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部)西遷62年了,在祖國西部的土地上,西安交大這顆「西遷大樹」已經根深葉茂,成為大西北的一部分。昔日投下的一顆「科學種子」,隨著幾代科教工作者對「西遷精神」的薪火相傳,早已開花結果,播撒下萬裡濃蔭。系列報導《初心不改、向西而歌》,今天請聽第五篇:《「科學種子」在西北蔚然成林》。
2018年1月12日,農曆「三九」的第四天,氣溫寒冷,西安交大逸夫科學館二樓的會議室裡卻暖意融融。
「老將德高堪世範,新軍勇猛續登攀。有請陶文銓院士、何雅玲院士上臺領獎。」
這是西安交大專門舉辦的一場表彰會。四天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陶文銓和他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雅玲帶領的西安交通大學「熱質傳遞的數值預測控制及其工程應用創新團隊」,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一等獎。領獎後的發言本可以坐著,可79歲的陶文銓院士卻執意站起身。
陶文銓激動地說:「我們第一堂課是楊世銘先生的傳熱學。他在講導熱計算的時候,增加了數值計算的內容,介紹了如何用熱平衡法來建立溫度場數值計算的方程,他並且說這個辦法可以達到任何的精度。請注意,那是1959年,計算機才發明10年,他就這樣高瞻遠矚的看問題。正是他這種高瞻遠矚,在一個20歲的青年學子心中種下了將要做這一研究的科學種子。」
陶文銓是交大西遷後的第二批學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成為我國數值傳熱學主要奠基人之一。2014年,陶文銓獲得了一項特殊的榮譽----西安交大教書終身成就獎。
陶文銓:「終身成就獎不是說我就不能幹活了,我還要幹活,我還要在不斷的努力,在每個時刻盡你的努力。」
除了陶文銓、何雅玲團隊,在2017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安交通大學共有7個主持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僅次於清華大學。
在南為橘,在北為枳,交大西遷卻不同。南樹北移,不僅根深葉茂,還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這中間,人們看不到的是交大西遷人的艱辛付出和矢志奮鬥。
2018年7月,在西安交大家屬院西區一間不大的公寓裡,我們見到了84歲高齡的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俞茂宏。在老先生家中,除了隨處可見、整齊堆放的書籍,還有一幅合影照片格外醒目。這張照片拍攝於2012年2月份。那一年,在一等獎空缺的情況下,俞教授提出的「雙剪統一強度理論及其應用」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從1961年提出「雙剪」概念,到1991年正式發表統一強度理論公式,俞老整整用了30年時間。此後他又用了20年時間,使統一強度理論更趨完善。
上世紀70年代,上海望亭電廠汽輪發動機兩臺機座出現嚴重震動問題,當時一臺機器如果停工一天,將會帶來4000多萬元的損失。結合理論研究成果,俞茂宏教授獨闢蹊徑,經過反覆實驗和不斷完善,最終在不停產、不停機情況下提出了最佳模型,成功消除振動難題。
俞茂宏:「我提出的方案非常簡單,這個發電機裡面加了一個沙袋,這個震動就明顯減小了。後來我把這個沙袋變成一個砝碼,震動就更小了。所以他們太高興了,因為那個時候上海工業生產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他們不能停下來。」
從上海到西安,從無到有,從有到精,西安交大像上緊了的發條,開創著一個又一個「全國第一」:在全國高校中第一批試建研究生院、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科研機構、研究出我國第一臺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第一臺頻譜分析儀、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第一臺三相高壓真空開關……
前行路上總會遇到一些困惑和考驗。上世紀90年代,不少西部高校因為資金短缺,發展動力不足,在「出國熱」和「下海潮」的衝擊下,一些高校教師隊伍開始青黃不接。而在西安交大教學樓人字形的屋簷下,大批科研工作者始終潛心研究,充耳不聞外界的喧鬧。
2017年,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蘇光輝團隊完成的「先進核動力系統多因素跨維度強耦合動態分析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十多年來,他和同事們將中國的先進核動力系統研究做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其研究成果已推廣到國內多家單位,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益和國防意義。
蘇光輝:「我們開玩笑說麻雀都東南飛了,都到深圳,到廣東發展去了,我們仍然堅守在這西北,仍然還要來做這些工作。國家有這個需求,行業有這個需求,我們就要來解決這個需求,滿足這個需求,遇見困難克服困難。」
談到當時「下海潮」對科研工作的影響,俞茂宏教授很是輕鬆。
俞茂宏:「我也不要錢的,我看起來做生意也做不好,所以我就不去想這些事情,也不喜歡這樣子,也沒有考慮做這些事情。」
剛西遷時,有人擔心原先交通大學的力量有所削弱和分散,「大樹西遷」後無法在西北貧瘠的土地上「存活」;也有人擔心學校遷至西安後,生源質量受到影響,科研攻關隊伍上難免出現斷檔。
西遷人深知,異地創業,難得的是初心,靠的是恆心。幾代「土生土長」的交大人秉承「西遷精神」,始終保持著「不服輸、走在前列」的姿態。在他們的呵護下,「科學種子」在大西北的山川莽原間破土而出,開啟了一片山林。
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選國家一流大學A類建設名單,8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煤炭超臨界水汽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入選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批國家西部能源研究院等4個國家級重點科研基地;立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兩項,居全國高校第一。
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軍:「西遷精神,確確實實代表了我們新中國,特別是知識分子那種昂揚向上,為了祖國不計任何代價,這個精神力量我覺得是永恆的。我們不能做『啃老族』,不能躺在西遷的功勞簿上,我們要拿出我們自己的學識和能量報效國家。」
交大西遷是我國調整高等教育事業戰略布局的一次成功範例。除了攀登科學高峰、支援工業建設外,為大西北乃至全中國培養優秀實用人才更是交大的一項重任。在這項本職工作上,交大人同樣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系列報導:
「西遷精神」系列報導《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第一集:向祖國和人民匯報
「西遷精神」系列報導《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第二集:應國家之需 承發展之重
「西遷精神」系列報導《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第三集:西北有大風 求之不得
「西遷精神」系列報導《初心不改、向西而歌》第四集:向科學進軍 建設大西北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