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為天橋區社區治理工作姿態和幹事作風找一位人格化代表,那麼必是田象霞無疑。1983年,田象霞考入南村街道六居居委會,紮根社區服務一線。37年一晃而過,昔日基礎設施差、流動人口多的老舊開放式社區,如今蛻變成群眾樂居生活的幸福陣地,田象霞也從一名普通社區工作者變成家喻戶曉的全能型女書記。在11月24日舉行的2020年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田象霞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這背後的柴米油鹽事兒,說來話長。
管理有方的當家人:
圍繞群眾做工作 十字工作法堅持37年
說起田象霞的榮譽,真得說上一陣。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省勞動模範、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省「擔當作為好書記」並記一等功、省三八紅旗手、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市擔當作為「出彩型」好幹部……一項項榮譽是她交出民生滿意答卷的有力見證。
田象霞有套十字工作法:三靠三用四到位。具體來說就是,社區工作靠群眾,群眾參與靠發動,發動效果靠活動;用個人的品格感召群眾,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群眾,用創新的思路凝聚群眾;靜下心來聽到位,敞開大門議到位,撲下身子幹到位,工作成效評到位。這套工作法,是田象霞在處理社區裡裡外外、大大小小的事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來的。
過去37年,田象霞每天上班都會提前1小時到單位,先繞著社區轉一圈,和群眾聊家常,常常聊著聊著就把群眾所需所想的事辦了。
「能說不幹是假把式,能幹不說是傻把式,能說會幹是真把式。」田象霞堅持主動走出去,捅破群眾和社區管理層間的「窗戶紙」,用真招實幹讓群眾和社區的心貼得更近。
社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公共資源不足、管理難度大,她逐家逐戶、苦口婆心做工作,帶著腰疾爬梯子清雜物,一個多月拆除200平方米違章建築和161個樓道臨建小房,新建化糞池、口袋公園,規劃停車位;社區裡退休黨員多,她以退休黨員為主體,組建朝樂磨刀隊、花剪子理髮隊等30餘支志願者隊伍,圓了銀髮人退休後再就業的「少年夢」;為了照顧社區鰥寡孤獨、重殘的困難群眾,她走街串戶歸類建檔,發起成立全省首家「鄰裡守望協會」,建起社區弱勢群體幫扶解困的綠色通道。
田象霞做的工作遠不止這些,而所有工作的核心就兩個字,群眾。「群眾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紮根社區多年,田象霞用真心換真情,用實幹贏信任,在全市率先開展區域化黨建工作,探索「二四五」協商民主機制,建立「1+N」社區治理服務體系,帶領老舊小區精細化管理走在前。
率先垂範的領航人:
社區的事兒了如指掌 「象霞工作室」培育中堅力量
忙,是田象霞三十多年的工作常態。作為社區大家庭的「一家之長」,千頭萬緒的事她都打理的妥妥帖帖。時常有年輕幹部請教她,如何做到對整個社區所有單位和居民都了如指掌?2005年進入西社區工作的荊亞男說,她記得田象霞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坐著講作風,不如站起來看作風;催著群眾幹,不如帶著群眾幹」。
十幾年來,基層「小白」荊亞男在田象霞的帶動下,主動走到群眾中去,如今成為社區獨當一面的帶頭人,群眾對她的工作交口稱讚。
今年6月,天橋區揭牌成立「象霞工作室」,發揮基層幹部孵化器功能,將「三靠三用四到位」象霞社區工作法傳授給年輕黨員和社區幹部。
泉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女是田象霞一手帶領,並走上領導崗位的年輕幹部。「田書記是我入職的領航人、人生路上的老師、生活中的家人。」張女回憶起入職第一天的情景,一個小插曲讓她記憶猶新。
時間回溯到2007年7月19日,經歷了特大暴雨後的濟南積水泛濫。張女一早趕到辦公室,推開門,看見田象霞穿著溼漉漉的背心短褲躺在椅子上休息,地上一片水漬。
「田書記幹什麼呢?」張女一驚。後來她才知道,7月18日晚,田象霞和愛人在社區清理了一夜積水。「像這樣感動我的小事有很多,田書記讓年輕人不得不佩服,不得不跟隨。」張女說,田象霞為民服務的高漲熱情和奉獻精神凝聚起向心力,整個社區的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都想要把工作幹好幹漂亮。
田象霞用自身行動感化社區幹部,「象霞工作室」傳授優秀社區工作經驗,培育出一大批社區治理中堅力量,築牢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群眾擁護的貼心人:
聚焦民意實力「圈粉」 得了個外號叫「電腦」
西社區黨委愛家第三黨支部黨員鄭玉琴說起田象霞一臉興奮,閃著漫畫式的星星眼。她已搬離西社區幾年,每天早晨坐5站公交車回社區跳舞。田象霞獲評「全國勞動模範」的消息一傳開,鄭玉琴覺得特別有面子,跟周圍人炫耀:「有這樣的好書記,人人都愛社區,社區就是我的家!」
憑著一股雷厲風行的氣場,田象霞在社區圈了不少像鄭玉琴一樣的粉絲。在當了樓長15年的王金燕眼裡,田象霞平日走路一陣風,說話字字落在刀刃上,好記性堪比電腦。「哪家哪戶有幾口人家庭狀況如何,她都熟稔於心。見了搬走十幾年的人,她也能一下叫出名字。」王金燕說,在社區一提田象霞,群眾沒別的
說,就一個好。
真正遇到急難狀況的群眾,最知道社區那道敞開的大門所提供的安全感。社區居民張新萍是個獨身主義者,早年退休回到社區時無依無靠,經濟困難。田象霞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拉著張新萍參加社區活動,逢年過節送生活用品,帶著張新萍跨過了孤獨的坎。「有次我做手術,田書記帶著一幫人輪流照顧我,其他病人也就一兩人陪護。醫生護士都說,你這社區是真好,鄰居比親人還親。」張新萍告訴記者,田象霞不習慣要求別人,遇到髒活累活搶著幹。再過2年田象霞就要60周歲了,腿腳不像年輕時那麼利索,腰上還有舊傷,但她就是耐不住那份該出手時就出手的熱心。
了解田象霞的群眾都為她抱不平,心疼她付出太多。她反過來安慰道:「社區工作只賺不賠,因為投入的資本最少,收穫的情感最多。」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後,田象霞的幹勁更足了,正如她拿過獎章時說的話,「將以更好的工作姿態、更加嚴謹的工作作風、百倍的工作熱情和幹勁,投入服務社區、服務居民的工作中,做出勞模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