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一下,很多廠商對汽車窗膜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比如:
按照車膜顏色實現方式,分為染色膜、深層染色膜、原色膜等;
按照基材加工方式分為單層膜、雙層膜、複合膜等;
按照功能材料不同,分為有機膜、無機膜、陶瓷膜、濺射膜、金屬膜等。
這樣做,很容易給消費者帶來誤導,使消費者完全弄不清楚各種工藝孰優孰劣,最終為了產品質量,只能付出高價,購買大品牌的產品。
我們童虎車膜,始終本著解決主要矛盾、主要實現隔熱功能的初衷來對產品進行分類。既按照 「隔熱功能層的工藝發展」來分類。
我們將「汽車隔熱膜」產品,分為四代。
(一) 第一代「遮光膜」
也叫「茶紙」,是基於「遮陽」想法的產物。
這種膜於1930年代就已出現,主要的生產方法就是將薄膜染出一定的顏色,類似的工藝有染色膜、深層染色、原色等。
它為防曬隔熱事業出過力,但缺陷也十分明顯:
1. 無法阻擋紫外線、無法阻擋紅外線,僅能阻擋部分可見光
2. 一年左右就褪色
3. 清晰度差
至於其他的,有人說它容易起泡、氣味不好等等,屬於對它「潑髒水」,因為那些並不是這一代隔熱膜本身的缺陷,都是其他技術原因產生的結果。
(二) 第二代「有機吸熱膜」
基本思路就是利用吸熱材料將紅外線吸收掉。
此種膜產生於1960年代,市場上所見的多為深層染色工藝,以深層染色的手法加注吸熱劑(主要添加在安裝膠層中),吸收太陽光中的紅外線達到隔熱的效果。因其同時亦吸收了可見光,導致可見光穿透率不夠,加上本身工藝所限,清晰度較差。此類膜的另一大弱點是,由於吸熱劑主要是有機吸熱材料(當時技術局限,只能使用有機材料才能保持較清晰的透光),隔熱功能衰減很快,而且容易褪色。這類膜價格相對比較便宜。
(三) 第三代「金屬反光膜」
這類膜的思路,就是通過給薄膜表面加一個對光線有反射作用的塗層,將太陽光反射出去,從而實現有效的隔熱作用。
「真空熱蒸發鍍膜工藝」被利用了進來。實現方法是,將鋁材等氣化點低的材料加熱成蒸汽,鍍於PET基材上,在基材表面形成一層金屬鋁薄膜,反射光線,達到隔熱效果,這也是通常所說的普通金屬膜。
相比於上一代的隔熱膜具備明顯的優勢,實現了較持久的隔熱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高透光的同時,產生熱量的紅外線也大量透過;隔熱性能提高的同時又大大影響可見光的穿透。
2、阻隔手機、導航儀的信號
3、清晰度不高,影響視野舒適性。
4、類似於鏡面的高反光,容易造成光汙染,有些產品為減少反光;在膜內的膠中摻有染色劑,易老化褪色.
(四) 第四代「磁控濺射膜」
為了克服第三代金屬膜仍存在的問題,「真空磁控濺射鍍膜技術」被引入到汽車隔熱膜行業。
這種技術的原理如下圖:
磁控濺射技術,也是在PET膜片上鍍一層具有光能反射功能的粒子。與「熱蒸發鍍膜」不同的是,粒子不再依賴蒸發為蒸汽再鍍到PET 基材表面,而是用高能粒子束轟擊金屬靶材,將靶材原子直接碰撞出來,成為帶電粒子,在電場作用下,鍍到PET 基材表面。同時使用對光譜吸收性不同的多種金屬,進行多層塗布,實現對光譜的選擇性反射和吸收。從宏觀上就可以表現為,對紫外線、紅外線的強阻隔,對可見光的強通過特性。
當使用的靶材是鉻、鈦、鉑等貴重金屬時,產出的車膜就叫做磁控濺射金屬膜;當使用的靶材是擁有陶瓷性質的氮化鈦TiN 、氧化姻錫時,產出的車膜就叫做磁控濺射納米陶瓷膜。當然,這種「磁控濺射」方式涉及一套非常複雜的工藝和設備,生產成本也比「蒸鍍鍍膜」要高得多。
磁控濺射金屬膜,主要思路是將熱量反射出去,優點如下:
1、隔熱性能優異。
2、顏色是由金屬粒子顯現的,所以效果自然且不易褪色。
3、使用多達5至11層的貴金屬濺射而成,可以對整個光譜實現選擇性通過,可見光透光好、基本隔絕了紫外線,同時對紅外線具有非常高的反射效果。
磁控濺射納米陶瓷膜,主要思路是讓汽車玻璃大量吸熱,將太陽光的熱能阻隔在玻璃上,通過車外的強對流環境,將熱量散發出去,優點如下:
1、實現能量轉化的功能層是納米級無機物顆粒,這種材料具有陶瓷的性質,永不氧化,永不退色,且對手機信號、ETC 信號都毫無影響,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隔熱材料
2、陶瓷材料的反光性低,視野更加清晰。
其實,磁控金屬膜、磁控陶瓷膜,他們都是既反射太陽光,同時又吸收太陽光。只是金屬膜以反射隔熱為主,陶瓷膜以吸收阻隔隔熱為主。
總體來說,金屬膜的隔熱性能更好一些,但會面臨一些氧化的問題,童虎的磁控濺射金屬膜,已經可以實現 8 年不褪色的品質,並對此做出質保承諾。陶瓷膜雖然隔熱綜合性能稍低一些,但也具有非常高的性能,且壽命更長。兩種產品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