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奕捷 高會坡 龔莉娜 夏文靜
編輯| 陳 瓊
編者按:日前,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一批紡織行業全國勞動模範獲得表彰。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用心用腦、刻苦實幹,用勤勞的雙手和優秀的業績弘揚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為紡織行業的廣大工作者做出榜樣。本報對部分全國勞模的事跡進行報導,與廣大紡織勞動者分享和共勉。
謝秀榮: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
謝秀榮是南京際華5302公司服裝縫製車間主任。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精神,踏實的工作態度,使她從一名普通農民工迅速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縫紉工,一名合格的班組長、服裝技術員、車間主任,獲得了「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文明職工」、「南京市勞動模範」、新興際華集團公司八位「感動人物」、「首席技師」等榮譽。
謝秀榮獲得全國勞模榮譽後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
她在擔任B601/2組班組長期間,帶領該組先後榮獲江蘇省「巾幗文明崗」、「先進班組」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狀」、「五一巾幗標兵崗」、「工人先鋒號」和「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四項全國性至高榮譽。
謝秀榮能吃苦、肯奉獻,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為儘快生產出災區急需的帳蓬,她帶領同事連續作戰36個小時,成為集團14家企業第一個出產品並且後續生產中工效最高的車間。在2015年和2019年兩次大閱兵服裝的生產中,謝秀榮帶領縫製車間員工在嚴把質量的前提下,加班加點生產,確保閱兵服生產任務的完成,曾被多家媒體報導。
謝秀榮時刻不忘為自己「充電」、「加油」,主動學習並接受了清華大學班組長遠程教育,幾年的堅持,讓她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工成長為集團公司既有理論又有實操技能的專家。
2014年以來,謝秀榮每年都有新成果,解決了公司服裝生產中的一道又一道難題,獲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其中一等獎5項。如:在生產武警新式警官冬服時,自製定位尺固定容袖位置的辦法,一舉解決了長期困擾同行業的生產難題,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她領頭的「勞模團隊工作室」在公司「雙模化」生產中成果顯著,許多工種產量提高15%、質量提高了5%。她帶領員工立足崗位創新,為企業提高工效、降低勞動強度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謝秀榮從一名普通的農民工逐步成長為班組長、技術員、車間主任,每一步都需要勇氣和膽量,而她勇挑重擔、從不退縮。2018年3月,公司將原服裝縫製一、二兩個車間整合為一個服裝縫製車間,車間主任的重擔又交給了謝秀榮。面對整合後200多人的隊伍,謝秀榮毅然勇挑重擔,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細化分解指標、加強員工考核,使車間的整體效率提高了16%,員工收入增長了12%。
謝秀榮不僅在工作上嚴格要求,平常也十分關心、關愛員工,經過走訪及時了解員工的想法和要求,設法幫助組員解決實際困難,用真情感動了許多人。她常說「用制度管人不如用心管人」,謝秀榮就是用她的熱心、誠心、知心換來員工們對她的信任和對企業的忠心。在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病毒的關鍵時期,她帶領車間骨幹向公司遞交了請戰書。春節期間,她放棄休息去了解防護材料的性能和製作工藝與要求,在疫情最危急的時期,她動員了160多人復工並實施三班制生產急需的防護服,盡最大可能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面對榮譽從沒有半點的自滿與驕傲,而是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設中去。這是謝秀榮對勞模精神的理解,更是謝秀榮對勞模精神的踐行。
魏倍倍:在勞模影響下我也成了勞模
今年新當選全國勞動模範的魏倍倍是石家莊常山恆新紡織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在行業內,他有著「科創能手」的美譽。參加工作以來,他帶領工友安裝了價值8000多萬元的紡紗設備;圍繞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攻克了500多種新型纖維品種的捻結質量難題,累計創效達1800多萬元。
魏倍倍(左)在車間傳授解決設備故障的技巧。
2002年,魏倍倍從石家莊市藁城區雙廟村考上石家莊市紡織技工學校,2004年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石家莊常山恆新紡織有限公司實習,後轉正至今,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保全工段長、車間技術員、車間主任助理,直至如今的生產技術部副部長,成長的步伐穩健而紮實。2006年,20歲的魏倍倍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07年成為石家莊市勞動模範,2014年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201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今年又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
魏倍倍說:「被評為全國勞模,我深感自己肩上擔子更重了。成績屬於過去,我將以此為新起點,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和對企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把工作做得更好,帶動周圍更多的同事融入到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中,為公司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以技能立身、在崗位建功是魏倍倍從業多年來的不變追求。他深入生產一線,投入科技創新,成為省勞模後,公司以魏倍倍的名字建立了創新工作室,給他和工友們搭建了更大的創新創效平臺。為了紡好生產成本低、生產方式獨特的麻加絲新產品,魏倍倍帶領工作室成員突擊試紡,加班加點摸索經驗,最終確定新的生產流程,比常規方法減少兩道工序,專用設備改造費用僅需2萬元,為企業節約了98萬元設備資金。「粗略計算,我們工作室每年都確定攻關項目,進行技術攻關、工藝改進150多項,提出合理化建議70多條,在優化生產工藝和操作法、節能降耗壓縮成本等方面累計創效800萬元。工作室骨幹成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提高設備完好率、突擊更換紡專器材、攻關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義務加班提高班產,成為關鍵時刻拉得出、衝得上、幹得好的技能型員工。」魏倍倍說。
從設備安裝到穩定運行,從日常生產到解決難題,從輪班小組到企業車間,只要生產工作有需要,魏倍倍都會衝在前面,積極參與。「我參與見證了常山紡織的發展壯大,我很自豪。我覺得這是我們作為新一代常山紡織人、新一代產業工人的職責。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藍圖。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國有控股企業的常山紡織一定有所擔當,作為建設者的常山紡織人一定有所作為。身為農民工勞模的我,願意把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奉獻給企業,把今天的成績作為新的起點,以更高標準和更優異的成績繪就更美好的未來。」
李承霞:「小目標」創造「新高度」
從一線普通員工到如今的全國勞動模範,李承霞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2003年從安徽巢湖來到常州老三集團服裝一分廠,從一名輔助工幹起,經過17年刻苦鑽研,現已成為一名服裝高級技工。
李承霞在車間生產一線。
「每走一步,都要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有了目標,工作才有方向。」李承霞說,剛進廠時,什麼都不會。面對先進的進口縫製設備,她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成為一名縫紉工。
有一次,廠裡技術員因指導失誤,導致2000多件衣服不合格,每件衣服必須返工。這時,做輔助工的李承霞,鼓起勇氣走到這位縫紉工身邊,提出和她一起返工。就這樣,每天下班,她倆一起返工到深夜,一周後,這批返工任務順利完成。有了這次經歷,李承霞深知,技能學習必不可少。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廠領導讓她參加公司裡的縫紉技術培訓班,還幫她找了個師傅手把手地教。終於,她成功實現了縫紉工的目標。
跨出了第一步,李承霞又向第二個目標進軍,做一名優秀的縫紉工,讓自己的照片貼進「光榮榜」。
俗話說:勤能補拙。每天清晨,李承霞第一個進車間;每天下班,她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日復一日,她的技術越來越熟練了,針腳也越來越平。在老三集團,李承霞是出了名的愛動腦子。工作中,她發現縫紉機不論工作與否,電機始終處於工作狀態。她想,這完全可以改進,便向公司提出了建議。集團很重視,經過電工的反覆試驗,終於改造成功。現在,全公司5000多臺縫紉機都安裝了「衣車寶」裝置。僅此一項,每年為集團節電363萬千瓦時,節省用電達30%。
2018年7月,「李承霞工作室」成立,她帶領團隊成員立足崗位,積極開展技能攻關和工藝創新。藉助這一平臺,通過「師帶徒」方式,李承霞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總結的最快捷實用的操作方法傳授給大家,幫助工友們提升操作技術。她先後帶了80多名徒弟,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和操作能手。同時,也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了50%,在技術創新改革方面為企業創造了150萬元的效益。
多年來,李承霞代表老三集團參加區、市、省乃至全國級紡織服裝行業各類技能競賽,2006年,她獲得了全國針織行業服裝職業技能大賽優秀獎,2008年,被評選為「常州市優秀農民工」,並獲得了常州市「最感動您的十位新常州人」之一;2011年,獲得常州市「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當選為十五屆市人大代表;2014年,被評為常州市勞模;2015年,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獲江蘇省「勞動模範」;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農民工」;201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8年,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會十七大代表;202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這些榮譽對她來說不僅是一份鼓勵,更多的是信任與責任。
近年來,不少企業向她拋出高薪的橄欖枝,但李承霞從來沒有動搖過,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她說,今後還要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繼續努力回報所有給予她幫助的領導和工友。
於素梅:技術創新成就精彩人生
連雲港鷹遊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碳纖維設備研究所所長於素梅,帶領勞模創新工作室不斷探索,相繼完成多條碳纖維生產線、碳纖維預浸布等複合材料設備生產線的設計開發工作,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AN基碳纖維關鍵設備、配套系統和工程化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與進口限制。2017年,她參與的「幹噴溼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於素梅仔細查看生產線上的產品狀況。
1987年,大學畢業後的於素梅被分配到連雲港紡織機械廠(連雲港鷹遊紡機集團公司前身)技術科工作。自那時起,她就立足於技術崗位,紮根在生產一線。她曾先後負責了剪毛機、抓剪機、燙剪機、起剪機、水洗機、磁棒印花機等10餘種新產品的設計開發,其中多個產品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2005年9月,於素梅參與到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萬噸碳纖維項目的研發工作中,並於2007年5月首次連續生產出合格的碳纖維。
2007年,為了充分發揮勞模在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和生產活動中的「領頭羊」作用,公司成立了「於素梅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自主研製的聚合、紡絲、碳化裝置與工藝技術獲多項國家專利,並建立了全套企業標準。《千噸規模T300級碳纖維國產化關鍵技術與設備》項目於2010年10月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0年1月,她帶領團隊極參與公司的《幹噴溼紡GQ45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項目。解決了幹噴溼紡紡絲機機頭噴絲組件的複雜設計、解決了生產過程中噴絲板經常發生漫流、掉漿和糊板等諸多技術難題,實現了自主設計設備的高速紡絲。2013年11月,「於素梅勞模創新工作室」完成的《單線千噸級高性能碳纖維生產裝備及技術開發項目》被評為第五屆江蘇省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千噸級幹噴溼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項目獲評「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一等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防疫物資特別是口罩嚴重緊缺,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鷹遊集團成立連雲港鷹遊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董事長張國良的帶領下,於素梅勞模創新工作室又投入到口罩機的研發工作中去。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僅用兩周時間就完成了4條全自動平面口罩機的設計、製造、安裝、調試工作並迅速投入生產,有效地保障了防疫物資的供應。
從一名工程技術人員到「全國熱愛企業優秀員工」、 「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於素梅謙遜地表示:「成績和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我要以此為激勵,更加努力地工作,處處體現共產黨員和勞模的模範作用,團結同事共同努力,不斷為我們鷹遊集團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聰明才智,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企業、創造美好生活奉獻出我的一份光和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