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無疑是一個時下熱字。
其實,不是這個字熱,而是「尬×」的詞組很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尬舞」,交流勉強對話無趣的「尬聊」,演技「辣眼」不忍直視的「尬演」……「尬×」如同一個流行的音符,鑽進人們心扉,為生活中似曾相識卻又不好描述的場景賦予既貼切又接地氣的概括,喚得「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同時,也帶來聲勢頗大的「尬文化」熱潮,讓「尬×」詞組火了起來。
不過,人們熟聞種種「尬×」,「尬」字究竟為何意,卻並非人盡確知。若以為「尬」就是「尷尬」之意,顯然窄化了「尬」的含義。
以「尬舞」為例。這裡的「尬」是一個動詞,意為「比賽、較量」。「尷舞」的本源是「較舞」,閩南語中比拼舞技的意思。閩南語中將「較」讀作gà,在內地引用、傳播時,許多人知其音卻不知其字,便索性找了一個同音字替代,造出「尬舞」一詞,卻未成想,新造的詞居然火遍大江南北。從少年街舞競技,到老年廣場舞的比拼,「尬舞」一詞不斷被現實演繹,比舞之風盛行一時,街頭巷尾「尬」得火熱。
只是隨著人們使用場景的切換改變,詞語的意義也會不斷生出新的內涵。如今「尬舞」一詞,早已不是純粹「較舞」之意,而是時常滲透著「尬」的本意——令人尷尬的舞蹈。的確,或是造型奇特、舞姿搞怪的年輕人于田間地頭認真鬥舞,或是年歲已長的大爺大媽在廣場上以動感十足、頗為「魔性」的舞姿隨拍扭動。這樣的畫面新奇有趣,但也讓一些觀眾感到汗涔涔的尷尬。事實上,所謂的「尬」,更多時候還是以副詞形式出現,表達尷尬地做著什麼。無論是「尬唱」「尬聊」,還是「尬舞」「尬演」,流淌其間的「尷尬感」,才是「尬×」的核心氣質。若將尷尬與比拼的場景結合起來,可算是「尬」出新境界了。
按說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講求內斂的國度,做人做事力求得體適宜,莫說尷尬,就是言行舉止稍有不當,也會「三省吾身」,思過良久。而今卻大說特說其「尬」,甚至令其成為某種流行文化,仔細想來,還是人們的心態觀念發生了變化。
原先提到尷尬,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化解尷尬、避免尷尬。客人到訪,生人搭訕,「話不投機半句多」,卻要常常耐心甚至違心地迎合,只怕場面難看;下班之後回家路上,想要引吭高歌放鬆身心,卻怕遭他人哂笑,下不來臺,於是循規蹈矩地收束回來。時間久了,察言觀色的能力強了,思慮周全的本事長了,但與之相伴,真實的自我也被更深地掩藏了,袒露真性情、表達真情緒的想法,常常被害怕尷尬的「顧慮」壓抑著。
但在這壓力愈增、變革迅速、人際關係愈密的時代,人們遇到的尷尬情形只怕越來越多,一味掩藏和壓抑總會帶來更多的心理負擔。因避免尷尬而生出的虛浮的客套、違心的表態、緊繃的自己,也令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另一種尷尬和不適。於是,率性從心、表現真我的訴求被集中放大——總看他人眼神有時活得太累,莫不如活出真實的自己。與其用偽裝化解尷尬,不如直面尷尬,用輕鬆的心態去調節尷尬,甚至調侃尷尬。
所以,知道自己和對方話不投機無甚可嘆,索性以「尬聊」自況,小小的自嘲換得他人一笑,也落得身心自在。來到人群雲集的廣場,看他人翩翩起舞自己也「蠢蠢欲動」,徑直加入,跳得不好又何妨?起碼自己感覺身心愉悅,自信的人可能還是最美的。
這樣「放飛自我」、展示本我的真實和「無畏」,恰是「尬」風潮的精髓。不服來「尬」,敢比敢現,與其扭扭捏捏地迴避,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對;勇於自嘲,敢於展示,與其違背心意地迎合他人,不如回歸本心取悅自己。這股精髓與盛行許久的「吐槽」文化一脈相承,也暗合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那份「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瀟灑氣質。用「尬」的姿態觸摸生活的質地,用自嘲和幽默的心態去調整生活的節奏,讓自己能夠更接地氣地活著。
對自己「尬」得隨性,對他人有時也要「尬」得硬氣。這種「尬」,與時下常言的「懟」,之前興起的「吐槽」,是本質上的一體多面。演員演技不行,令人難以接受,且以「尬演」賜之,兩字道明對方演技欠奉,也讓演員切實體會到觀眾的白眼;歌者唱功不濟,演出效果不佳,不用多說他話,一句「尬唱」概括,觀眾便可「腦補」出歌者當晚的表現。又如虛情假意、相互誇捧的「尬誇」,部分影視劇中廣告橫行的「尬植入」……這些「尬×」,猶如一個個鋒芒銳利的箭頭,直指那些令人不滿、為人詬病的問題現象。以「尬」諷喻,表達著民眾真實直接的批判態度,是針砭時弊、挑明問題的有力武器,流淌著不偽飾的真性情。
為人知禮、盡力不讓他人尷尬是應有修養,但笑對尷尬甚至以「尬」為樂的開放心態,勇於嘗試的進取意識,放下包袱回歸自我的平常心,敢於直面問題、挑明問題的批判態度,也是「尬文化」給我們的重要啟發。可見,簡單一個「尬」字,所蘊之意還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