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有時為了顯示其權威性,人們也使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Numquam ponenda est pluralitas sine necessitate.(避重趨輕)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避繁逐簡)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以簡御繁)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避虛就實)
奧卡姆剃刀定律是由英國奧卡姆的威廉所提出來的。在他主張的唯名論中,奧卡姆的威廉說到:「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這個定律在14世紀的歐洲,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使科學、哲學從神學中分離出來,引發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而其深刻意義,也在時間的沉澱中變得更加廣泛和豐富。
用簡單的話語來說明奧卡姆剃刀定律就是,保持事情的簡單性,抓住根本,解決實質,我們不需要人為地把事情複雜化,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更有效率的將事情處理好。而且多出來的東西未必是有益的,相反更容易使我們為自己製造的麻煩而煩惱。
奧卡姆剃刀定律的另外一種闡釋就是:當你有兩個處於競爭地位的理論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那麼簡單的那個更好。這裡就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
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肥皂盒裡面是空的。於是他們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想盡辦法發明了一臺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臺出貨的肥皂盒。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臺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每個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肥皂的空盒。同樣的事情,採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辦法,你認為哪個更好呢?
對於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比較複雜的解釋更正確;如果你有兩個類似的解決方案,選擇最簡單的。這些所提到其實就是馭繁於簡。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所以奧卡姆剃刀定律對我們的啟示是必須深刻記憶的。只要我們能勇敢地拿起"奧卡姆剃刀",把複雜事情簡單化,你就會發現人生其實好簡單,成功其實離你也並不遠。
奧卡姆剃刀定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應該儘量簡單,而不是更簡單。(愛因斯坦)
剃刀原則並不是一種定理(在數學上有推導,數學之美——劉未鵬),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可用於指導我們的工作,比如我們可以用A和B達到同樣的效果,但B更簡單,於是我們選擇B。同時,也有人說可能因為能力不足,於是我們選擇更簡單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這也是剃刀的原則的一種應用吧。舉個貼切的例子,做決策樹分析的時候,採用9個屬性的預測性能和5個屬性的預測性能是相似的,那麼我們就會選擇5個屬性來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