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華還在種田時 宰相聽說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
張華的塑像。
西晉這幾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享太平,因為帶著國家披荊斬棘的領路人是一個能臣,就是張華。賈南風疑心病極重,但對張華信任有加,放心撂挑子。自己躲進深宮之內,男歡女愛,享受穩穩的幸福。
張華寫賦才名大顯
張華,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據說是張良的後人,和唐代張九齡是同一族。小時候非常窮,靠幫助別人牧羊維持生活。但是他勤奮好學,無書不讀,注意修身養性,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度。他雖然生活艱難,卻幫助更加困難的人。對人寬厚,常常見義勇為。
他的成名作是《鷦鷯((jiāo liáo)賦》。文章大意是:鷦鷯是一隻小小小鳥,怎麼飛也飛不高,和歸雁、蒼鷹、鸚鵡等相比,自愧不如。但那些鳥因為有價值,結果棲上枝頭成了獵人的目標,反而失去自由或者生命。不如鷦鷯,逍遙於天地之間,生活怡然自得。張華以鷦鷯比作自己:家中窮困,不受賞識,但性情淡泊,安貧樂道。類似於諸葛亮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但文章又隱含了另一層深意,因為鷦鷯長得和小的雕非常像。張華暗指自己看似鷦鷯,其實是雕。將來必定化為大雕,展翅萬裡,搏擊風雲。
名士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後,感嘆:這個人是王佐之才啊!
張華的聲名從此顯著。他一個同鄉叫劉放,聽說了他的才名。劉放是魏明帝曹叡的寵臣,曹叡臨死前,與幾個人密商是否任命司馬懿為顧命大臣,其中就有劉放。後任驃騎將軍(類似於現在的大將)、領中書監(實權已等同宰相)。
劉放主動把女兒嫁給了他,而張華還是一個底層的種田農民。
從此,他平步青雲。
武帝對他從信任到疏遠
司馬炎稱帝後,拜張華為黃門侍郎(皇帝的近臣,可傳達詔令),封爵關內侯。
他的頭腦就是一個巨大的硬碟,古往今來的事都裝在裡面,要查什麼內容,按一下搜索鍵就可以了。晉武帝仰慕漢代,詢問漢朝宮室制度,以及宮內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應對如流,他又在地上畫出圖樣,旁聽的人都傻了,忘了疲倦。如果讓他來參加如今的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估計能奪冠。
數年後,被拜為中書令(幫皇帝處理政務),後來又加官散騎常侍(皇帝侍從),一直是武帝的寵臣。
他是伐吳的堅定支持者,279年,也就是吳亡的前一年,杜預捧上請求伐吳的奏摺,到了宮中,武帝正和張華下棋。杜預陳述利害,而晉武帝卻專心下棋,不做定論。張華推開棋盤拱手說: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吳主邪惡兇殘,濫殺賢人。現在去討伐,正是時機,希望陛下不要再猶豫。
武帝這才下定決心。等到伐吳時,張華是總後方,負責策劃、運輸糧草,和武帝一起制定作戰計劃。開始進展不大,賈充乘機上表,說都是張華的罪,請腰斬張華。武帝說:伐吳是朕的主意,他只是和朕的意見相同罷了。
但他是個正直的讀書人,為了理想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那就是站錯隊。他不贊同立太子司馬衷,說百年之後,應當讓齊王司馬攸繼位,大大觸動了武帝的底線。龍顏大怒,把他外放到幽州(今河北等一帶),都督幽州諸軍事。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少數民族甘心臣服。
武帝也想召張華回京,任宰相之職。但武帝另一寵臣馮紞讒言詆毀,手段極高,殺人於無形。
馮紞和武帝聊天時,突然冒出一句:當年鍾會(滅蜀名將)為什麼謀反,責任在太祖司馬昭身上。
司馬炎吃了一驚,臉沉下來:那你說說看。
馮紞說:鍾會的才智很有限,但太祖太信任他了,授以大權,所以他驕橫跋扈,目中無人;如果太祖能早點約束他,叛亂的事就不會發生。
武帝沉默不語。馮紞就是把張華比作鍾會。
多年以後,武帝才徵召張華為太常(朝廷掌宗廟禮儀之官)。但他運氣很不好,因為太廟屋梁折,又被免官。從此,張華一直鬱郁不得志。
到賈后時得到重用
等到惠帝繼位,張華任太子少傅。賈謐勸賈后說:張華出身庶族,沒有結黨營私,儒雅又有謀略,既是眾望所歸,又不會威逼皇室,不如讓他總攝朝政。
賈南風一聽,有道理啊,張華肯定不會和自己奪權。哪像司馬氏個個狼子野心,於是放心地把國家交給了他。
對於張華來說,已經60多歲了,一生的抱負無以施展,賈皇后儘管性格兇殘,對他卻是信任和敬重。除了感激涕零外還能有什麼呢?士為知己者死,於是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天下安定。
張華也希望賈后能改邪歸正,還創作了《女史箴》來諷勸,當然被賈后扔到廢紙堆裡了。
揚子晚報記者 楊民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