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情況
2003年2月,應澳大利亞投資與金融服務協會的邀請,中國證券業協會委派協會證券投資基金業委員會負責組團,出席於3月19日至21日在澳大利亞雪梨舉行的「國際投資基金大會第八屆亞洲大洋洲地區會議」。
中國證券業協會基金業代表團團長由基金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劉波擔任,團員七人,由團長提名確定。最後確認的成員有證券投資基金業委員會葉俊英、吳雄偉副主任委員、劉京湘委員以及基金公司代表華夏基金公司副總裁戴勇毅、國泰基金公司督察員丁昌海,協會工作人員汪莉、趙冰。
會議主要內容
此次會議由澳大利亞投資與金融服務協會主辦。除主辦方外,來自中國、香港、臺灣、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的十個地區投資基金行業組織的三十位代表出席了會議。
本次會議中,各與會組織都作了關於本地基金市場和行業發展的綜述報告,我團團長劉波作了關於中國基金業發展現狀的報告。與會代表還就本地區基金行業關心的熱點問題如公司治理、反洗錢的法規和措施、基金營銷渠道、費率結構、保本基金的發展情況、養老金政策及相關產品開發等專題進行了討論。我代表團成員還就我國基金行業現狀、趨勢和目前關心的問題廣泛與其他代表進行交流,對各地區基金業發展的現狀有了更為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也向海外同行展示了我國基金行業的良好形象。
通過兩天的交流,我們了解到在各地區基金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保本的基金產品發展迅速,在與會代表較為關注的費率標準方面,我國的基金業基本處於中下水平,交易成本比較低。鑑於會議對以上兩個問題的討論較為活躍,團長劉波在會後布置了相關的研究報告,要求團員對該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
會議結束後,我團還接到今年 10月將在馬來西亞召開的國際投資基金大會的邀請和馬來西亞主辦方發出的討論專題問卷。
會議決定及提議
會議還宣布,經本屆會議秘書處即澳大利亞投資與金融服務協會秘書處研究決定, 2004年第九屆亞洲大洋洲地區會議將由印度共同基金協會主辦,會議地點設在孟買。
本屆會議秘書處提議,由中國舉辦 2005年的第十屆地區會議,該提議得到了其他代表團的贊成。我團表示,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基金委員會將會積極準備,並在明年會議召開之前作出最終決定。
本代表團還將近一步提交有關專題報告。
投資基金管理的費用結構( Fee Structure )
各國的投資管理基金的費用結構基本相同,大致都由三部分構成,即:進入費用( Entry Fee)、持續費用(Ongoing fee)和退出費用(Exit Fee)。日本和臺灣雖然沒有提供相關數據,但提供的文字材料中也說明均按上述三種費用方式收取費用。具體情況參見下列費用結構比較表。
澳大利亞:
採用的是典型的三層費用結構。並不是所有的投資管理基金都收取進入費用,但對於收取進入費用的基金,收取的進入費用在 0-4%之間。越來越多地,經紀人和發行人對收取進入費提供一定的折讓。所有的基金有對所管理的資產收取1%-2.5%的持續費用。一些管理人收取退出費用,但只有在投資者在一個特定的持有時間段之前贖回(賣出)基金份額時才觸發。無進入費用的基金(NO-LOAD)在澳大利亞漸漸地銷聲匿跡了,原因是投資者還是願意根據持牌顧問的建議選擇有進入費用的基金進行投資,諮詢費用出自前端或持續管理費用之中,投資者不需額外支付。在費用的信息披露方面,澳大利亞在改革的收費結構計劃中要求,所有提供退休金儲蓄產品的基金都要清晰明了地向投資者說明負擔費用結構的詳細情況,以保證所有的費用和佣金情況都能夠得到披露。
香港:
根據基金的類型不同,收取的費用也不相同,基金所投資對象的風險程度越高,基金設計結構越複雜,收取的各種類型的費用也越高。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擔保基金的初始費用、年度管理費逐次提高,貨幣市場基金的費用最低,擔保基金的費用最高。
香港投資管理基金對正常費用之外的收費沒有明確的限制,收費取決於市場的競爭力量,由市場自主決定。
印度:
進入費用最大的限制是不能超過淨資產的 6%,實際上比這要低,在0.5%-3%之間,也有無進入費用(No Load)基金。
對於投資管理和諮詢費用限制在每周公布一次的淨資產的平均值的 1.25%。
印度在總的費用支出上有控制,總的費用支出(包括投資管理費但不包括前期與發行相關的進入費用)根據規模不同而有差異, 10億印英規模的基金,費用限制為,淨資產值均值的2.5%,10億印英以上的另外30億印英規模,費用限制為2.25%,再往上,規模再增加30億印英範圍內,費用為淨資產值均值的2%,再往上的餘額統一按1.75%收取。
日本:
股票基金一般都收取進入費用;對於債券基金,有半數的債券基金不收取進入費用,半數的債券基金收取進入費用,收取進入費用的模式採用後端收費的模式。
收取管理費用於支付給管理公司,收取託管費用於支付給託管人,另外還收取經營費用用於支付給代理公司管理客戶業務的費用,例如派發紅利等。
一些投資基金還收取退出費用,收取的費用保留在信託的資產當中。
韓國:
根據基金的類型不同,管理費用和進入費用的收取也不同,股票基金的費用最高,債券基金費用最低,混合基金的費用居中。無前端收費的基金在韓國還沒有出現。託管費一般為基金資產的 0.05%,相對穩定。
贖回費:向持有期間少於 90天的開放式基金持有人和持有期限少於180天的封閉式基金持有人收取。收取的贖回費劃歸基金資產用於補償投資者因為贖回可能帶來的損失。對於持有期限少於90於的開放式基金和持有期限少於180天的封閉式基金,收取至少70%的投資收益。鼓勵長期持有。
要求降低費用的呼聲越來越多,尤其是針對管理費和進入費用。對於由養老金為主要受益人的基金,其銷售費用已經由 0.7%-1.2%降到了0.15%-0.5%。
對於公司型的投資基金,雖然現有的規定沒有限制,但是對契約型基金適用的規則同樣適用於公司型基金。
臺灣:
臺灣的費用結構包括管理費、託管費、進入費和贖回費。進入費用和贖回費用由投資者承擔。管理費用和託管費按日從基金資產中扣減。法規上對這些費用的收取沒有限制。由於苛刻的競爭,這些費用水平一直在不斷下降。儘管如此,目前還沒有任何無費用基金。
紐西蘭:
進入費用: 1%-4%;管理費用:1%-2.5%,退出費用一般比較少,一般應用於沒有進入費用的情況下。
各國投資管理基金費用結構有以下幾個特點:
? 進入費用相對較高。市場對調低進入費用的要求有增強的趨勢。
? 無進入費用的基金不受推崇。
? 持續管理費用基本相仿,採用按日或周從基金資產中提取。年度總提取的費用為資產淨值的一個比例,各國提取的比例範圍差別不大。根據投資管理基金的類型不同,持續費用的提取比例也有差別,風險越高、設計越複雜的基金提取的比例相對也高。
? 退出費用。一般都收取退出費用,同進入費用相比,退出費用要小於進入費用。退出費用的收取有些國家是有條件收取,與投資者持有的期限掛鈎。個別國家和地區收取是帶有懲罰性質的退出費用,以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退出費用的收取劃歸基金資產。
? 基金的類型與費用相關。費用收取一般也與投資管理基金的類型有關,如香港針對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擔保基金收取的費用標準有明顯較大的差異。基金設計結構越複雜、基金所投資的金融工具風險越大,收取的費用也越高。還有韓國,對於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債券基金的收費有差異。
與我國的情況相比較,在我國,基金費用基本上包括投資者費用和每年的操作費用。投資者承擔的有認購費、贖回費和交易費用。對於開放式基金來說,銷售費用和贖回費用都很普通。《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中規定,申購費用(即:進入費用)不得超過申購金額的 5%,贖回費用不得超過贖回金額的3%。實際運作中,依基金類型不同收取的費用也不同,初始的申購費用為0.3%-2%,一些基金為投資者提供後端收費模式。贖回費用一般定在0.3%-0.8%,均遠小於法規的限制。在投資者把基金從同一管理公司管理的一隻基金轉為另一隻基金時,也要承擔一定的交易費用。按年收取的費用有管理費和託管費,這些費用不直接由投資者承擔,但是從基金資產中扣除。對於平衡型基金來說,目前的管理費水平是1.5%,託管費是0.25%。債券型基金和去年發行的指數型基金的管理費和託管費要低一些。
同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的費用結構設計與多數國家一致。我國的投資管理基金的前期銷售費用相對較低,託管費用相對較高,基金管理費適中,總費用水平適中,略有偏低。
熊市中亞太基金產品的發展趨勢
及政策建議
寶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京湘
一、亞太地區基金業發展概況
截至到 2002 年底,世界共同基金達到 11,216,775 百萬美元,止住了淨資產連續三季度下跌;亞太地區累計 1,043,493 百萬美元,比年初略有提高,較上季度略有減少。 2002 年第四季度基金的淨銷售全球為 153,021 百萬美元 , 而亞太地區為負的 3,392 百萬美元 . 其中又以日本負 5,639 最多。股票市場的持續低迷,對基金的發展帶來不利的衝擊。在此背景下,證券業協會組織我國基金行業代表團,參加亞太地區基金業發展研討交流活動。在此活動中,我們主要針對如何在熊市中持續發展基金行業與國外同業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本文擬從產品的角度,介紹海外同業的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闡敘發展的對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的基金業產品和渠道狀況,也許從中能有所收穫。
1 、日本
在日本的基金產品結構中,債券基金佔很大的份額 , 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合計超過基金總資產的半數。況且在下面的統計中,平衡型基金歸於股票基金。
由於起步較早,證券公司在基金銷售中佔主要地位, 1998 年 12 月,日本銀行和其他保險公司才得以允許銷售基金產品,由於豐富的客戶資源和完善的網絡渠道,市場份額迅速上升。直銷不是主要力量,且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逐年下降。
2 、韓國
韓國基金業近幾年持續發展, 2002 年達到 1430 億美元,較 2001 年增長 18.9 %。基金主要產品有債券基金、平衡基金、股票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投資者往往根據宏觀經濟的狀況選擇基金品種。下表是 2001 年和 2002 年各產品的份額:
2001 年,韓國綜合股票指數增長 33.2 %,到 2002 年一季度,韓國本地股繼續走強;韓股綜指從年初的 724.95 升至四月份的 937.61 。於是,許多投資者將資金轉投向股票基金。年底,韓指跌至 627.55 ,在這種經濟動蕩不定,形勢不明的環境下,於是有些投資者將資金投向貨幣基金。這樣,導致了股票和貨幣基金的增加及債券基金的減少。正是有豐富的投資渠道,投資者才有可能根據不同的環境和自身的特點作出合適的選擇。
韓國基金的銷售以證券公司為主(見下表,百分比代表銷售份額),但銀行亦開始拓展基金銷售業務,份額逐年上升:
3 、香港
由於地區、文化、政治等因素,亦由於香港基金業的成功發展經驗,香港基金業對於我國基金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以下是香港基金業的一些統計數據:
以上可以看出,就風險-收益特徵而言,香港有非常豐富的基金產品,可以充分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另外,低風險保守型基金髮展迅速,受到市場的歡迎。以下是幾年以來保本基金的銷售情況:
2001 年 , 香港股票基金銷售淨額 20.77 百萬美金 , 佔當年總銷售淨額的 0.55% ; 2002 年為 304.76 美金,佔當年基金總銷售淨額的 6.6 %。
2001 年,香港基金總資產較 2000 年 311 , 449 百萬美元縮水近 300 億美金,而保本基金淨增長 30 多億美元。在其他較高風險基金產品出現負銷售淨額或銷售淨額很小的同時,保本基金等低風險基金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貨幣基金的興起,對保持香港基金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香港證監會在繼續批准規範一些新的基金產品,如套利基金( Hedge Fund ),並於 2003 年 2 月批准了 5 支套利基金向公眾銷售。
在基金銷售渠道上,基金直銷只佔 8 %,其他主要通過代銷機構和投資顧問等中間商。
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尋求儲蓄以外的投資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銀行尤其是零售銀行和保險公司利用他們網絡和客戶的優勢,成為代銷渠道。網上銷售亦被更多的投資者接受。
5 、臺灣
與香港比,臺灣的基金業略微小巧。但產品結構中,低風險基金佔絕對的優勢, 以下是 2002 年 12 月數據:
臺灣現在主要產品有:國內股票基金,全球股票基金,平衡基金,國內債券基金,全球債券基金,基金中基金。證監會正進一步拓寬產品線:允許共同基金投資期貨市場的股指期貨合約;允許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發行「基金中的基金」;允許國外機構發行 ETFs 和存款證( Deposition Receipts )產品等。有關當局已在考慮同意保本基金和套利基金等的發行。在證監會批准之前,看著香港保本基金的火爆,亦迫於股票基金的低迷,臺灣銀行以通過「指定用途信託資金」的方式,避開證監會,發行海外保本基金。如華信銀行的「生化科技一籃子股連結」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募集超過一億美元的資金。
6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新加坡有較為完善的基金產品體系,最近,傳統單位信託產品出現虧損,由於資本保證基金和保護基金的低風險性,從而受到投資者的歡迎。 2002 年,債券基金在馬來西亞受到市場的追捧,一年內從 515.82 百萬美元上升到 892.86 百萬美元。佔基金資產總額的比例亦由 11.62 % 升至 16.02 %。
新加坡的基金銷售以銀行為主,花旗,渣打和恒生銀行在基金銷售中取得驕人的成績。隨著金融顧問條例的實施,獨立的金融顧問師在基金銷售中亦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亞太地區基金產品發展的共同趨勢
從亞太地區來看,各個國家和地區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基金產品和市場體系。完善的產品體系能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投資者亦可在不同的基金環境下,通過投資於不同產品而有效轉移資金,更有效的規避風險或提高收益。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在國外被稱為「 Parking Fund」 ,為投資者提供臨時安全的流動資金過渡安排。
結合各亞太地區股票市場走勢,說明牛市有牛市的基金產品,熊市有熊市的基金產品。最近幾年股票市場走勢偏弱,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資本保障型基金大行其道,佔據新發基金的絕對優勢。由此而言,保本基金在多個地區的走紅,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的走俏是不無道理的。
同時,在分銷渠道方面,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的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基金佔絕對優勢,其銷售渠道以證券公司為主;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地區股票型基金比例較高,相應的,其基金銷售以銀行為主。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即銀行樂意銷售股票基金,證券公司銷售債券型基金的積極性比較高,從而作為自己業務的一項補充,間接延伸了自己的服務領域。
代銷為主已是事實,不同的機構在各國基金的銷售中所處地位不同,這與機構從事該行業的時間長短有很大的關係。如在日本,銀行和保險在 1998 年才拿到基金代銷資格。銀行和券商以及獨立的財務顧問,都將在未來的基金銷售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對我國基金產品創新的政策建議
下表是全球和亞太地區基金產品中,各種產品的份額:
由上可見,不論從世界、還是從美國、或是從亞太地區來看,貨幣基金及債券基金佔總基金資產的一半或以上。我國基金業發展初期,股票市場環境較好,推出的基金產品幾乎全部是股票型基金,屬於牛市中的基金品種;但隨著市場轉弱,牛市的基金產品盈利能力下降,風險凸現,投資者需要熊市中的基金產品。但基金產品的創新受到政策約束,貨幣市場基金、保本基金等遲遲不能取得突破,這是我國基金業發展受到約束的重要原因之一。投資者無法獲得更多的投資渠道,無法在股票市場低迷時有效轉移資金,要麼只能將資金存入銀行,要麼進一步增加股市的波動和基金公司基金資產的波動。建議借鑑亞太國家的經驗,在這方面儘快取得政策突破。
我國當前資本市場亦具備推出貨幣和保本等基金的微觀基礎。保本基金主要是投資固定附息債券或、零息債券和定期存款,以求保本。另外的資金投資風險資產如股票,期權和期貨等。以謀求更大的回報。所以保本基金類似收益無限,損失有限的期權產品。
我國當前債券市場以初具規模,滬市交易所國債即將突破 3000 億,還有一定數量的企業債和可轉債市場。完全能滿足保本基金保本的要求。亦能滿足其他低風險基金的需要。龐大的儲蓄市場為貨幣基金的推出奠定了資金基礎。
保本基金的擔保方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從投資管理看,擔保方對基金投資幹預不大。我國許多銀行由債券發行擔保的經驗,託管行可以同時擔任擔保行。
當前一些金融機構推出各項理財等準保本基金的服務,當局還不如公開允許發行保本基金,讓其走向公開的市場。
從銷售渠道看,根據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熊市中的基金產品,包括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主要銷售渠道是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在熊市中收入有限,對此類產品的銷售積極性非常高,效果也十分明顯。建議有關部門對相關地區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其成功經驗,更好地發揮我國證券公司在基金銷售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拓展基金的銷售渠道,彌補當前我國基金銷售中,銀行單挑大梁的局面。
以上數據來自:
1) 第 8 界亞太地區國際投資基金會議文件
2) 香港證監會
3)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資料
中國證券業協會出席會議代表團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