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內容中我講解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裡面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很多人認為放一個檢測儀到雙縫發現後面的幹涉條紋消失,從而就說明這是「量子擦除現象」,其實誠如上一期末尾所言,這並非量子擦除,而什麼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實驗呢?我來慢慢說。
為了照顧沒看前面幾期文章的朋友,我再簡單說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其實就是拿一個電子槍往雙縫不斷打電子,電子在雙縫後面會撞到擋板形成一個亮點,實驗重要環節在於,電子必須一個一個打過去,千萬不能同時打出兩個或更多電子,否則會干擾實驗,如下圖所示。
首先我們明白,當你做這個實驗後,你會發現,就算你是一個一個把電子打過去,擋板後面依然形成了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說明電子發生了幹涉,但是每次通過狹縫的只有一個電子,怎麼會產生幹涉呢?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電子自己和自己幹涉,也就是一個電子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這都是之前文章講解的,並不稀奇,但問題關鍵在於當我們想去看電子到底是不是同時通過兩個狹縫時,我們把兩個電子檢測儀器裝到兩個狹縫後面,每個狹縫各裝一個檢測儀,我們再次做這個實驗會發現,幹涉條紋消失了。
所以很多人馬上得出結論,這就是「量子擦除」,但是誠如上期所言,這並不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因為當你放檢測儀到狹縫後面,電子直接撞到檢測儀就被吸收了,電子壓根就不會走到後面的擋板,自然就沒有幹涉條紋了。
但是我們如果想知道電子到底通過哪條狹縫,除了在狹縫後面放檢測儀之外,也沒其他辦法了啊。其實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要想知道電子到底通過哪條狹縫,不一定要放一個儀器去觀察,我們可以間接觀察,怎麼個間接觀察呢?
這裡就要談到真正的「量子擦除效應實驗」,這個實驗不是用電子來做,是用光子來做,首先我們還是有一個光源可以每次只發射一個光子,然後讓一個分光片把光分為兩束光,這裡是分光片不是普通的設備,而是BBO,其作用是可以使得這個光子分成兩束光子後形成「糾纏態」,一旦兩個光子形成糾纏態,只要對其中一束光子偏振性測量發現是↑(也就是向上偏振),那麼另一束光子不用測量也知道是↓(向下偏振),也就是處於糾纏態的兩個光子總是反向偏振的(這裡就不解釋啥叫偏振了,你只需知道這是光子的一個屬性即可)。
同時我還要解釋一個設備,那就是「四分之一波片」,一個光子經過這個波片,根據這個光子到底是向上還是向下偏振,這個波片會讓這個光子變成順時針或者逆時針偏振。
好了,這些設備介紹完了,我們就可以開始試驗了,具體策略就是如下圖所示。首先讓一個光子搶打一個光子出來,經過BBO會並分兩路分為兩個光子,一個光子走路線1,一個光子走路線2,其中路線2放一個雙縫,並在雙縫前面放兩個「四分之一波片」用於給通過雙縫的光子做標記(請注意是在雙縫前面放,不是後面放),最後在路線2的雙縫後面放一個探測器B用於檢測光子是否形成幹涉。當然路線1的末尾也放一個探測器A用於檢測這路光子的偏振到底是向上還是向下。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以上實驗的內涵,首先假設路線1的探測器A檢測這路光子假設偏振是↑,由於糾纏態特性,路線2的光子偏振肯定是↓,但是我們並不知道路線2光子會經過哪個狹縫,所以我們在狹縫前面放了「四分之一波片甲」和「四分之一波片乙」。這裡要注意一個關鍵點:
如果偏振↓的光子經過甲,光子會變「逆時針偏振」,如果經過乙,光子會變「順時針偏振」,所以探測器B只需檢測光子到底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就可以知道光子經過了哪條狹縫。
但是如果路線1的探測器A檢測到光子偏振是↓,那麼路線2的光子偏振肯定是↑,此時經過甲和乙兩個波片得出的結論會和剛剛相反,也就是經過甲會變「順時針偏振」,經過乙會變「逆時針偏振」。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首先檢測路線A的光子到底是↑還是↓,然後根據不同情況來看探測器B檢測到的偏振到底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從而判斷出光子走路線2到底走的是甲對應的狹縫,還是乙對應的狹縫。「四分之一波片」相當於起到了給光子做標記的作用。
當你把以上實驗做了後你會發現,如果探測器B收到的是「逆時針」偏振,且路線B的光子是↑,那麼我們可以馬上斷言光子通過了乙對應的狹縫,也就是說此時我相當於間接測量出來了光子到底通過了哪個狹縫,但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探測器B後面的幹涉條紋消失了。
也就是說我一旦獲得了光子的路徑信息,曉得了光子到底通過哪個縫,幹涉條紋的確消失了。
下面我繼續改進實驗,我再路線1的光子到達探測器A前加一個起偏器,如下圖所示這個起偏器的作用可以使得路線1的光子既不是↑也不是↓,而是↖。那麼根據糾纏特性,路線2的光子肯定是↗。當甲和乙兩個波片收到的光子偏振是斜的,那麼就是50%概率使得光子順時針偏振,50%概率逆時針偏振,這樣一來,探測器B檢測收到的光子偏振性就無法判斷出來,到底路線2的光子通過的甲狹縫還是乙狹縫。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我們把路線2光子經過雙縫前的標記給「擦除」掉了,此時神奇的一幕再次出現,幹涉條紋又回來了。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一旦知道光子走哪個縫,幹涉條紋消失,不知道走哪個縫,幹涉條紋回來了,這個實驗才是真正的體現了「量子擦除效應」,大家常見的再探測器後面放檢測儀發現幹涉條紋消失,這種類似的文章其實說明的都不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光子路線和幹涉條紋的這種詭異特性,其實這就是波爾提出的「互補原理」,光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是互補的,互補就意味著說你同一個時刻只能獲取其中一個,不能貪多同時獲取2個。這與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是一個道理,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你只能同時獲取其中一個,不能兩個一起獲取。
所以大家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深刻認識到微觀世界的這種神奇特性,微觀粒子的屬性居然會有互補現象,你同一個時刻只能拿其中一個,如果你要貪多同時拿兩個,那麼這兩個屬性值都會不準確。
我是百家號《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如果對文章有異議可以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