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張朝登上海報導
上海音樂學院原創歌劇音樂會《湯顯祖》巡演澳大利亞
昨晚,上海音樂學院《湯顯祖》澳大利亞巡演來到第三站,雪梨歌劇院2700餘座音樂廳座無虛席。此前,這場歌劇音樂會已在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音樂藝術學院新建的漢森·戴爾音樂廳及墨爾本演奏中心演出兩場,4月9日還將在雪梨音樂學院交流演出。
一個「人」的心路歷程
集成上海音樂學院各學科創作演出力量的原創歌劇《湯顯祖》,2017年1月首演於國家大劇院,當年5月登上「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舞臺;去年1月作為開幕演出亮相匈牙利歐洲青年歌劇節,並應邀在捷克亞納切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作訪問演出,12月又以音樂劇場的形式在寶島臺灣巡演。回憶《湯顯祖》一路走過的歷程,青年編劇陸駕雲如數家珍。此次海外巡演,因為路途遙遠,無法攜帶所有布景,加之演出場地均為音樂廳,新的歌劇音樂會版《湯顯祖》應運而生。
作曲家徐堅強為新版作了配器調整,加入了嗩吶、古箏、二胡、笙、笛子、中胡、琵琶等民族樂器,還運用不同戲曲曲牌來表現角色經歷與性格,例如《好一個奇男子》運用《茉莉花》的曲調演變而來;《湯府大喜》《折柳別》《春之歌》等從江西採茶調的音調變化而來。陸駕雲則以湯顯祖的生命階段劃分,讓作品線索變得更為清晰,「從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中年面對各種選擇時的堅持,直到50歲生日當天《牡丹亭》上演,我相信即便不了解湯顯祖的異國觀眾也能理解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和他最重要作品誕生的基礎所在。」
陸駕雲的判斷沒錯,無論是在墨爾本還是雪梨,從開場時的略帶矜持,隨著劇情深入,觀眾的投入也漸入佳境。將近3小時演出結束後的謝幕堪稱「瘋狂」,每位觀眾都鼓掌歡呼。
一部劇的藝術使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身著水袖戲服的杜麗娘一登臺便驚豔全場,飾演杜麗娘的孟子毓是上音音樂劇系大四學生。包括孟子毓在內,《湯顯祖》主創團隊均來自上音,黨委書記林在勇擔任總策劃並作詞,歌唱家、院長廖昌永任總導演,青年教師施恆任導演;上音研究生胡斯豪、孫卓漢、蘇航,聲樂歌劇系青年教師陳京蔚擔綱主演,樂團成員來自管弦系,合唱團來自聲樂歌劇系,舞臺視覺呈現由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師生製作,劇務則由藝術管理系學生承擔。
「這次『走出去』的規模在上音院史上可謂開先河。」帶隊演出的林在勇介紹。他為《湯顯祖》設計了半文半白的唱詞。墨爾本演奏中心的伊莉莎白·默多克廳臺口較淺,樂池無法下降。演出現場,身著中國傳統服裝的民樂演奏者們登上舞臺,無意間成為演出的後景,合唱團成員們則站上二樓,和舞臺遙相呼應。無論是聲音效果還是舞臺意境的設計,雖為因地制宜的調整,仍可見精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