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凌晨5:00的深圳南澳島,一輪朝陽躍出海面,金色柔光灑滿嶺澳核電站的巍峨核島,氤氳出一幅靜謐祥和的優美畫卷。2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那時候,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懷著一腔熱血,邁出了核電建設生涯的第一步,他就是中核華興一線混凝土職工陳曉兵。
一個故事 改變一生
1985年,陳曉兵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背井離鄉,從江蘇如東來到揚州,成了中核華興建築工地上的一名混凝土工。那時候,陳曉兵每天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混凝土澆好」。
1997年夏季,陳曉兵被抽調參加廣東嶺澳核電站建設。剛到核電沒幾天,他偶然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一位姓王的老工人在混凝土裡發現了一根1米多長的橡膠管,異物會影響混凝土質量。情急之下,王師傅不顧被燒傷的危險,縱身跳進了一米多深的混凝土中,把橡膠管撈了上來。31歲的陳曉兵被這個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
從那時起,他開始全面地學習和鑽研核電混凝土施工知識和技能。陳曉兵的抽屜裡常年都放著一摞筆記本,上面記著每天自己學到的知識,空閒的時候,他總會拿出來看看,筆記本的第一頁已經磨損了不少。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田灣3號機組設備閘門貫穿件就位前夕,陳曉兵早早地出現在施工現場。他一會兒盯著圖紙上的鋼筋看,一會兒又去查看施工現場的布置。
鋼結構隊吊裝指揮看到陳曉兵,開玩笑地說道:「陳工,你這是要轉行去搞吊裝啦。」陳曉兵放下圖紙,眉頭卻還沒有舒展開:「我看圖紙上這個貫穿件周圍的鋼筋這麼密,形狀和走向都不一致,我得琢磨琢磨澆築時怎麼把振搗棒給弄進去。」
陳曉兵說完,目光又回到手中的圖紙。正是因為陳曉兵事先做了充足的準備,才給最終確定的用彈簧圈作為振搗棒引入通道的方法留足了預製時間,使其能夠與鋼筋同步綁紮就位。
陳曉兵的身影總是會出現在全國各地的核電現場,解決各種混凝土問題,在他看來,一輩子只專心去鑽研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從1997年起,陳曉兵把八千多天都獻給了祖國的核電建設事業,11座核電站,17臺機組施工,121萬方混凝土,陳曉兵前行的腳步從未停下。
「勞模路」和「師帶徒」
在霞浦示範快堆項目現場,有一條「勞模路」。那是一條大約九米寬,百來米長的水泥路,是通往核島施工現場的必經之路。幾個月之前,它還是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
陳曉兵說:「一來霞浦我就看到這一段路了。聽大家講不好走,我就琢磨怎麼弄一下。」他建議利用「放炮灰」(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在泵管內殘留的混凝土)鋪平這段臨時道路。因為陳曉兵的勞模身份,大家私下叫這條路為「勞模路」。「放炮灰」再利用,是陳曉兵一直在幹的事兒,僅此一項每年就為項目創造近15萬元的經濟效益。
2019年底,霞浦示範快堆項目進入施工高峰期,現場急需經驗豐富的混凝土工長。接到調令的陳曉兵第一時間從田灣趕赴霞浦示範快堆項目支援救場。來到現場之後,他發現項目上新人佔多數,混凝土骨幹工人不多。他馬上找到項目領導建議辦個培訓班。
三個月的時間,「混凝土課堂」開講21場次,陳曉兵把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參培人員累計300餘人次,有效解決了現場混凝土工緊張的局面,他自豪地說:「這些年跟我幹過的有13人已經當上混凝土工長,47人當上混凝土班長。」
心中的遺憾 眼裡的光
2012年11月,田灣核電站3號機組開工前夕,一陣電話鈴聲打斷了他的工作,那是遠在老家的妻子打來的。妻子在電話的一頭哭得泣不成聲:父親病了,很嚴重。
陳曉兵還依稀記得二十幾年前父母送他去儀徵,站在村口朝他揮手的樣子。一轉眼,當初稚嫩的少年不見了,成為了核電混凝土施工的骨幹。可當初健壯的父母也不見了,他們被歲月壓彎了腰。
陳曉兵帶著對父母的歉疚回到了老家,來到父親治病的醫院,之前二十七年的時光一去不復返,眼下的時光再也不能被辜負,陳曉兵一刻不離地陪在了父親的身邊。
「曉兵,公家的事不能耽擱,快回去吧!」知子莫若父,父親從兒子的眼睛裡看到了他對工作的牽掛。一個星期後,陳曉兵被父親「趕」回了項目。
回到現場,陳曉兵整理好情緒,又變回了那個「拼命三郎」。在他和項目部同事的努力下,12月27日,3號機組順利開工,但父親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四個月之後,陳曉兵接到父親辭世的噩耗,這個七尺男兒在父親靈前嚎啕大哭,長跪不起。
總是有人問他:「曉兵,你覺得值得麼?」「人這一輩子總要幹點事證明自己沒白活!幾十年幹核電,離不開了。」陳曉兵用專業和敬業詮釋了職責,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正是這些核電建設者的辛勤與汗水,成就了大國重器堅如磐石的質量與安全。
接到獲評「全國勞模」消息的那天早上,陳曉兵正在去核電現場的路上。他抬起頭,一輪朝陽正從灑滿霞光的核島背後噴薄而出。(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