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ek 發表於 2020-03-05 09:37:46
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而以區塊鏈發展之迅猛,5-10年之後的企業,很有可能就不「上鏈」,無以立了。
要說區塊鏈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從2017年下半年的火熱,到2018年4月之後,中國區塊鏈投資出現明顯下滑。到2018年7月,中央提出在全國範圍內不能給區塊鏈做金融方面的定義。所以2018年7月以後,境內絕大部分和區塊鏈有關的人退到了技術層面,做行業底層的統一標準化建設了。」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對《中外管理》做了梳理。
而2019年是區塊鏈發展的重要節點。總體來看,投資機構對區塊鏈底層的思考已更加成熟,對應用落地也更加務實。這一年,區塊鏈投資開始從主要關注加密貨幣,逐漸匯流到區塊鏈應用上。
楊歌表示:「進入2019年,站在經濟調整周期的重要節點上,國家亟須新產能的推動。只有更多有價值的新產能出現了,才是推動經濟不斷向前的基礎。但新產能在哪裡?區塊鏈的出現,無疑重振了大家的信心。」楊歌堅信:這次中央把區塊鏈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對資本市場,對整個行業,都是一個重大利好。
有媒體梳理發現,在中央政治局的歷次集體學習中,學習前沿技術是重要內容。一種觀點甚至認為,區塊鏈作為與人工智慧、大數據並駕齊驅的金融科技三大支柱,很有可能就是10年之後的「網際網路」。
價值一:各行各業的「標準化」和共識機制
「區塊鏈的賽道是細分的,對於區塊鏈的價值,關鍵要看它在為商業的哪個『部塊』創造價值。」已經關注區塊鏈賽道四年的德鼎創新基金合伙人王嶽華,對《中外管理》強調。
王嶽華說德鼎創新基金總體看好區塊鏈的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區塊鏈應用,比如:「區塊鏈+金融」「區塊鏈+保險」「區塊鏈+醫療健康」等。另一方面則是「區塊鏈+物聯網」,即在物聯網場景中加上區塊鏈協議,才能讓物聯網發揮更大的價值,王嶽華把「區塊鏈+物聯網」看成是一項基礎設施。
對於區塊鏈的價值,星瀚資本楊歌對《中外管理》分析:「某種程度上,區塊鏈充當了『價值』的翻譯器。在農業、工業、商品流通和供應鏈傳遞的過程中,很多環節都沒有實現標準化,而這恰恰是區塊鏈的用武之地」。「商業中的每一個點,每一項服務和應用,是好是壞、是多是少,很難用『價值』去衡量,需要區塊鏈以數字合約的形式去描述清楚。」
楊歌認為:區塊鏈是由網際網路驅動的一種中層框架型技術,也就是說,區塊鏈的定位,是網際網路進一步升級的工具,所以就有了「區塊鏈+」的說法。作為一種工具,區塊鏈的重要價值,則在於幫助企業做標準化、幫助資產做標準化。
「當實現了標準化之後,區塊鏈才能搭建出一個全新的體系,這才是區塊鏈的價值所在。為什麼在美國,區塊鏈是受SEC(美國證監會)監管的,主要原因就是區塊鏈在標準和共識建立完成之後,在金融領域充當了『金融+證券』的輔助工具。」楊歌強調,現在,中國尚處於區塊鏈行業的早期發展階段——技術階段。
所以,楊歌對區塊鏈的技術定位是:基於網際網路和軟體之間的一個產物,它不是一個從底層到上層的技術商業一體化的名詞,而是一個階段性的技術框架,一種帶動商業進一步升級的工具。
價值二:從「信息網際網路」到「信任網際網路」
通過區塊鏈形成「共識機制」,能夠解決「鏈上」各個主體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真正實現從「信息網際網路」到「信任網際網路」的轉變。
而「信任」無疑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很多難題有一個主要的共同原因——交易成本太高、違約風險太大!
「區塊鏈分布式記帳,對解決信任問題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王嶽華以信貸雙方建立信任舉例:以往,銀行向企業放貸,很多環節是沒有辦法辨明真偽的,比如:企業提供的應收帳款憑證是真是假……但在供應鏈金融中引入了區塊鏈分布式記帳,企業上遊供應商就可以直接向銀行提供『信用證明』。
「更重要的,在供應鏈金融的質量控制環節上,區塊鏈同樣能找到用武之地。」王嶽華繼續分析:以最常見的企業倉單(提取倉儲物的憑證)為例,倉單若能獲得銀行的認可,自然可以直接引發銀行的放貸行為。
企業供應商「上鏈」後,有了分布式帳本,企業的各級供應商就能做到公開透明,並針對倉單形成各方參與的共識機制來認可和確權,最終成為中小企業相對輕鬆地與銀行建立借貸關係的憑證。
楊歌則認為:區塊鏈極大地拓展了人類信任的廣度和深度,將發展為下一代合作機制和組織形式。因為,區塊鏈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一種價值共識,而這個「共識」,主要基於「價值量化的能力」和「價值安全的過程」兩個方面。
首先是「價值量化能力」:把一件事通過數位化的方式描述清楚,就是一個價值量化的過程。其次是「價值安全的過程」:通過數位化的方式描述清楚後,還要保護數據不被篡改,並可以隨時隨地地查詢。這兩個方面疊加起來,就形成了價值共識。
所以,區塊鏈在數據互通機制、信用體系的搭建上,必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楊歌向《中外管理》舉了一個相對通俗的例子:甲之前並不認識乙,但甲通過「天眼查」「啟信寶」、工商信息等,很快就能查到乙過去多少年裡做過的事。區塊鏈也是一樣的,包括乙的違約情況、信用程度……當把所有這些數據疊加在一起之後,甲就可以給乙這個人或這個企業建立商業畫像,這些東西是乙不能隨意篡改的,它們是乙多年來一路走過來被記錄下來的「憑證」,而記錄下來的過程,其實就是信息「上鏈」的過程。
「目前階段,區塊鏈可以做到這些,但是還沒有達到被廣泛推廣的程度,還要經歷10年的周期和過程。」楊歌分析指出。
這就是2020年代,必將是區塊鏈蓬勃崛起年代的一個重要背景。
價值三:區塊鏈+,能加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但楊歌也提示:我們也不能太神話區塊鏈。為什麼?因為區塊鏈的部分價值,早以「網際網路+資料庫」的形式發展了很多年。在「網際網路+資料庫」的模式下,「+」到一定程度,就到私有鏈的水平了。然後每一個私鏈進行合併,當私鏈具備了更多共通性和可交換性之後,就變成了公鏈。
「目前區塊鏈發展的最大掣肘,在於各個區塊裡的數據不統一。很多網際網路是局域型的,內外網並不互通。」楊歌認為:「從私鏈走向公鏈」的過程,就是打破區域網和建立數據標準化的過程。
另外,雖然發展區塊鏈的意義重大,但王嶽華也表示:不是一有區塊鏈之後,以前的商業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塊鏈」要發揮巨大作用,有賴於從區塊鏈技術發展出來的通證經濟。
什麼是「通證經濟」?王嶽華舉例:人們曾經認為網際網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是基於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滴滴打車、淘寶、美團……這些基於網際網路再發展的商業應用,就是通證經濟,只有通證經濟才能重構商業的業態。
「區塊鏈也是一樣的,它是底層的、隱藏在商業背後的,在日常商業形態中,你往往看不到它的存在。而你看到的都是由區塊鏈延展而來的『通證經濟』,也就是區塊鏈在各個商業場景的落地。」王嶽華說。
從本質上講,區塊鏈是在原本的信息網際網路基礎上加了一個協議,這個協議對數據處理會帶來諸多好處:比如:處理數據的價值轉移、不對稱加密,這會讓數據變得公開透明,並以分布式的方式實現協同。
2019年1月,數字安全公司金雅拓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近91%的不使用區塊鏈的企業,考慮在將來使用該技術。」
這說明,當前,區塊鏈在企業級服務市場大有落地空間。
責任編輯:c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