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為什麼人們習慣管老丈人叫「泰山」呢,這一稱呼背後的淵源又是什麼?今天,筆者便為大家剖析「泰山」與「嶽父」之間一語雙關的原因。
在唐人所著的《酉陽雜俎》中,收錄了這樣一則故事:
公元725年,李隆基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封禪。唐玄宗親率文武百官出巡,一行人大張旗鼓地來到東嶽泰山,搞了一場封禪大典。我們知道,歷史上順利封禪的皇帝還不到十人,對於統治者而言,這可是一件提高歷史知名度的大事。
天公作美,所以,李隆基的封禪儀式順風順水,在祭祀了天地鬼神後,大功告成。李隆基樂不可支,在返回長安後,當即將除三公之外所有參與了封禪大典的大臣加官進爵。
其實,在封禪大典順利召開之前,發生了一件險些中止封禪的大事,若不是大臣張說,沒準唐玄宗的封禪大夢就要泡湯了。
張說是武周王朝的老臣,頗有才學,他的策論堪稱開元第一。在他科舉那年,憑藉一手出色的文章順利考取狀元,然而,武則天卻以「近古以來未有甲科」的藉口,將他的成績改為乙等。老天格外不眷顧張說,所以,他在官場浮浮沉沉多年,多次被貶流放,境遇慘澹。
好在李隆基慧眼識英,開元年間重新將其提拔到高位上,委以重任,這才沒讓張說被埋沒。封禪之前,李隆基將張說任命為封禪使,主管封禪的一應事宜。李隆基和文武群臣出發後,張說先人一步,作為「先遣隊」來到泰山考察環境。
當他來到泰山以西時,突然天生異象,陰風怒號,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半夜。張說返回到李隆基駕前,向皇帝匯報了自己觀察到的情況。聽說泰山颳大風,可把皇帝和群臣嚇壞了:「難道我的功績不足以封禪,所以,惹得天老爺不高興了,這才降下大風阻撓封禪大典嗎?」
張說見皇帝打起了退堂鼓,連忙勸慰道:「陛下不必擔憂,您是天子,所以,出宮巡遊時肯定會驚動天地。這大風並非兇兆,反倒是四海龍王迎接聖駕的表現。」在那個篤信鬼神的年代,張說的話無疑成了大夥的主心骨。之後,唐玄宗帶著文武群臣來到泰山,大風漸漸停了下來,天氣轉晴。李隆基心情不賴,帶著大夥爬了泰山,封禪大典舉行得相當順利。
張說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這次封禪之後,聖上肯定要犒賞百官,讓參與封禪的官員加官進爵。所以,張說在封禪大典召開之前,便將女婿鄭鎰從九品提拔到五品。所以,在封禪後的封賞中,鄭鎰已是四品大員。因為鄭鎰是張說的女婿,所以,李隆基對這個人有點印象。當李隆基驚詫的發現,原本只是個九品芝麻官的鄭鎰突然成了四品大員時,將張說召到大殿,詢問他緣由。
此時,氣氛突然變得十分微妙,張說有點不知所措。他總不能對皇帝直言,自己以權謀私幫女婿升官吧?這時,李隆基身邊的樂工黃旛綽調笑道:「陛下,這都是泰山的功勞啊!」李隆基仔細一想,若非此次泰山封禪,這張說也沒機會提拔女婿,這個解釋倒也合情合理。唐玄宗心情大好,一笑置之,沒有把張說的罪過當回事。
從這以後,每個當女婿的都喜歡將嶽父稱作「泰山」。
泰山是五嶽裡地位最高的一座山,每逢帝王封禪,勢必到泰山祭拜天地,民間亦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諺語。所以,當老丈人聽到自己被叫做「泰山」之時,往往會非常高興。
既然,老丈人被女婿稱作「泰山」,丈母娘有沒有專屬稱呼呢?
在宋代的《雞肋編》中,收錄了一些風土民情,其中,便記載著「俗人以泰山有丈人觀 ,遂謂妻母為泰水」的說法。顯然,「泰水」這種叫法是與「泰山」相對應的。所謂泰水,說的就是流淌經過泰山的一條河流。中國人講究對仗,既然老丈人是山,那麼,丈母娘自然是水,山水相伴,圖個好彩頭。
泰山泰水——泰山黃河——嶽父嶽母——黃河為母,泰山為父!當然,我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泰山」、「泰水」之外,一些地區還有其他對嶽父、嶽母的稱呼。例如:在山東西南地區,老百姓習慣稱老丈人為「大爺」,丈母娘為「大娘」。某些省份,則稱嶽父母為「外父」、「外母」。
當然,在絕大多數地區,小夫妻在新婚改口後,丈夫會稱嶽父嶽母為爸媽。
參考資料:
【《酉陽雜俎》、《雞肋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