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中所有的中文鳥名都是臨時鳥名,大部分都通過已定的英文鳥名直譯過來,僅供參考。另外,此篇文章描述的改變都是eBird分類系統中的改變,與IOC等其他鳥類分類系統會有少量出入。
最近,國外最大的公民科學觀鳥平臺之一eBird(ebird.org)進行了一年一度的後臺鳥類分類系統更新。這是為了讓網站的分類系統能夠與時俱進,加入分類學最新的研究成果。許多觀鳥者對於分類系統的改變內心是十分矛盾的:這有可能會帶來「躺新」(原本見過的一種鳥被拆成兩種,而正好新的兩種原來都見過);但這些改變也意味著有可能需要學習更複雜的區分新鳥種的方式。這篇文章會通俗地概括這次更新中對國內觀鳥人影響較大的幾個改變。一些國內有分布的鳥種(包括白腹鷂、蛇雕、鳳頭鹰鵰、矛紋草鶥、虎斑地鶇和灰短腳鵯)的改變完全不會影響到國內的種群(拉丁學名不變),因此這些鳥種並沒有被包括在此文章中。
斑臉海番鴨
影響星級:
原本的「斑臉海番鴨」(Melanitta deglandi)從北美到東亞的海洋上都有分布。這次更新把原本東亞的「斑臉海番鴨」與北美的種群拆分開來,成立一個新種M. stejnegeri(暫定中文名「斑臉海番鴨」),而北美的種群保留了原本的拉丁名M. deglandi(暫定中文名「白翅海番鴨」)。白翅海番鴨在我國東部海域可能會以迷鳥的形式出現,其與斑臉海番鴨的主要區別在於雄性繁殖羽脅部褐色,而斑臉海番鴨雄性繁殖羽脅部黑色,並且喙的邊緣黃色。
斑臉海番鴨(M. stejnegeri)成年雄性繁殖羽的辨識特徵在於其喙的邊緣黃色,嘴上瘤狀物向前鉤,並且脅部黑色。(拍攝:小松靖彥)
藏馬雞與白馬雞
影響星級:
原本eBird的系統裡把白馬雞(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當做了藏馬雞(C. harmani)的一個亞種,而這次更新把白馬雞拆分了出來。在許多其他的分類系統(比如馬敬能先生寫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這兩種馬雞已經是兩個獨立的種了,因此對於大部分觀鳥者來說這沒有任何變化。
棕胸佛法僧
影響星級:
這次更新把原本「棕胸佛法僧」(Coracias benghalensis)中東南亞至中國南部的種群拆分成了一個新種C. affinis(暫定中文名「棕胸佛法僧」),而印度、斯裡蘭卡至中東的種群則保留了原本的拉丁學名C. benghalensis(暫定中文名「印度佛法僧」)。同樣,在國內只有棕胸佛法僧C. affinis有分布,因此對於國內觀鳥者來說這也只是拉丁學名上的改變。
藍短翅鶇
影響星級:
原本分布於中國南部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藍短翅鶇」(Brachypteryx montana)被拆分成了四種:我國西部的種群被分為「喜山藍短翅鶇」(B. cruralis);我國東南地區的種群被分為「藍短翅鶇」(B. sinensis);而我國臺灣地區的種群被分為了「臺灣藍短翅鶇」(B. goodfellowi)。原本的montana種名被分給了分布於東南亞諸島的種群。這四種鳥在體色與叫聲上都有差別。關於原「藍短翅鶇」的拆分更詳細的描述以及新鳥種的圖片可以參考「推鳥」公眾號的這篇文章(點擊進入)。
暗綠繡眼鳥與灰腹繡眼鳥
影響星級:
在今年的分類系統更新中,繡眼鳥屬(Zosterops)的更新算是最複雜的一個。原本就十分類似的幾種鳥在通過交換亞種、拆分新種的操作後變得更加混亂,辨認難度不亞於柳鶯。首先是原來的「暗綠繡眼鳥」(Z. japonicus)與其他幾種繡眼鳥合併後又被拆分成幾個新種:Z. japonicus(中文名暫定「暗綠繡眼鳥」)、Z. simplex(中文名暫定「中華繡眼鳥」)和Z. meyeni(低地繡眼鳥)。暗綠繡眼鳥Z. japonicus現在只分布於日本、菲律賓、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地,目前在國內還沒有記錄;中華繡眼鳥Z. simplex分布於中國與東南亞大部分區域;而低地繡眼鳥Z. meyeni在國內仍舊只在蘭嶼群島有分布。中華繡眼鳥Z. simplex和暗綠繡眼鳥Z. japonicus在外觀上的區分方法在於中華繡眼鳥額頭與眼先顏色與背上不同,為淺黃色;而暗綠繡眼鳥這些位置的顏色與背上的顏色一樣,為暗綠色。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原本菲律賓的特有種「山地繡眼鳥」(Z. montanus)被合併到了暗綠繡眼鳥Z. japonicus當中。
上:暗綠繡眼鳥(Z. japonicus)眼先與背上的顏色一致,呈暗綠色;下:中華繡眼鳥(Z. simplex)眼先呈淺黃色,與身上其他部分不同。(拍攝:小松靖彥)
暗綠繡眼鳥的改變已經算夠複雜的了;然而這在「灰腹繡眼鳥」(Z. palpebrosus)的改變面前都不算什麼。這一原本廣布南亞至東南亞的鳥種被分成了四種新成立的鳥種。幸運的是,國內目前有分布的僅一種,Z. palpebrosus(暫定中文名「灰腹繡眼鳥」)。然而,去過東南亞看鳥的鳥友就可能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新成立的幾種繡眼鳥了。
白喉林鶯、沙白喉林鶯與休氏白喉林鶯
影響星級:
原本在國內分布的林鶯類包括「白喉林鶯」(Sylvia curruca)、「沙白喉林鶯」(S. minula)以及「休氏白喉林鶯」(S. althaea)等種類。對於國內鳥人不幸的消息是,這三種鳥在這一次更新中都被合併到了一起,成為了S. curruca(中文名暫定「白喉林鶯」)的亞種。
遠東樹鶯與日本樹鶯
影響星級:
原本屬於日本樹鶯(Horornis diphone)的canturians亞種被歸還給了遠東樹鶯。後者的拉丁學名也因此由H. borealis改成了H.canturians。由於此次更改,上海地區分布的大部分樹鶯現應該都屬於遠東樹鶯(H. canturians)。
此次更新後,在上海區域繁殖的樹鶯都應為遠東樹鶯(H. canturians)。(拍攝:小松靖彥)
雲雀
影響星級:
目前,日本雲雀(Alauda japonica)這種鳥雖然在IOC以及《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等分類系統上已經被接受是一個獨立的種,eBird卻一直將其作為雲雀(A. arvensis)的一個亞種。這次更新中,eBird將雲雀下的幾個亞種按照IOC等系統的分類方式分成了兩組,並預告說這兩組亞種以後有可能會變成兩個獨立的種(也就是其他系統中的雲雀和日本雲雀)。這兩類鳥雖然外表十分相似,但在求偶行為、鳴聲以及叫聲上有區別,因此eBird鼓勵各位觀鳥者在觀察雲雀時記錄它們的叫聲或行為。
以上就是會影響到國內鳥種的主要的分類系統更新情況。雖然了解這些分類學前沿的發現固然重要,但具體採納不採納其實是各位觀鳥人自己的決定。有些人喜歡研究這些種群之間細微的差別,而其他一些人卻可能更喜歡欣賞鳥類自身的魅力,而不是強求辨認的準確性。說到底,各位觀鳥人不管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在愛鳥護鳥的同時使自己獲得良好的體驗才是觀鳥這個活動的最終追求。
參考資料
1. Team eBird, "2019 eBird Taxonomy Update - Complete". 21 Aug 2019. https://ebird.org/news/2019-ebird-taxonomy-update. Accessed 23 Aug 2019.
2. 中國鳥類名錄6.0版
3.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9.2 (worldbirdnames.org)
4. 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Written by 作者: Kevin Cheng 11(1)
Layout by 排版: Kevin Cheng 11(1)
Photos by 圖片: Yasuhiko Komatsu
Advisor 指導老師: Ms. Qiongyu Zeng
Please followSHS bir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