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ON微觀世界|第33期 掃描電鏡新技術——同軸透射菊池衍射(TKD...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掃描電鏡中的被散射電子衍射技術(EBSD)在確定材料結構、晶粒尺寸、物相組成以及晶體取向甚至是應力狀態標定都有一定的涉及。通過電子衍射技術的進一步發展,Keller與Geiss基於EBSD技術相同的硬體與軟體,通過改變樣品臺的傾角,使得螢光閃爍體信號接收器在樣品下方接收透射電子衍射信號,從而代替原先的背散射信號。這種新技術稱為Transmission Kikuchi diffraction(TKD),由於它的信號接收方式特點也被稱為t-EBSD。由於接收信號的方式由被散射電子信號轉為透射電子信號,其解析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由原來的EBSD技術的幾十納米(20-30nm平行於電子束的方向,80-90nm垂直於電子束的方向)提高到了TKD技術的10納米。由於電子束與材料交互作用體積的減少,解析度提高,使得分析超細晶材料以及其中的納米顆粒的到了實現。


為了改善電子衍射信號接收能力,一種新型的電子束-樣品-接收器(on-axis TKD)共軸TKD式的幾何設計在法國洛林大學(Université de Lorraine)與布魯克公司聯合組裝使用,這個新裝置不僅可以接收菊池花樣還可以接收衍射點的信息。雖然此時TKD的說法已經不能十分貼切的描述實際情況,應該改為掃描電鏡中的透射衍射(Transmission Diffraction )更為合理。由於傳統上TKD縮寫已經被普遍接受,所以我們在本文中以共軸透射菊池衍射(on-axis TKD)來表述此種新方法。這種新型的接受方法比傳統的非共軸TKD(off-axis TKD)方法得到更高的信號強度。同時,共軸TKD方法由於其接收信號的對稱性,可以使得原先非共軸TKD方法得到的扭曲的信號得以矯正。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揭示透射衍射花樣隨著不同試驗條件、樣品參數(電子束入射強度、樣品與探測器的距離、樣品的厚度、樣品的原子序數)的變化規律。幫助試驗人員選擇衍射花樣中的合適的衍射數據(點、線、帶),以及相應的設置電鏡與樣品的參數。最後在實際的納米材料中採用TKD技術對樣品進行納米尺度的分析研究。


所有的試驗都是基於ZEISS Supra 40型號與ZEISS Gemini SEM進行的,配備的設備是Bruker e-Flash1000攝像機,對應的探測器型號是Bruker OPTIMUS。如圖1所示,傳統的TKD系統與on-asix TKD系統的探頭接收方向並不相同。圖2表示了FIB制樣方法獲得的楔形單晶Si薄片式樣,樣品厚度在25nm到1μm之間,用於後續的試驗檢測。


圖1 (a)同軸式透射菊池衍射(on-axis TKD);(b)傳統非軸透射菊池衍射(off-axis TKD);(c)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


圖2 實驗用的FIB砌削的楔形Si單晶樣品的SEM圖像


電子束入射能量、樣品厚度以及原子序數對TKD襯度的影響

軸TKD技術中,收集到的衍射花樣襯度不僅僅受到顯微鏡參數的影響,對於不同的觀察樣品其衍射花樣襯度也會有所不同。目前,樣品的厚度與入射電子的加速電壓是日常應用過程中最基本的影響因素,樣品的密度與原子序數也是重要的影響參數,但是目前無法對其進行系統的分析。同時,信號接受探測器的擺放角度、與樣品的測試距離也是在實際操作中影響信號接受質量的因素之一。我們可以把衍射花樣分為兩類:衍射斑點與菊池花樣。菊池花樣有三種不同的襯度:線襯度、亮帶襯度、暗帶襯度。


菊池線的形成原因在於,如果樣品足夠厚,那麼將會產生大量以各種不同方向運動的散射電子;也就是說,電子與樣品發生非相干散射。這些電子與晶體平面作用發生布拉格衍射。


菊池線的形成有兩個階段,一是由於聲子散射形成的點狀的非連續的發射源,如圖3(A)所示。第二是由於這些散射後的電子將相對於面hkl以θB運動(如圖3B所示),從而與這些特定晶面發生布拉格衍射。因為散射電子沿各個方向運動,衍射書將位於兩個圓錐中的一個內(如圖3C)。換言之,因為入射k矢量有一定的範圍,而不是單一確定的k矢量,所以觀察到的衍射電子的圓錐而不是確定的衍射束。考慮與hkl晶面成θB角度方向的所有矢量所構成的圓錐,稱之為Kossel圓錐,並且圓錐角(90-θB)非常小。


由於螢光屏/探測器是平面並且幾乎垂直於入射束,Kossel圓錐將以拋物線形式出現。如果考慮近光軸區域,這些拋物線看上去就像兩條平行線。有時把這兩條菊池線和他們之間的區域稱為「菊池帶」。


圖3(A)樣品在某一點處所有電子散射的示意圖(B)部分散射電子以布拉格角θB 入射特定hkl晶面而發生衍射(C)這些圓錐與Ewald球相交,由於θB很小,在衍射花樣上產生了近似直線的拋物線。


與TEM中的衍射斑點形成原理相似,TKD中衍射斑點是由於低角彈性散射形成的,低角彈性散射是連續的,然而在高角範圍內,隨著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散射分布並非連續,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衍射斑點只能在低散射角度的區域才能夠觀察到。圖4顯示了單晶Si樣品中,隨著厚度變化引起的衍射信息變化,在樣品較薄的區域我們可以看出衍射斑點的信息,隨著樣品厚度的增加,衍射斑點信息消失。菊池花樣在樣品時很薄的區域,襯度模糊,而在樣品厚度很大時,襯度表現的較弱,其它階段花樣都比較清晰。圖5中可以看出,隨著入射電子能量的降低,衍射斑點也逐漸消失。由此,可以認為衍射斑點的強度在樣品厚度一定的前提下,可以認為是入射電子能量的函數。


圖4 單晶Si在不同厚度下共軸透射菊池衍射(on-axis TKD)產生的透射衍射花樣;(a)43nm (b)45nm (c)48nm (d)52nm (e)65nm (f)100nm (g)200nm (h)300nm (i)1000nm;加速電壓E=15keV,探測器樣品距離DD=29.5mm,光闌尺寸60μm,束流強度2nA,圖像捕獲時間(a-h)200ms×30images (i)990ms×30images


隨著加速入射電子的加速電壓的變化,透射菊池衍射花樣的變化,可以看出,與圖4中的變化規律相似。可以看出入射電子能量與樣品厚度在對花樣的襯度影響方面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但是其原理並不完全一樣,隨著入射電子加速電壓的降低,菊池帶的寬度逐漸變窄。圖6所示,基於等離子體與聲子的自由程的模型計算了出現衍射斑點的情況下,樣品厚度與電子入射能量的關係,可以看出入射電子的能量是產生電子衍射斑點的樣品厚度的函數。


圖5 單晶Si在不同加速電壓下共軸透射菊池衍射(on-axis TKD)產生的透射衍射花樣;加速電壓(a)30keV (b) 25keV (c)20keV (d)15keV (e)10keV (f)7keV;樣品厚度d=150nm,探測器樣品距離DD=29.5mm,光闌尺寸60μm,束流強度2nA,圖像捕獲時間(a-h)200ms×30images (i)990ms×30images


圖6 Si、Ti兩種材料隨著電子入射能量以及樣品厚度變化為變量的布拉格衍射斑點顯示示意圖


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力學、光學以及催化性能,在材料研究領域中已經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其中納米金屬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力學性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特別是納米孿晶銅材料,是最早研究的納米金屬材料之一,但是由於其晶粒尺寸小於100nm,其孿晶片層只有十幾個甚至幾納米(圖7),使得以往的結構研究手段多採用透射電鏡(TEM)的方法。但是由於TEM難以對大量晶粒的取向進行統計分析,這就需要用到掃描電鏡的EBSD技術,介於傳統的EBSD技術的解析度的局限,一直少有納米級別的分析。那麼有了TKD的新型技術,就可以對納米級別的材料進行細緻的分析。


圖7 納米孿晶銅的TEM觀察


由於納米孿晶的製備方法多採用電沉積的方法,得到薄膜形式的材料。所以在生長厚度方向上由於厚度較薄(約20nm),本次實驗是用金(Au)薄膜樣品進行觀察,採用的是場發射掃描電鏡Zeiss Merlin Compact 以及Bruker OPTIMUS 同軸TKD探測器進行觀察。結果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片層結構的分布,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片層結構之間的界面角度為60度,可以確定為[111]<112>納米孿晶,並且通過測量可以確定片層寬度僅有2nm。基於共軸TKD技術,讓以往在SEM中難以完成的納米結構的織構組織分析成為可能。並且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了進一步的實驗支持。


圖8 a)納米金顆粒的孿晶結構PQ圖與IPFZ疊加顯示;(b)(a)圖中線段處角度分布圖


1.共軸式透射菊池衍射技術可以在衍射花樣中獲得更加廣泛的衍射信息:布拉格衍射斑點、菊池線以及菊池帶。


2.隨著樣品厚度的增加,衍射斑點、菊池線、菊池帶依次產生。在樣品較薄的狀態下,菊池帶呈現明亮的帶狀,隨著樣品後的增加,深色襯度在在帶中出現並緩緩變暗,直至帶狀襯度明銳顯現。


3.樣品厚度與入射電子能量可以作為相關聯的變量,影響著衍射信息的襯度;減小樣品厚度相當於增加入射電子能量。也就是說要得到特定的衍射襯度,可以調整樣品的厚度與調整入射電子束的能量這兩種方法是等價的。


4.基於等離子體與聲子的自由程的模型計算了出現衍射斑點的情況下,樣品厚度與電子入射能量的關係。可以看出這二者呈線性關係,且根據元素的不同樣品厚度與入射電子能量的比值的常數也有所差別。


5.採用共軸TKD技術測試了金納米顆粒的納米片層結構,並且分辨出了2nm尺度的孿晶片層結構。

相關焦點

  • 雲學院 | 牛津儀器EBSD-TKD(透射菊池衍射)技術
    牛津儀器的TKD技術(透射菊池衍射)利用新一代的EBSD探測器,採用多項創新設計來分析微觀組織,能得到比常規EBSD技術更好的結果,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納米分析技術。但在使用過程中,很多用戶也會遇到許多實際問題。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掃描電鏡技術與應用
    為了滿足儀器信息網用戶對掃描電鏡技術的知識需求,解決學習及工作中的問題,本文特整理了儀器信息網的絡講堂欄目中掃描電鏡技術相關會議報告,專家們講解精準專業,歡迎感興趣的用戶保存下載觀看學習。
  • 從原理、功能到結構,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現如今,具有高解析度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鏡(SEM)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已經成為現代實驗室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的綜合儀器。透射電子顯微鏡常用於觀察普通顯微鏡不能分辨的細微物質結構,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用於觀察固體表面的形貌。有時,將兩者有機結合可以得到比較全面的材料分析結果。下面將從多方面比較,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 OPTON的微觀世界|第24期 掃描電鏡(SEM)在鋼鐵材料斷口分析中的應用
    鋼鐵材料斷口分析的發展概括起來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肉眼、放大鏡和光學顯微鏡直接觀察階段;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斷口復型的間接觀察階段;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直接觀察階段。
  • 透射電鏡原理
    1.透射電鏡原理--簡介  透射電鏡,即透射電子顯微鏡,通常稱作電子顯微鏡或電鏡,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電鏡。透射電鏡是一種高解析度、高放大倍數的顯微鏡,是材料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能提供極微細材料的組織結構、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較高分辨本領和放大倍數,是觀察和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工具。
  • 掃描透射電鏡:不僅用好,還要好用—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2019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上,一些參會學者表示,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電鏡共享資源利用率。 近年來,電子顯微鏡(電鏡)正廣泛應用於半導體、物理、能源、化學、化工、醫療、生物等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利用電鏡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也發現了些問題。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G4 PFIB CXe、Helios G4 PFIB UXe賽默飛2019年離子聚焦離子束系統系列新技術產品,韓偉介紹了賽默飛等離子體聚焦離子束顯微系統新技術進展。趙頡接著主要介紹了EM-30N主要技術特點,包括利用創新的雙聚光鏡成像技術,採用大型掃描電鏡成像方式,使用二次電子探測器作為基礎成像單元,從而,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5nm),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解析度臺式掃描電鏡等。
  • 燕山大學透射電鏡單傾冷凍拉伸樣品杆系統和透射電鏡旋進電子衍射...
    項目名稱:燕山大學單傾冷凍拉伸樣品杆系統和透射電鏡旋進電子衍射及納米晶體分析系統進口科研設備採購項目   項目編碼:HB2019043601070001   項目聯繫人:韓楊   項目聯繫電話:0311-83055039   採購人:燕山大學   採購人地址:秦皇島市河北大街西段438
  • 接下來,是見證微觀世界的時刻
    也許肉眼下看似平整的表面在顯微鏡下就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峰;你認為的緻密的纖維織品其實在微觀世界裡就像「一團亂麻」。 實驗室中,帶我們走進微觀世界的「秘密通道」裡基本的也是常用的有這幾種:光學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今天相寧就帶大家分析一下這三種顯微鏡,看看它們之間有啥子相同、啥子不同呢?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透射電鏡技術與應用
    ,為人類打開了認識傳統材料變形機制以及微納尺度材料新行為的大門。(報告視頻連結)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測試中心副主任毛晶報告題目《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納米材料表徵中的典型應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及電子衍射功能可以把納米材料的微觀形貌與結構信息聯繫起來;增加附件後還可以進行微區成分
  • 掃描電鏡,探索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
    由於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掃描電鏡具有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圖像解析度,使我們擁有在亞原子尺度上觀察微觀世界的能力。人們對掃描電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晚期,1938年第一部掃描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從那以後,掃描電鏡就成為了我們探索微觀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為了探索微觀世界中的秘密,許多領域的科學家都在使用掃描電鏡來進行科學研究。
  • 材料表徵:電鏡(SEM、TEM、FIB)技術集錦 - 2(轉帖8篇)
    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轉自:材料十 7月20日來源:百度文庫一、分析信號掃描電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製造是依據電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在忽略吸收的情況下,透射束為L-ID。這樣如果只讓透射束通過物鏡光闌成像,那麼就會由於樣品中各晶面或強衍射或弱衍射或不衍射,導致透射束相應強度的變化,從而在螢光屏上形成襯度。形成襯度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晶體對電子束的衍射。  (2)透射電鏡晶體結構可以通過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來研究,這種技術也被稱為相襯顯微技術。
  • 清華大學掃描電鏡中標公告
    「清華大學掃描電鏡」項目(項目編號:清設招第2018195號) 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清設招第2018195號項目名稱:清華大學掃描電鏡項目聯繫人:李美珍,楊
  • 2019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開幕
    儀器信息網訊 5月16日,由天津理工大學電子顯微鏡中心、天津理工大學新能源材料與低碳技術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辦的「2019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在濱海之城天津順利召開。
  • 2012年上市新品盤點:電鏡
    新產品和新技術體現了相關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定期推出一定數量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是一個儀器企業創新能力的具體表現。  光學顯微鏡是人類邁向微觀世界的第一步,光學顯微鏡價格便宜,操作簡單,但光鏡存在固有的局限,由於可見光波長的限制,其放大倍數只能達到1000倍左右。與光學顯微鏡相比電鏡用電子束代替了可見光,用電磁透鏡代替了光學透鏡,並使用螢光屏將肉眼不可見的電子束成像,其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解析度可達幾個納米。
  • 掃面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測試20問
    透射電鏡樣品必須在高真空中下檢測,水溶液中的納米粒子不能直接測。一般用一個微柵或銅網,把樣品撈起來,然後放在樣品預抽器中,烘乾即可放入電鏡裡面測試。 如果樣品的尺寸很小,只有幾個納米,選用無孔的碳膜來撈樣品即可。
  • 想看微觀世界麼?我來帶你了解現代科研中的顯微鏡
    於是,人們在這裡就需要觀察、了解物質(材料)的微觀組織。相比X射線衍射、拉曼光譜分析、質譜、核磁等觀測手段,人類似乎更偏愛直接使用顯微鏡觀察物質的微觀形態。自從1590年左右由荷蘭的詹森父子首創第一臺光學顯微鏡以來,人類對顯微鏡就越來越感興趣,放大倍數的增加一次又一次地為人類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 電鏡新應用、國產進口新技術年終探討——2018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
    ,同時分享了各自的新產品、新技術。微觀神經連接圖譜主要成像技術包括ssTEM、SBEM、ATUM、FIBSEM等。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韓華研究員主要介紹了微觀腦連接圖譜的掃描電鏡三維重建技術及進展,並重點介紹了突觸水平神經大數據與重建平臺的建立,該平臺將提供一站式、大體量、高通量的微觀重建解決方案,並配備高度集成化的腦微觀重建顯微鏡集群(場發射掃描電鏡10臺套,其他設備3-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