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證明Magic Leap採用衍射波導,FOV或低於50度,非光纖掃描

2020-12-06 Yivian虛擬實境

文章相關引用及參考:kguttag

非光纖掃描,45度-50度的對角線視場

映維網 2018年02月26日)在2月14日Recode舉行的Code Media大會上,他們直播了與Magic Leap執行總監羅尼·阿伯維茨和NBA總裁亞當·席爾瓦的採訪。這次直播包括了奧尼爾的預錄製視頻。奧尼爾所佩戴的設備似乎是真正的Magic Leap One頭顯,所以Navdy CTO Karl Guttag根據該視頻撰寫了一篇分析文章。

1. 衍射波導

首先注意到,同時也是最為明顯的事情是眼鏡一片烏黑。你無法尋覓任何與奧尼爾眼睛相關的蹤影。Guttag表示,粗略計算了眼鏡的透光量,結果只有15%。這就像戴著墨鏡一樣。

有人會問,是15%的透光量真的能算是「AR」嗎,還是說這款設備85%都屬於VR。對於「合理透明」,Guttag表示約為80%-85%透明,而且你同時必須考慮外圍視覺幾乎完全被透鏡開口周圍的大鏡框所遮擋。

Guttag在過去一年一直強調,Magic Leap所炒作的「光子晶片」只是「衍射波導」。在視頻中,當奧尼爾移動頭部時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明顯的衍射波導證據,可以看到出射埠衍射光柵在捕捉光線。

作為參考,Guttag列出了Vuzix Blade和微軟Hololens的照片,後兩者顯示了同樣的捕光和反射效果。光的著色是由衍射光柵效應所引起。Guttag表示,Vuzix和Hololens透光量比Magic Leap One大約多出5倍。

2. 視場角

在確認MLO採用衍射波導後,Guttag利用Magic Leap專利D797,735的圖示尺寸(這一設計的正面看起來非常接近Magic Leap One的設計)以及一個關於人體頭部特徵範圍的表格來分析Magic Leap的視場。

他發現了光線在出射光瞳衍射光柵的衍射光柵處反射時的閃爍,然後他利用Photoshop縮放並校正了透視變形,將帶有藍色閃光的外透鏡嵌入至Sakie的比例圖中。接下來,測量了藍色閃光的大小,這個數字大約是寬24毫米,高14毫米。

下一步是將頭顯置放於人體頭部。這很棘手,因為頭部尺寸和形狀差別很大。此前映維網也有報導,Magic Leap會提供多種尺寸的MLO。我們可以從Magic Leap發布的各種圖片和奧尼爾的視頻中發現其他線索。上圖顯示了整體頭顯置放於「典型的頭部」。下圖則是更詳細的眼部區域示例,並且標註了部分關鍵的測量數據。

外透鏡與垂直方向的「傾斜角度」大約為12度,而且這個角似乎穿過了頭顯的前部。在上圖中,已經根據藍色閃光和頭顯正面的形狀標註了出射光柵的大致位置。出射光柵的距離約為21.5毫米。

作為參考,眼鏡鏡背與眼睛之間的距離通常為13mm +/- 1mm。MLO的外透鏡與眼睛相隔約34毫米,比一般距離多出約2.6倍。這個距離在限制MLO的視場方面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每隻眼睛只能看到總共約73.6度(或+/- 36.8度)的範圍。這個結果意味著MLO遮擋了所有的中距離外圍視覺和遠端外圍視覺。

作為比較,典型眼鏡的寬度約為50毫米,高則是34毫米,但它們與眼睛之間的距離通常僅為約13毫米。將MLO大約73.6度的視角轉化為13毫米的頂點,使得視口圓的直徑僅為18.5毫米。因此,MLO用戶可能會面臨嚴重的隧道視覺(Tunnel Vision)。

由於出射光柵的粗略尺寸和位置約為21.5mm,計算顯示器的最大可能視場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實際的圖像會嵌入出射光柵之內。Guttag計算出的數據是水平約50.1度,垂直約30.4度,對角線則是約57.5度。

假設邊緣的避開區域大約是5%到10%,這將表明它可以支持45度-50度的對角線視場,或者與其他人的估計和假設大致相符,但不會有更多。

文章《視頻證明Magic Leap採用衍射波導,FOV或低於50度,非光纖掃描》首發於 映維網。

相關焦點

  • 深度| 從視場角到GPU,Magic Leap黑科技是如何工作的?
    答案包括兩部分:光纖掃描顯示與光子光場晶片。該系統使用一組致動光纖來掃描輸出遠大於其數值孔徑的圖像。這就像老式的顯像管電視,只不過不是掃描輸出電子到熒幕來激發螢光粉發光,而是直接掃描輸出光。掃描是通過壓電致動器來實現的。掃描頻率保持在大約幾十kHz。但實際圖像刷新率並沒有那麼高。因為需要多次掃描(專利裡面舉例如250次)才生成一整幅圖像。這完全改變了我們對於解析度的概念。
  • 瓏璟光電展示全息光柵光波導 減輕AR設備厚重問題
    上半部分兩款產品為非波導方案,下半部分兩款為採用波導方案  據了解,光波導分為兩種技術路徑:陣列(又稱幾何或反射光波導)光波導,以及全息光柵光波導(又稱全息光波導、衍射光波導或物理光波導)。雖都叫「波導」,但兩者的實現原理大相逕庭。
  • 一分鐘了解光纖、單模光纖、多模光纖
    光以一特定的入射角度射入光纖,在光纖和包層間發生全發射(由於包層的折射率稍低於纖芯),從而可以在光纖中傳播。塗覆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光纖不受外界的損傷,同時又增加光纖的柔韌性。正如前面所述,纖芯和包層都是玻璃材質,不能彎曲易碎,塗覆層的使用則起到保護並延長光纖壽命的作用。非裸纖的光纖外面還會加一層外護套,除了起到保護作用,不同顏色的外護套還可以用來區別各種光纖。
  • 一文看懂 HoloLens,Magic Leap…詳解AR光學技術產業鏈
    現在想像一下:兩個這種90度反射稜鏡對齊放置。在這種設置下就能把圖像發射光線旋轉180度,感覺就像潛望鏡一樣。當然也可以用兩塊稜鏡讓圖像光線以原方向繼續出射。下列圖片是最簡單的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波導技術並非是什麼新鮮玩意,與讓光線沿線傳導的光纖技術原理一樣。 當你從一段觀察光纖的時候,你看不到光,只是有一個小光點。波導管用了同樣的定向光波導元件,把光線導入一根管或者一個平面(平面波導),從一端導到另一端(看不懂沒關係,看下圖。光線從顯示源射出,通過波導元件射入眼鏡)。
  • 深入光學設計Birdbath 曲面反射和波導 淺談AR頭顯工作原理
    在這篇文章中,將與大家一起探討光學設計,並講解三種主要類型的頭顯:「Birdbath」;曲面反射鏡(又名「蟲眼」);以及反射/衍射波導。  1. Birdbath光學設計  工作原理:Birdbath光學設計把來自顯示源的光線(上圖中的藍線)投射至45度角的分光鏡(垂直於前額的黑色矩形)。
  • 視頻模擬光纖傳輸技術知識有哪些 視頻模擬光纖傳輸技術知識講解
    在光纖應用之前,銅纜因為費用低廉而被大量採用(但在遠距離傳輸上採用光纖傳輸的成本要低於採用銅纜傳輸),但是銅纜傳輸越來越暴露其缺點,傳輸距離短,保密性差,容易受到電磁幹擾,維護費用高等等。光纖出現之後,光纖通訊的應用得到迅猛發展,已經成為遠距離/近距離傳輸(超過500/800米的距離)的首選,可以預料當光纖成本進一步下降,光纖必將取代銅纜大量應用。
  • 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
    目前諸如微軟Hololens一代和二代、Magic Leap One等多家明星產品,使用並用消費級產品證明了衍射光波導的可量產性,Rokid最新發布的Rokid Vision AR眼鏡也是採用雙目衍射光波導的方案。製造衍射光波導所,需要精度和速度都可靠的電子束曝光和納米壓印的儀器都價格不菲,並且需要放置在專業的超淨間裡,有條件建立該產線的廠商屈指可數。
  • 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下)
    如圖2所示,假設入射光是白光,那麼波長越長的光線衍射角度越大,即圖示的衍射角紅光(R)>綠光(G)>藍光(B),這一色散作用在反射衍射和透射衍射中都會體現出來。這個現象是不是看上去有點熟悉?我想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稜鏡,太陽光(白光)通過它之後也會被分光成「彩虹」,只不過它的分光原理是光的折射作用而非衍射作用。
  • 潮科技|2D單光子發射器與氮化矽波導耦合,向光子集成電路邁出重要...
    在波導附近的發射器產生的PL,既可耦合到自由空間又可耦合到波導(紅色陰影圓圈)。圖中的黑色虛線顯示了沿頂部截取的在λ= 750 nm處的波導截面。(c)光纖耦合晶片的圖片(插圖顯示從光纖到晶片的光耦合)。錐形透鏡光纖採用Thorlabs的標準SM630光纖,焦斑尺寸為2 μm,工作距離為8 μm。(d)集成WSe2的SiN晶片顯微鏡圖像。WSe2薄片位于波導區域上方,用白色三角形突出顯示。
  • 【前沿技術】光纖中超過50千米的量子糾纏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 受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資助,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光纖中實現了50km以上的離子與光子糾纏。
  • 光子晶體光纖的導光原理和製作
    因此它要求光纖的纖芯必須具有高於包層的折射率。這種光纖已經在光通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難向大容量和遠距離通信的方向發展。其主要原因是光纖中的光能損耗和色散。因此。消除色散和降低損耗成為光纖技術努力的方向。色散可以分為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導色散。其中。模式色散可以通過單模光纖來克服;材料色散是由所用介質材料引起的;單模光纖的波導色散取決于波導的結構。如光纖剖面的折射率分布-纖芯直徑等。
  • 剛「吸」了阿里8億美元的Magic Leap,它不得不說的秘密
    為什麼非要透明的?好問題。說起來AR有兩種,一種是前面所說的透明AR(optical see-through)——現實世界是透過鏡片直接看到的。另一種就是「視頻疊加」(video see-through或者video overlay)——現實世界是通過攝像頭捕捉,然後以視頻的方式呈現給用戶(在上面再渲染一些東西)。
  • 單模光纖系統
    1、單模光纖通信系統組成   單模光纖通信有許多獨特的優點,如衰減比多模光纖低得多,帶寬寬得多,可以在更長的距離傳輸更多的信息。光路從光源驅動電路控制的光源、光纖、光活動連接器、光電檢測器、到光接收機。
  • 上篇: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
    其實,波導技術並不是什麼新發明,我們熟悉的光通信系統中,用來傳輸信號的光纖組成了無數條連接大洋彼岸的海底光纜,就是波導的一種,只不過傳輸的是我們看不見的紅外波段的光。在AR眼鏡中,要想光在傳輸的過程中無損失無洩漏,「全反射」是關鍵,即光在波導中像只遊蛇一樣通過來回反射前進而並不會透射出來。
  • OPTON微觀世界|第33期 掃描電鏡新技術——同軸透射菊池衍射(TKD...
    掃描電鏡中的被散射電子衍射技術(EBSD)在確定材料結構、晶粒尺寸、物相組成以及晶體取向甚至是應力狀態標定都有一定的涉及。這些電子與晶體平面作用發生布拉格衍射。菊池線的形成有兩個階段,一是由於聲子散射形成的點狀的非連續的發射源,如圖3(A)所示。第二是由於這些散射後的電子將相對於面hkl以θB運動(如圖3B所示),從而與這些特定晶面發生布拉格衍射。因為散射電子沿各個方向運動,衍射書將位於兩個圓錐中的一個內(如圖3C)。
  • 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上)
    其實,波導技術並不是什麼新發明,我們熟悉的光通信系統中,用來傳輸信號的光纖組成了無數條連接大洋彼岸的海底光纜,就是波導的一種,只不過傳輸的是我們看不見的紅外波段的光。在AR眼鏡中,要想光在傳輸的過程中無損失無洩漏,「全反射」是關鍵,即光在波導中像只遊蛇一樣通過來回反射前進而並不會透射出來。
  • 隨機光纖雷射由非相干拓展到相干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張其錦教授研究組與張群副教授研究組合作,研製出基於極弱納米顆粒散射體系的低閾值、方向性好、可調控的相干隨機光纖雷射,並論證了其機理。  傳統雷射除了需要增益介質如雷射染料、稀土離子等外,還必須有光學反射鏡所組成的高穩諧振腔。
  • 光子晶體光纖的原理、結構、製作及潛在應用
    消除色散和降低損耗成為光纖技術努力的方向。色散可以分為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導色散。其中。模式色散可以通過單模光纖來克服;材料色散是由所用介質材料引起的;單模光纖的波導色散取決于波導的結構。如光纖剖面的折射率分布-纖芯直徑等。在光纖長距離傳輸光信息的過程中。要求損耗儘可能少。光纖中光能損耗主要來源於吸收損耗和散射損耗。其中。
  • 非零色散光纖與全波光纖技術淺析
    傳統的G.652單模光纖在適應上述超高速長距離傳送網絡的發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從心的態勢,開發新型光纖已成為開發下一代網絡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為了適應幹線網和城域網的不同發展需要,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型光纖,即非零色散光纖(G.655光纖)和無水吸收峰光纖(全波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