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科普大V、科學松鼠會會員對科普傳播有何獨到的講解呢?
熟悉科學史的朋友應該都在某種場合聽說過所謂的「奧卡姆剃刀原理」,這是一個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原理,即「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或者通俗地說就是簡單直接才最有效。或者用美國化學家霍夫曼(Roald Hoffmann)的話說就是,好的理論,就要儘可能地簡單,你把它一減再減,直到再減就什麼都剩不下為止。因為剩下的每一條都是本質性的。
實際上,在自媒體上就活躍著一位以「奧卡姆剃刀」為網名的網絡科普達人,他本名張弛,是科學松鼠會會員,通信領域的科普專家,也是微博籤約自媒體,2020年初又在今日頭條上多次現身講科普。
記得在2018年微博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V影響力峰會上,「奧卡姆剃刀」獲得了一個獎項,他在領獎的時候說終於有人說對了自己的網名,以前總有人會有意無意地把他叫做「奧卡姆剃鬚刀」。
我做科普的初衷是「打假」
對於筆者訪談過的一些網絡科普達人來說,他們從事科普總是有一些契機,或者說一些由頭。對奧卡姆剃刀來說,也存在同樣的現象和出發點。
2005年左右,他對社會上一些猖獗的偽科學現象感到深惡痛絕,尤其是當時熱炒的水變油現象,民間地震預測,妖魔化電磁輻射,反相對論的活動等等。實際上這些都是打著科學旗號混淆視聽的行為,但是對於不明真相的群眾來說,這些偽科學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甚至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傷害。正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李俠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的那樣,「迷信通常發生的知識的邊界處以及人類認知處於情感化階段……任何高級迷信都要把自己偽裝成一種與科學理論高度相似的形式,即讓受眾把自己當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個備選理論。他們只是借用了科學理論的形式便可以輕易搭訕科學的便車以最小的認同阻力俘獲最大數量的受眾並以此獲得超額收益這才是迷信生命力頑強的根源所在。」
有鑑於此,奧卡姆剃刀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謠言進行批駁,還原事情的真相和本來面目,於是他開始科普「打假」活動。他不僅在微博上寫科普,而且還利用很多線下的機會做科普報告,尤其是近年來開始在自媒體上錄製科普視頻。經過10餘年的努力,他自認為「也扭轉了一些社會認知,例如現在公眾對基站手機等電磁輻射不再像以往那樣盲目的恐懼了,」這也是科普久久為功的一種作用的體現。
奧卡姆剃刀的微博主頁
就像「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於什麼是科普,不同的網絡科普達人也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一方面表明我們需要通過研究明確科普的內涵與外延,確立科普的邊界,另外一方面也表明社會對於科普的需求是多元的,是多維的。但是不論這些實踐者如何看待科普,但是至少有一些核心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等,只是他們界定科普的方式會存在著一些差異,有些是從目標對象出發的,有些是從科普內容出發的。
在奧卡姆剃刀看來,科普要做到通俗易懂,「僅僅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人都能完全理解的科學傳播,就是科普。」而且科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播科學知識,二是傳播科學思維,「其中理性邏輯的科學思維才是科普傳播的重點。」當然,這裡說的作用還比較泛泛,因為我們需要從不同的層面來看待科普的作用,比如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再比如科普對於從事科普的人,對於科學共同體,對於全社會或者說受眾,等等。
奧卡姆剃刀說道,科普是一個讓知識更加通透的過程,因為通透化的專業理解是做好科普的前提。實際上這也是對於從事科普的人的一種要求,畢竟只有你自己完全明白了,你才能跟別人講清楚,正所謂「深入」方能「淺出」。
媒體在科普中不能「缺位」
一段時間以來,媒體被認為是科普的「二傳手」,它們銜接起了科學與公眾這兩極。但是對於媒體如何做好科普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上的「空白」。
隨著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日益豐富與多元,傳統媒體往往在科普方面會有所延遲,因為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厚積薄發,也就是說,「傳統媒體的優勢是厚積薄發,一篇報導會經過長達半個月的調研和反覆研究推敲,往往質量較高,但卻有兩個缺點,一是單向宣貫,二是時效性差。」而新媒體在時效性和互動性方面更符合當前公眾的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厚此而薄彼,需要自媒體和傳統媒體齊頭並進,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媒體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同時,作為從事科普的專門人士來說,如何跟媒體打交道也是一門學問,是需要磨練的一種技能。比如傳統媒體的既定立場和先入為主的態度是否會影響科學內容的傳播與表達。實際上對於任何媒介來說,議程設置和框架都會顯性或隱性地發揮作用,尤其是在傳統媒體上或者說有把關機制發揮作用的媒介平臺上,很多觀點最終可能會被「選擇和裁剪,」最終成為了媒體內從業人員的一種看法。這也就要求科普人員在同媒體交流的時候要學會所謂的「薄切」和「投餵」。
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扭曲內容,而是要讓信息儘量簡化和精確,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斷章取義,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更精準的傳播。
做科普也需要有方法
做好科普,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對象,同時也要「拋棄以科學內容為主體的思維,轉變為以受眾的需求為主體。」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從我想告訴你什麼向你想知道什麼轉變,這雖然有些「投其所好」的成分在,但是其優勢則在於能夠與目標受眾建立起交流與對話的平臺,這是開展的科普的基礎。奧卡姆剃刀認為,「具體做法就是緊跟時事熱點,提供科學辨析的角度,幫助公眾在關注社會熱點的同時,發現更有價值的科學視角,接受科學觀點,並理解科學思維。」
至於具體的方法論,奧卡姆剃刀提到了兩個屢試不爽的方式。「一是設定受眾是僅有通識教育基礎但毫無專業認知的初中學歷人士,內容不出現專業術語,敘事論理中採用直接邏輯,且大量使用比喻和舉例子的方法。二是從共鳴上入手,科普中也帶有態度和立場,要打動人心獲取共鳴,同時還要有洞察和互動。」
而且在他看來,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把科研做成科普,同時也要把科普做成科研(即用科研的態度來對待科普),但是科研與科普的方法論存在著差異,「越是習慣於科學研究範式的科學家,就越難以做好科普。」因為科普效果更取決於對公眾傳播心理學的深刻研究與感悟。在這方面,奧卡姆剃刀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我曾做過很多科普視頻,個人覺得水準都一致的,但傳播效果大相逕庭。有的播放量是過千萬,有的不過一兩萬,這就跟學術水準無關,而是有的引發了公眾共鳴,而有的則偏離了公眾的心理期待。」
科普的生態需要在基層紮根
要讓科學文化真正地成為具有最大社會共識的文化,就需要注重科普生態的建設。只有完整的生態鏈,那麼各個鏈條或者環節上的科普從業者和科普內容才能真正地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動科普的持續發力。因為「對科學界來說,科普是有助於本行業被社會認知的宣傳。」但是如果生態不友好,那麼科學界就未必能夠真正認識到科普的作用,而公眾也未必會把科普看作是「形成正確認識和培養辨析能力的重要社會資源。」
因而,在奧卡姆剃刀看來,當前的科普生態還不夠接地氣,現狀仍然是「一幫熱衷科普的博士,在給北上廣深大學畢業的時尚年輕人做科普,而這些受眾卻普遍屬於國內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所以科普的主題對象應該是「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初中文化年輕人,」否則科普生態就難以落地。但是因為存在著一定的知識梯度,如何讓這種生態更加落地,更多地在基層紮根,則需要理論研究人員和實踐從業者共同努力,推動科普理論與實踐的「雙升級」。
本文圖片均由張弛老師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