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謝助民)「我加工的玻璃工藝品是出口產品,漂洋過海出口到歐洲、美國等海外,今年前7個月受了疫情影響,自8月以來,每月的訂單做不完,這在過去,想都想不到。」11月30日,正在加工點忙碌的王忠亮感慨地說。
今年41歲的王忠亮是東安縣紫溪市鎮六裡橋村村民,因為父親患病,以種田為業的他家變成了貧困戶。為了生活,夫妻倆在外打工,2017年脫貧摘帽。但打工不是長遠之計,擁有創業致富夢想的王忠亮,一直想通過創業改變命運,王忠亮充分發揮擁有吹制玻璃工藝品手藝的特長,於2018年回村辦起了加工作坊,僅僅兩年就走出了低收入行列,開始邁向小康生活。
王忠亮在工作
「我父母是農民,雖然原來家庭條件一般,但一家人吃飽穿暖,日子過得還算可以。但天有不測風雲,父親患癌症,前後三年花了十多萬元。雖然通過打工脫了貧,但穩定脫貧成果邁向高質量的小康生活還有差距,於是我就想到了創業。」王忠亮介紹。
「我學過吹制玻璃工藝品的手藝,自己也想辦個玻璃工藝品加工作坊掙錢。由於多方原因,創業計劃就擱淺了。」王忠亮回憶。在村黨支部的鼓勵下,王忠亮信心十足,在家裡建起了加工作坊,併購買、製作了相關設備,一個作坊式的加工車間就這樣開業了。
玻璃工藝品
王忠亮善於鑽研、肯吃苦,為了趕工期、多生產,他無論酷暑還是寒冬,坐在溫度高達1000多度的操作臺前精心製作。從原材料購買、產品生產、成品發貨等,都是他一個人完成。
「由於王忠亮工藝技術精湛,質量高,產品不愁銷,2018年,王忠亮家純收入就超過了5萬元,生活開始向好。」六裡橋村黨支部書記周守銀透露。
自己勤勞,肯鑽研,又遇上黨的扶貧政策好,王忠亮家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經過幾年的打拼,訂單越來越多,一個人忙不過來,今年,我手把手教妻子技術,擴大規模。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對我們貧困戶還要跟蹤監測,我很有信心,通過努力,讓我的玻璃工藝品繼續飄洋過海掙外匯,爭取每年讓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過上小康生活。」王忠亮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