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 發表於 2019-12-09 09:10:02
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最簡單的方案。
而對於區塊鏈行業來說,原本就複雜的技術組合(混雜著密碼學、分布式資料庫、共識機制、圖算法等或是在某個領域過於古老而被棄之不用的理論因為遇到區塊鏈又煥發的活力;或是某個過於試驗性質的理論還沒有站穩腳跟就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不明覺利的證明幣圈技術過硬的語言),夾雜著潛在的顛覆式的金融創新(比如DeFi/Dai/xDai/iDai/cDai/dDai/……)和組織治理創新(比如DAO、DAC),已經無形中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圍牆,將「舊世界」的人推向牆外,將「新世界」的人拉攏在一起開一個個無盡的party,因此在區塊鏈的世界,凡事都是多角度多維度,信息密度又極高,新名詞和新名詞的組合不斷湧現,就像是蒸汽波藝術,仿佛PS技術不高的圖片各種鑲嵌堆積,但是又有說不出來的美感。在這樣的世界,區塊鏈的奧卡姆剃刀在哪裡?
目前行業中,拋開用於炒作為目的的項目和與區塊鏈技術大體無關的生態項目(礦場、交易所、媒體等),剩餘有技術含量的項目大致可以分為「原生區塊鏈 Originated Blockchain」項目和「區塊鏈技術驅動 Blockchain Tech Enabled」項目。
「原生區塊鏈」指的是BTC、以太坊發幣、去中心化金融、去中心化社區自治等應用和場景。有些如火如荼,有些被寄予成為「下一場牛市的開端」的厚望,有些是精神寄託,還有一些是在下一個技術突破來臨前的過渡階段。這其中的趨勢是「區塊鏈是一場大型社會實踐」,無論是商業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原生區塊鏈」項目擔負著社會實驗的的使命。從下圖「當我們在談論以太坊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可以看出,大家對以太坊的定義和實踐逐漸從技術特徵(比特幣2.0、智能合約)轉移到其社會學特性能產生的原生應用(開放金融、更激進更自由的原生市場應用比如挑戰Facebook這種傳統資本主義精神培育和崇尚的大公司)。
而對於大公司和大機構來說,區塊鏈更像是一種可嵌入式的技術和向創新靠攏的旗幟。16年起,他們對區塊鏈概念熱衷起來,並在世界範圍內做了大規模投資,然而迄今為止大規模可用的區塊鏈還是少之又少。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技術不成熟無法支撐大規模商用、無法納入金融監管和合規框架、在一些場景中有更好的(中心化)方案等。在一篇分析文章中,麥肯錫對可落地的區塊鏈場景進行了聚類:
1)小眾領域:區塊鏈技術真正能解決的,比如可以用數據方式監測資產所有權和狀態的場景(資本市場、供應鏈領域等)。
2)「現代化」價值:區塊鏈成為數位化、流程簡化和協作的工具,比如國際貿易、支付,但技術其實並不是這類場景的核心,往往商業條件才是最核心的影響因素。
3)「名譽」價值:更多被用於展示公司或機構的創新能力,比如用戶積分系統等。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16年到19年,歐美大公司運用區塊鏈的方式主要是PoC測試(Proof of Concept),而進入到19年以來,仿佛該講的故事已經講完,該做的PoC已做完,離真正商業化很遠,陷入青黃不接的時候。當然,國內從11月開始,區塊鏈技術的關注度和甲方需求進入到一個新高度,而技術供給層面進入了青黃不接的狀態。但是否這種需求代表著在國內區塊鏈可以大規模落地呢?還是說區塊鏈的落地需要找到簡單而特定場景?究竟什麼時候區塊鏈才能真正落地呢?
引用一位長期耕耘在聯盟鏈和公鏈領域的科技公司的創始人的話:「我覺得什麼時候沒人談論區塊鏈了它就落地了,就像現在沒人談論雲計算一樣,雲計算無處不在」。
責任編輯;zl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