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華僑華人的心理戰疫

2020-12-03 海外網

中新網4月14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隨著疫情在全球暴發,不少海外華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態轉變「中國打上半場,海外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中國疫情日趨平穩後,海外疫情暴發,多國開始實施嚴格的隔離封鎖措施,航線被切斷,媒體被疫情消息佔領,民眾的日常生活由此改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開研究疫情對普通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

記者採訪了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瑞典的幾位華人,了解他們在疫情中心態的變化。

上半場到下半場的「轉場」

「當時看到世衛組織宣布,疫情成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後,我真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回憶起1月30日疫情轉為「全球事件」的第一個節點時,趙筱這樣形容自己的情緒,「剛剛刷完這條消息,孔特(義大利總理)就宣布中國和義大利的直航航班全停。」

對中國的共情,對自身處境的憂慮,是華人在這場疫情中的典型心態。

趙筱是因為疫情被「困在」義大利的北京姑娘。2019年12月底,她出差到義大利進行業務交流,原定3月中旬回國,由於航班不斷生變,至今滯留羅馬。4個月多的時間裡,她經歷了從擔憂國內疫情到自己身處「疫區」的心態轉變。

疫情「上半場」,趙筱的家族微信群裡信息不斷,家人們互相詢問酒精、口罩甚至生活物資買不到的情況,這讓她產生了恐慌情緒:「會覺得中國疫情好像很嚴重,影響到全國各個地方的生活。」

進入「下半場」以後,趙筱又開始為自己的處境恐慌。3月初,看著義大利的病例每天幾百幾百地漲,趙筱真的「有點慌」。

相比之下,已經旅居西班牙30年的華僑張醫生的「轉場」心態則較為平靜。「在西班牙發出疫情預警前,一些華人商家已經開始採取戴口罩、消毒、櫃檯處遮擋隔離等措施,可以說在防疫方面做得非常好,感染比例也比較低,面對疫情沒有太慌張的情緒。」

張醫生曾在中國的醫院工作十餘年,因此說到感染情況、治療手段等,他都能明白,「不會說完全是外行的狀態,這對我個人的心態穩定肯定是有幫助的。」

媒體「濾鏡」下的認知差異

受疫情影響,趙筱沒能如期回國,因為越來越多國家取消了與義大利的航班,其中就包括她的轉機地點阿聯。

「回不去了,我的心態反而靜下來了,因為現在義大利人都開始重視起來了,包括封城、戴口罩。」不過,中國的親朋好友卻開始為她擔心,「我爸媽現在都知道義大利的行政區劃了,天天盯著拉齊奧大區(羅馬所在的大區)的數字。」

趙筱的家人每天在媒體上看到的,是不斷增加的確診和死亡病例。可身在羅馬的她看到的是,街道雖然空蕩蕩,但超市食物充足,人們也開始注意防護和保持距離。她自己會對信息「斷舍離」來調節情緒:「我現在就少看疫情新聞,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

正在西班牙留學的法學博士生段煉也持類似觀點。「自媒體時代,說什麼的都有,為搏人眼球,以訛傳訛的不實消息也有很多。」他認為,這造成很多留學生家長在焦慮情緒下給在外留學的兒女帶來心理壓力,「希望媒體多報導一些留學生身邊正能量的事情,國內的一些輿論其實很能影響海外留學生的心態。」

海外「宅家」生活的愁與樂

義大利全境封鎖後,開啟「宅酒店」模式的趙筱發現一個細節,就是自己聽到救護車聲音的頻率突然變高了:「我有一天特意數了一下,2小時之內聽到6次。我在想,到底是救護車變多了,還是我變敏感了?」

與在羅馬認識的華人朋友聊天時,她發現對方也有同感。「我覺得有可能是以前街上很熱鬧,車水馬龍的,一輛救護車開過你也不會關注。但現在整個街道都很安靜,一輛救護車從你家門口經過的聲音就十分明顯。」趙筱分析道。

「宅」生活的副作用已經引起比利時幾所大學的關注。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均展開心理調查,了解封鎖措施對民眾生活和情緒的影響。荷蘭研究人員公開發布網絡問卷的連結,邀請人們連續7天記錄自己的居家生活,包括工作日與周末是否有明顯區別、如何放鬆自我、如何安排工作與家務等。

對於趙筱來說,不能出門的生活並沒給她造成什麼壓力,「我平常在家也屬於可以一個假期都宅著不出門的人,只要有網。有網就可以看視頻、看小說、跟朋友聊天。好多人都會問我:你自己一個人在酒店裡,會覺得很孤獨吧?我覺得不孤獨啊!不是有網嗎?」

趙筱正在追一部每周更新一集的泰劇,總共14集,目前已經播到第七集。「我現在就拿這部劇的更新情況來算我回國的時間。我希望等我追完這部劇,就能回去了。」

與趙筱這樣酷愛「宅」生活的選手相比,Sim覺得「宅家是挺難受的」,但因為並不是完全不能出門,所以對心情影響不大。「主要還是擔心(疫情),希望日子早點恢復正常。我在家會找點事情做,學學網課之類的,另外適當運動。」

張醫生則表示,因為他是退休人員,所以封鎖措施對他的生活基本沒什麼影響,「最多是平常去公園溜彎的習慣不能再保持了,開始是有些彆扭,但也沒那麼嚴重。」在西班牙,出門購物、去銀行甚至溜狗都是被允許的。「這些基本社會活動的維持也讓我感到沒有那麼緊張。我基本兩星期出門購物一次,只選擇同一家超市,把購物車裝得滿滿的。」

他也看到,有新聞報導西班牙人為了出門作出各種「奇葩」嘗試,比如網上流傳著一名男子扮成恐龍上街的視頻。「這個確實是有的,但當地華僑華人還是比較謹慎,認為沒必要冒這樣的風險。」另一段流傳甚廣的視頻則顯示,西班牙警察為了鼓勵民眾「快樂宅家」,吹號打鼓,在街道上開起音樂會來。

趙筱在義大利的華人朋友們也能宅家欣賞音樂會,「每天晚上6點有自發的陽臺音樂會,我住的酒店周邊沒什麼居民區,但朋友們的鄰居都會放音樂,有的直接自己彈唱。這些對放鬆心態肯定也有益處吧。」

在瑞典,倪東主動選擇了宅家模式。「不管瑞典採取什麼抗疫措施,我們華人自己還是要小心,」他從3月初就不讓孩子去學校了,雖然瑞典的小學並未停課,但不去也不算曠課,「這一點相對靈活。」

「錢袋子」和「控疫情」不可兼得?

對於倪東來說,疫情帶給他最大的精神壓力是對事業的衝擊。「疫情在中國暴發時,我就很警惕,因為我是在瑞典從事旅遊行業的,所以對這個方面很敏感。當時同行還認為熬過四五月份,六七月份就會恢復正常。我認為這是最樂觀的估計,但我的判斷更悲觀一些,我估計這一年旅遊業可能就夠嗆了。」

倪東從事的旅遊業是這次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好在瑞典的福利是很好的,所以我現在能拿到以前報稅工資的80%。雖然沒有以前收入高,但基本生活保障沒有問題,再加上中國人本身就有儲蓄的習慣,相對來說也會好一點。」

在經濟狀況比瑞典更脆弱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從事餐飲、旅遊行業的華人數量更龐大,也更憂心收入、生意受影響。

不過,多數華人還是認為當下控制疫情比恢復經濟更重要。有讀者在義大利的華文媒體留言稱:「表面上現在復工可以短暫舒緩經濟,實際上疫情一旦重新暴發,得不償失。所以除了必要的商業運作,其他的工作儘量在家進行,千萬不要鼠目寸光前功盡棄!」

「我們退休人員沒有經濟方面的擔憂,」張醫生說,「但部分旅西華人確實壓力比較大。不過據我所知,西班牙政府在稅收、居民收入方面採取了一些應急保障措施,這也能緩解人們的擔憂。」

暖心互動 提供物資、心理支持

華社內部很早就開始了互助活動,不僅互相支援口罩、藥品等物資,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支持。比如,西班牙的留學生組織建立了遠程心理諮詢平臺,由學長、學姐們充當「心理諮詢師」的角色,點對點地給一些心理出現負面情緒的學生打電話溝通,每天進行「話」療。同時,許多中國駐外使領館也通過視頻連線等方式,對留學生等進行心理疏導。

趙筱還提到,一次,她出門採購食品時正好遇到隔壁房間的義大利小哥,見他只能用圍巾遮住口鼻,趙筱便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口罩,分給他3個,還叮囑他正確的佩戴方法。「我感覺他當時眼睛裡真的有喜悅的光芒。」

在義大利的陽臺音樂會快閃活動中,羅馬美術學院留學生段延曾拍下義大利鄰居一邊說「謝謝中國」一邊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的視頻,在旅意華人的朋友圈被大量轉發,鼓舞了不少人。鄰居此舉正值中國向義大利派出援助醫療隊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非常自豪,非常感動,眼淚都要流下來了,手都在抖。」段延說。

「如果再年輕10到20歲,我也一定會報名參加西班牙的醫療志願者服務。」今年70歲的張醫生說。(湯夢磊 葛璐璐)


責編:葉壯

31767572,.歐洲華僑華人的心理戰疫,.2020-04-15 08:21:33,.204497,.葉壯

相關焦點

  •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基地落戶溫大
    溫都訊 11月28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揭牌儀式在溫州大學舉行,推動溫大服務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於2020年8月由中國僑聯發文獲批成立,是在全國高校、科研機構裡設立的第一個研究基地,屬於省部級重點研究平臺。基地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的指導下,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華僑華人發展為目標,以華僑華人研究領域中的前沿問題為導向,重點開展僑鄉歷史文化、跨境移民、華文教育和僑務法等領域的研究。
  •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當國歌在遙遠陌生的印度洋海邊小城響起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新華網塔那那利佛3月12日電 有馬達加斯加華裔歷史學家以自己家史為基礎作案例研究,指華人華僑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到馬達加斯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以中國人獨特的吃苦耐勞精神當修路苦力、種植香料等謀求生計,並最終融入當地社會。
  • 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概況
    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概況   目前印尼華僑華人總數有近1000萬,約佔印尼總人口的5%,其中90%以上已加入印尼籍,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
  • 遠程義診心理疏導藝術交流海外線上抗疫「正能量」足
    4月初開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20多個科室的50多名醫生開啟遠程義診,接力舉辦十餘場抗疫直播,組建了60多個微信群,覆蓋美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跟武漢的醫療專家直接在線互動,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知道,祖國就在身後!」中國留學生蘆赫動情地說。受疫情影響,在異國他鄉的海外同胞難免出現各種不安情緒。居家隔離中如何穩定自己的焦慮情緒?
  • 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用戶覆蓋五大洲
    北京時間24日上午,結束了在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上的遠程視頻問診,身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宋女士反饋說。剛生完孩子不久的宋女士,在國內親屬的介紹下,預約了該平臺「VIP雲診室」,諮詢有關新冠肺炎防治、產後腰痛、神經痛等問題。河北省中醫院麻醉科(疼痛門診)主任醫師、該院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郝巍對宋女士的諮詢做了解答。
  • 身處五大洲同慶新年 華僑華人:「我們都是追夢人」
    身處五大洲 同慶新年到 華僑華人:「我們都是追夢人」(僑界關注)   當新年的鐘聲在五大洲響起,世界各地華僑華人歡呼雀躍,用鄉音互道祝福,一聲「新年好」充滿留戀,更飽含希望。  剛剛送走的2018年,海外華僑華人辛勤耕耘,奮力奔跑。
  • 韓國檀國大學醫院院長致信華僑華人聯合總會表感謝
    中國僑網3月18日電,當地時間3月18日,韓國華僑華人聯合總會辦公室收到一封掛號信。  信裡表達了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王維月會長及同仁對檀國大學醫院的關心支持。  據悉,近期韓國疫情暴發,病患增多,醫療資源一度緊張,韓國民眾紛紛排隊買口罩。面對如此情況,韓國華僑華人感同身受,紛紛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揭曉 南洋華僑機工獲特别致敬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揭曉 南洋華僑機工獲特别致敬 2020-01-08 18:13:24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馬秀秀)「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
  • 本網獨家:華人華僑從容應對馬裡亂局
    鑑於馬裡局勢進一步惡化,中國駐馬裡大使館、駐馬裡中資機構、中資企業和華人華僑紛紛積極做出應對,力保在馬華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中國駐馬裡大使館自本月10日以來連續發出三份緊急通知,提醒在馬裡的華人華僑加強安全防範,採取必要預防措施確保自身安全。
  • 「我為祖國驕傲」——法國華僑華人盛讚新中國七十年發展成就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呂茜):法國是歐洲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之一。旅法華僑華人紮根法國、心繫家鄉。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法國當地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也在弘揚中華文化、支持家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華僑華人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
    》記者 呂曉傑/ 攝)   中國僑網9月29日電 據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報導,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中羅建交70周年的「雙慶」之年,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羅馬尼亞華僑華人即開始了緊張的「雙慶」準備工作。
  • 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慶成立十周年
    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慶成立十周年
  •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人華僑聯合會捐贈口罩支援抗疫
    中國僑網4月14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網站消息,當地時間4月10日,由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人華僑聯合會、華僑中文學校攜手尤卡坦半島的華人華僑向尤卡坦州政府捐贈醫用口罩交接儀式在尤卡坦州政府公共慈善與遺產管理局舉行。
  • 海外華僑華人過中式聖誕節:火雞與火鍋相遇(圖)
    身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其中,「中式聖誕」給西方「洋節」帶來了新的樂趣。  華社活動慶聖誕  16日下午,紐約布魯克林八大道,由華人健康協會與加健保險合辦舉行了一場「聖誕節派送玩具」活動,吸引了數百華裔小朋友和家長,領到芭比娃娃、籃球、小汽車等玩具的小朋友們個個歡天喜地,大喊「聖誕節快樂!」
  • 黃大年、楊振寧等人獲評「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今日(1月10日),「2017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歸僑楷模黃大年,中科院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巴拿馬總統顧問陳國基等僑界人士獲得「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稱號,海外華僑華人互助中心獲得組委會特别致敬。
  • 華人華僑如何區別?涉僑政策法律問答(身份類)之一
    日常生活中,想來大家不時會聽到華僑、華人、歸僑、僑眷等名詞。那讀者們是否知道這究竟是指哪些人群呢?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頒布實施30周年。歸僑是指回國定居的華僑。(一)「回國定居」是指華僑放棄原住在國長期、永久或合法居留權並依法辦理回國落戶手續。(二)外籍華人經批准恢復或取得中國國籍並依法辦理來中國落戶手續的,視為歸僑。3. 僑眷是如何定義的?
  • 報告:2019年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人數總量有所增長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馬秀秀)日前由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編撰的《世界僑情報告(2020)》藍皮書(下稱「報告」)指出,2019年包括新移民在內的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的人數總量依然有所增長。通過梳理2019年世界各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和相關研究機構統計研究結果,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華僑華人人數進行呈現。報告指出,中國是美國外來移民居前三位的來源國,華僑華人達508萬。
  • 納米比亞成立首家華人華僑野生動物保護基金
    6月9日,納米比亞中資企業與華人華僑共同發起的首家納華人華僑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正式成立。 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中國政府對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高度重視,建立了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和部門間執法工作協調機制,嚴格銷售市場監管,不斷加大出入境查驗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積極探索長效機制,特別是派員來到非洲國家,幫助做好當地華人華僑的提醒教育工作,為從根本上消除瀕危物種非法貿易做出了積極努力。
  • 全球華僑華人暖流匯海
    他們是全球各地的華僑華人以及身處海外的中國學者學生、中國企業和機構的駐外人員。丹麥中國商會、丹麥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等組織籌集物資,近日由中國國航航班從哥本哈根運往中國。新華社記者 林晶 攝2月1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當地華僑華人搬運抗疫物資。新華社記者 李東旭 攝1月31日,在芬蘭赫爾辛基,當地華人協助整理捐贈的物資。
  • 駐帕皮提領事館向法屬玻里尼西亞華僑華人捐贈口罩
    2020年4月12日,駐帕皮提領事館向法屬玻里尼西亞華僑華人捐贈口罩,華人社團聯合會「信義堂」、「飛龍體育協會」、桂冠協會、桃李協會等社團負責人出席。沈智良館長領事表示,在祖(籍)國遭受嚴重新冠肺炎疫情時,法波華僑華人自發捐款捐物表達支持和聲援,體現了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