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6月27日訊(通訊員 李鑫 記者 李琪)「日常戴一副眼鏡、開車換一副、工作又要換一副,一天要在三副眼鏡間不停切換……」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場景,正是近視加老花患者的日常。目前全球有近 18 億老花患者,中國 35 歲以上人口,有老花問題人群佔比 56.9%,達 3.9 億,佔中國總人口數的近三成。但因認知缺失,國內老花患者數量和矯正數量嚴重不對等。
日前,愛爾眼科睛新摘鏡手術產品發布會上舉行,愛爾眼科將推動在全集團屈光手術科室開設老花手術門診,並正式成立了由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新加坡等全球知名屈光和白內障領域專家組成的睛新摘鏡手術專家指導組,利用同步國際的角膜雷射矯正和眼內晶狀體置換老花手術矯正技術,引領國內老花矯正全面開啟「摘鏡時代」,此舉也將填補國內老花患者通過手術矯正實現遠、中、近全程視力需求的空白。
老花眼,又稱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 晶狀體硬化, 彈性減弱, 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 近點遠移, 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
「與近視或白內障不同,老花眼患者通常不會主動就醫,進行專業的眼科檢查,普遍選擇不配戴或隨意配戴老花鏡,如不經檢查驗光就自行購買老花成鏡。」現行國家衛生部發布的《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行業標準的牽頭起草人、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屈光手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錚教授強調,錯誤的應對方式將使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可能導致晶體加速老化。在發展中國家中,94% 的未矯正視力損傷是由於老花。「老花患者普遍認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而對於其可以通過積極的手術幹預獲得視覺質量提升缺乏正確認知,這才是改善老花患者視覺健康的最大挑戰。」
《第 45 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 3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 9.04 億,手機網民規模達 8.97 億。網民中 50 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 16.9%,人數超 1.5 億,「中老年低頭族」正在增加。
據國際知名調研機構益普索發布的《40 歲以上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發生率及全程視力重要性調研報告》顯示,超過 90% 受訪者近距離閱讀困難。調研還證實,約 86% 的受訪者願意通過多樣化的矯治方法改善視近困難這一現狀,而不是單純依賴老花鏡。
報告中的另一數據也顯示,超過 90% 的受訪者希望能夠脫鏡獲得高質量的視覺,更方便地進行日常生活社交。「如果該人群同時患有近視或散光,單純通過佩戴一副近視鏡或一副老花鏡根本無法滿足視覺需求。他們需要多副眼鏡不停『切換』,以實現遠、中、近全程視力。」專家表示,「這個場景一點都不遙遠,目前主動來院的很多患者都是被多副眼鏡困擾,才試圖就醫尋求脫鏡方案。」
人類率先攻破白內障、近視、遠視以及散光的手術,老花的手術矯正則被眼科界認為是最難攻克的 「最後的前沿」。自 Ben Franklin 提出第一個雙焦點眼鏡的解決方案以來,老花的矯正已經進行了 200 多年。直至 2018 年,由麻省理工學院雷射物理博士、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美國愛爾眼科 CEO 王明旭教授主編的全球首部介紹當今老花眼手術最新進展和技術的眼科專著——《老視手術矯正 -- 第五次浪潮》出版,標誌著人類已攻破了老花的手術矯正。
據介紹,近年來愛爾眼科通過併購美國 Ming Wang 眼科中心、歐洲巴伐利亞眼科等全球知名眼科醫療機構,搭建起橫跨亞、歐、美三大洲的全球化眼科醫療服務平臺,國內患者可享受到同步國際的眼科診療技術,尤其是老花手術矯正技術。
「現階段開展的晶狀體置換手術,不僅可以幫助患者一次矯正近視、遠視、散光、老花,還可以避免白內障的發生。」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遼寧省區總院長張勁松教授表示,因為白內障的成因便是晶狀體渾濁,手術將自然晶狀體置換成了人工晶體,白內障也不會再形成。
[責編:陳舒儀]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