生幹涉呢?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電子自己和自己幹涉,也就是一個電子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這都是之前文章講解的,並不稀奇,但問題關鍵在於當我們想去看電子到底是不是同時通過兩個狹縫時,我們把兩個電子檢測儀器裝到兩個狹縫後面,每個狹縫各裝一個檢測儀,我們再次做這個實驗會發現,幹涉條紋消失了。

所以很多人馬上得出結論,這就是「量子擦除」,但是誠如上期所言,這並不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因為當你放檢測儀到狹縫後面,電子直接撞到檢測儀就被吸收了,電子壓根就不會走到後面的擋板,自然就沒有幹涉條紋了。

但是我們如果想知道電子到底通過哪條狹縫,除了在狹縫後面放檢測儀之外,也沒其他辦法了啊。其實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要想知道電子到底通過哪條狹縫,不一定要放一個儀器去觀察,我們可以間接觀察,怎麼個間接觀察呢?

這裡就要談到真正的「量子擦除效應實驗」,這個實驗不是用電子來做,是用光子來做,首先我們還是有一個光源可以每次只發射一個光子,然後讓一個分光片把光分為兩束光,這裡是分光片不是普通的設備,而是BBO,其作用是可以使得這個光子分成兩束光子後形成「糾纏態」,一旦兩個光子形成糾纏態,只要對其中一束光子偏振性測量發現是↑(也就是向上偏振),那麼另一束光子不用測量也知道是↓(向下偏振),也就是處於糾纏態的兩個光子總是反向偏振的(這裡就不解釋啥叫偏振了,你只需知道這是光子的一個屬性即可)。

同時我還要解釋一個設備,那就是「四分之一波片」,一個光子經過這個波片,根據這個光子到底是向上還是向下偏振,這個波片會讓這個光子變成順時針或者逆時針偏振。

好了,這些設備介紹完了,我們就可以開始試驗了,具體策略就是如下圖所示。首先讓一個光子搶打一個光子出來,經過BBO會並分兩路分為兩個光子,一個光子走路線1,一個光子走路線2,其中路線2放一個雙縫,並在雙縫前面放兩個「四分之一波片」用於給通過雙縫的光子做標記(請注意是在雙縫前面放,不是後面放),最後在路線2的雙縫後面放一個探測器B用於檢測光子是否形成幹涉。當然路線1的末尾也放一個探測器A用於檢測這路光子的偏振到底是向上還是向下。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以上實驗的內涵,首先假設路線1的探測器A檢測這路光子假設偏振是↑,由於糾纏態特性,路線2的光子偏振肯定是↓,但是我們並不知道路線2光子會經過哪個狹縫,所以我們在狹縫前面放了「四分之一波片甲」和「四分之一波片乙」。這裡要注意一個關鍵點:

如果偏振↓的光子經過甲,光子會變「逆時針偏振」,如果經過乙,光子會變「順時針偏振」,所以探測器B只需檢測光子到底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就可以知道光子經過了哪條狹縫。

但是如果路線1的探測器A檢測到光子偏振是↓,那麼路線2的光子偏振肯定是↑,此時經過甲和乙兩個波片得出的結論會和剛剛相反,也就是經過甲會變「順時針偏振」,經過乙會變「逆時針偏振」。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首先檢測路線A的光子到底是↑還是↓,然後根據不同情況來看探測器B檢測到的偏振到底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從而判斷出光子走路線2到底走的是甲對應的狹縫,還是乙對應的狹縫。「四分之一波片」相當於起到了給光子做標記的作用。

當你把以上實驗做了後你會發現,如果探測器B收到的是「逆時針」偏振,且路線B的光子是↑,那麼我們可以馬上斷言光子通過了乙對應的狹縫,也就是說此時我相當於間接測量出來了光子到底通過了哪個狹縫,但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探測器B後面的幹涉條紋消失了。

也就是說我一旦獲得了光子的路徑信息,曉得了光子到底通過哪個縫,幹涉條紋的確消失了。

下面我繼續改進實驗,我再路線1的光子到達探測器A前加一個起偏器,如下圖所示這個起偏器的作用可以使得路線1的光子既不是↑也不是↓,而是↖。那麼根據糾纏特性,路線2的光子肯定是↗。當甲和乙兩個波片收到的光子偏振是斜的,那麼就是50%概率使得光子順時針偏振,50%概率逆時針偏振,這樣一來,探測器B檢測收到的光子偏振性就無法判斷出來,到底路線2的光子通過的甲狹縫還是乙狹縫。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我們把路線2光子經過雙縫前的標記給「擦除」掉了,此時神奇的一幕再次出現,幹涉條紋又回來了。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一旦知道光子走哪個縫,幹涉條紋消失,不知道走哪個縫,幹涉條紋回來了,這個實驗才是真正的體現了「量子擦除效應」,大家常見的再探測器後面放檢測儀發現幹涉條紋消失,這種類似的文章其實說明的都不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光子路線和幹涉條紋的這種詭異特性,其實這就是波爾提出的「互補原理」,光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是互補的,互補就意味著說你同一個時刻只能獲取其中一個,不能貪多同時獲取2個。這與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是一個道理,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你只能同時獲取其中一個,不能兩個一起獲取。

所以大家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深刻認識到微觀世界的這種神奇特性,微觀粒子的屬性居然會有互補現象,你同一個時刻只能拿其中一個,如果你要貪多同時拿兩個,那麼這兩個屬性值都會不準確。

我是百家號《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如果對文章有異議可以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本期抽獎】延遲選擇與量子擦除實驗——神奇的雙縫幹涉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之前我們介紹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很多同學問【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
  • 結果改變過去——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給了我們令人不安的啟示。前面《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中我們提到了單粒子雙縫實驗的詭異結果,其中隱含了關於現實本質的驚人事實。這個實驗說明物體在產生於探測的奇怪過渡間,可能並不是明確存在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粒子。在某片模糊的區域中我們無從得知粒子的位置或路徑。哥本哈根詮釋告訴我們這片區域中,粒子只是其波函數。
  • 【乾貨】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解釋
    可是,從原子到更複雜的分子,包括巴基球,這些微觀粒子都會產生類似現象。這就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即觀察的過程會導致波函數的塌縮。Kim的這個實驗更加複雜,結果也更加驚人。但是現在的實驗結果確實,水先熱我們才去燒。這個實驗因為違反人類的認知事物客觀因果規律,在過去被精確地用不同的手段被重複了很多次。量子力學認為,觀測會導致粒子波函數的塌縮,即觀測是粒子波函數的塌縮的原因。可是現在的實驗結果是,在被觀測以前,這個粒子就知道未來他自己會被觀測而提前進行了塌縮。
  • 雙縫量子擦除實驗,歷史可被修改
    本條目所論述的雙縫量子擦除實驗是楊氏雙縫實驗的一種變版。假設在楊氏雙縫實驗裡,觀測光子到底穿過的是哪條狹縫,則光子會因此無法與自己相互幹涉。假設整個光束的每一個光子都像這樣被觀測所通過的狹縫,則先前在探測屏顯示出的楊氏雙縫實驗幹涉圖案會被消毀。這意味著路徑信息與幹涉圖樣可視性是彼此互補的變量。
  • 量子擦除實驗:未來改變現在?帶你探索跨越時間的量子糾纏現象
    這兩個光子一個射向屏幕,用來觀測結果,另一個射向儀器,可以觀測光子從哪個縫穿過,這時發現屏幕上沒有出現幹涉條紋,這兩個光子好像說好了一樣,只要其中一個被觀測,另一個就不出現幹涉條紋,這就是量子理論中的糾纏態。實驗到這裡,貌似可以宣告失敗了。不過又有科學家稍微改了一下實驗流程,又出現了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
  • 你知道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嗎?能夠改變過去,而且代價極低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可怕的雙縫實驗,當實驗者在光子經過的路徑上放置一個探測器,來觀測光子經過的是哪條狹縫時,就不能觀測到幹涉圖樣,而一旦撤掉這個觀測器,幹涉圖樣又會重新出現,這一實驗曾經是多少物理學家的噩夢,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天馬行空的理論,如觀察者效應這種近乎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
  • 顛覆你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
    隨著人們對微觀領域的不斷研究加深,量子力學開始綻放光彩,其中光電效應是經典物理所無法解釋的,由此,這其實是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原理。這個結果讓物理力學家感到十分蹊蹺,並為此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 就是經典的量子擦除實驗。
  • 顛覆認知的量子實驗,現在可以影響過去,我們該如何理解宇宙?
    在民間有這樣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就像是一個從影視劇裡走出來的絕世高手,可以飛簷走壁可以上天入地,但是量子力學的這種能力在現代社會是那麼格格不入,你見過真正會輕功的人嗎?他可以在天上飛來飛去。你見過可以在水上漂的人嗎?他可以在水面上來去自如。
  • 微觀世界的量子態,是宏觀世界變化之源
    文/樸道玄燈自然本身的整體存在是和諧統一的,並不因為人類自身認知的思維局限問題,理論之間矛盾而變得「無法自洽,圓通融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所以被認為無法統一,是人類自身的思維邏輯導致的,是目前科學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數學工具本身導致了理論無法兼容自洽。
  • 神秘的量子世界:讓科學家崩潰的雙縫實驗|進化的歷史121
    雙縫實驗Image byKarin HenselerfromPixabay 摘要: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挑戰了科學的世界觀:物質決定意識。
  • 神秘的量子世界:讓科學家崩潰的雙縫實驗 | 進化的歷史121
    摘要: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挑戰了科學的世界觀:物質決定意識。 神秘的量子世界 複雜性給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造成困難,也讓我們知道科學理論的局限性。理論可以被實踐驗證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如何解釋理論,讓理論可以被我們理解則可能是另外一個挑戰了。在量子力學領域裡這樣的挑戰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其中最著名就是雙縫幹涉實驗。
  • 從託馬斯·楊到約恩松——神奇的雙縫幹涉實驗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 之前我們介紹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很多同學問【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的視頻在哪裡,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專輯沒在公眾號上發過,所以今天特意補發一下(由於公號限制,每期最多三個視頻,所以分為兩個圖文,另外一篇見上條)。
  • 量子的孤立性導致,量子糾纏只能發生在微觀物體
    量子糾纏,如果僅僅從物理定義上來說,量子糾纏可以適用於任何量子系統,從極小的微觀粒子到肉眼可見的宏觀物質,理論上都可以適用與量子糾纏現象,但實際上,量子糾纏是十分脆弱的,想要實現量子糾纏的難度極大,就算在光子上實現量子糾纏都需要極其苛刻的條件,只要稍加幹擾,脆弱的量子糾纏就有可能被打破,更別是說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了,探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量子的孤立性與頻率範圍
  • 微觀粒子世界-量子的智慧選擇
    微觀世界的粒子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用來描述量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雙重屬性,以及粒子的產生和消滅過程的基本理論是量子場論。量子場論和規範理論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單粒子實驗以福特著的《量子世界》為基礎資料整理)這種單粒子雙縫實驗揭示了量子物理奇異性。在此實驗實現之前,玻爾與愛因斯曾經為此爭論了幾十年。後來隨著電子技術和探測器技術的發展,這一實驗得以實現,並震驚了所有人,無論他是否是科學家。
  • 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間的界限在哪裡?科學家給出肯定的答案
    我們在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為什麼物理學界兩大基石之一的量子力學,會被很多人如此調侃,量子究竟是什麼,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區別又在哪裡?可以說,量子力學的出現把物理學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同時刷新了人類對宇宙本質的認知,也讓眾多科學家對宇宙的本質產生了懷疑。02量子是什麼?
  • 小油滴實驗能否將量子力學重新還給上帝?或將誕生一個量子新世界
    因為你、我、他都真實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看見的畫面是真實存在,我們觸摸到的物體是真實的存在,每個人都能真實的感覺到喜怒哀樂,是的,如果以宏觀世界人的角度來說,這個世界肯定是真實的,不然我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如果將我們人類縮小到無數倍,將我們生存的宏觀世界變成微觀世界的話,那麼統治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學就將失去作用,量子力學就將成為能夠解釋微觀世界粒子運動的唯一真理,既然統治者發現了變化,那麼我們在宏觀世界得出的一切結論都可能不適於微觀世界
  • 一文看懂神奇的量子世界
    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  在位於中國科技大學東區理化大樓中編號為「01003」的實驗室內,密布著錯綜複雜的管線及各類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這裡不斷攻關,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
  • ...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
    百年量子,探究微觀世界推動人類文明  10月23日11時,清華大學物理系一間普通辦公室,陽光穿過窗戶灑滿書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正伏案工作,他關注著世界量子科研的新進展,也思考著如何加快培養青年人才。
  • 一個普通的科學實驗,揭示的現象卻無比詭異,還顛倒了因果關係
    他們爭論的對象是量子力學,很多人都知道量子力學的創立者是普朗克和玻爾等人,其實愛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他和玻爾之間的爭論,解決了不少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問題,比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這應該是愛因斯坦的名言之一了,針對的是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愛因斯坦希望科學家能找到一種能解釋這種隨機性的理論,而不是簡單地認為隨機性就是世界的本質。
  • 量子物理學有多麼奇妙?這部科幻片展現了一個絕美的微觀世界!
    量子物理學是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物理學話題,隨著我國把「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以量子為開頭的一切似乎都顯得格外耀眼、格外神奇。量子物理學鏡頭下的世界十分美妙,它讓我們認識了世界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它讓我們從宏觀關注到微觀;它告訴我們,看,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