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濤 圖/平臺推薦
麥子成熟了,田間地頭,處處都是撲面清香。這樣的季節,很容易地就能邂逅到一種黃豆般大小,花色豔麗的瓢蟲科動物。這些甲殼蟲,外觀上看,就似一把倒扣的水瓢,小巧玲瓏,周身長有紅、黑、黃、白等對稱的星斑,很逗人喜歡。
在全球,瓢蟲的種類大約5000種,我國更是擁有豐富的瓢蟲資源,目前已知的約為690種,是瓢蟲種類最多的國家。常見的瓢蟲中,二星、六星、七星、十二星、十三星和赤星、大紅等,都屬益蟲;十星、十一星、二十八星等,則屬於害蟲。
這種蟲子又稱為「紅娘」,也有被叫做「花大姐」或「胖小兒」的。作為「同胞」,它們的長相大體相似,但要想區別也很簡單。鞘翅的表面,但凡細膩而光滑,閃閃發亮的,就是益蟲;鞘翅之上,長有密密的細絨毛的,即是害蟲了。
還有一法,那就需要了解它們的飲食習慣,來加以區別。
根據食性,瓢蟲可分為肉食性、菌食性與植食性三類。
肉食性瓢蟲是蚜蟲、介殼蟲、粉蝨、葉蟎等農作物害蟲的天然「殺手」,對人類有益,佔瓢蟲總量的絕大多數。瓢蟲中的益蟲,無論幼蟲還是成蟲,都喜食蚜蟲,平均一天,能夠吃掉100多隻。據資料統計,果園內,如果100—150隻蚜蟲中,有一隻益蟲的幼蟲或成蟲,蚜蟲的數量,就能得到快速控制。
菌食性瓢蟲,則專門取食菌類的孢子和菌絲。人們正是通過這點,來進行作物白粉病的生物防治。
植食性瓢蟲以植物為食,常常為害葡萄科植被,茄子、番茄、青椒和馬鈴薯等茄科蔬菜及黃瓜、冬瓜、絲瓜等葫蘆科蔬菜。瓜果之類,倘若不幸被它們「光顧」,則逐漸變硬,並食之味苦。但相對而言,植食性瓢蟲數量較少,只佔整個瓢蟲家族的六分之一。
就總體來講,瓢蟲幫助了農業生產。有的瓢蟲,還能入藥,治療絞痛、麻疹和牙痛。它們的貢獻遠勝於危害,瓢蟲一族,實實在在是人類的朋友。
別看瓢蟲同為一科,它們的「風俗」卻非常奇特:益蟲、害蟲,各踞其地而互不相擾,只在雙方盤踞地區的交界線上,它們才會混雜「居住」。而且,就算同屬某一「陣營」,也各自保持傳統習慣且互不「通婚」。即使強迫它們交配,也只能生出第一代的「混血兒」。到了第二代,就再無生殖能力了。
不知何時,身旁就飛來一隻瓢蟲,舞步輕盈地轉上一圈,穩穩地,落在一片沾有露水的麥葉之上,讓我有了進一步觀察它們的機會。
這隻蟲子,體長不過7 mm,體寬5—6 mm,頭足呈黑色,深紅色背部光滑無毛,還有七個小小黑點。只一眼,我便認出了,這是一隻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記憶當中童年的玩伴。
七星瓢蟲是瓢蟲家族中功勳卓著的害蟲天敵,據資料統計,它整個一生,大致要捕捉上萬頭蚜蟲,食量之大,令人膛目。
這種瓢蟲的胃口很大,吃起蚜蟲來,簡直如同狼吞虎咽。正因如此,人們想到了人工繁殖,將繁殖的瓢蟲釋放田間,以蟲治蟲,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
捕食方面,七星瓢蟲往往要受獵物密度和氣溫影響。
寒冷的冬季,蚜蟲進入到冬眠狀態。而七星瓢蟲,也會集中在植物的根莖間,或是藏身較為向陽的土縫當中,相互取暖而度過冬天。越冬後的瓢蟲不吃不喝,這樣的狀態,一直會持續到來年,持續到春暖花開的時節。
春天到了,大自然的氣溫越來越高,蚜蟲已經開始活動。而這時,蟄伏的瓢蟲也甦醒過來,四處尋找它們的食物。
很快就到了夏季,田間的蚜蟲越來越多,瓢蟲亦開始大量繁殖,但凡作物茂盛的地方,就能見到七星瓢蟲在辛勤地奔勞。
一場秋雨後,天氣漸漸涼爽起來,早晚溫差正一天天拉大。這樣的季節,七星瓢蟲會晝出夜伏,太陽落坡後就隱藏起行蹤,直到次日豔陽高照。
其實,別的瓢蟲也同樣如此。更為奇妙的是,有一種瓢蟲,還能在冬日到來之前,通過感知而預測氣溫。如果是暖冬,它們就在地面蟄伏,否則,便鑽進地下的洞穴冬眠。這樣的本領,的確令人匪夷所思。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就算氣象部門的預報,也無法達到如此水平。
七星瓢蟲是完全變態的發育類型,它們和其它瓢蟲一樣,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的成長階段。
春天,是七星瓢蟲交配的季節。交配之前,它們會選擇蚜蟲時常出沒的地方,以確保子女在出生之後就能獲取最大概率的生存機會。食蚜瓢蟲,還有一種統籌分配的能力呢!在蚜群發展的早期,瓢蟲常常只會產下少量蟲卵。這樣,對於蚜蟲的壓力不大,有利於它們共同繁衍。
現在我們再看看交配。交配之時,雄瓢蟲會牢牢趴在雌瓢蟲背上,用身子的末端和配偶接觸,交配完成後,便悄然離開。這一過程,甚至要長達兩三個小時。
七星瓢蟲卵為黃色,一次所產數十粒,每隻雌蟲產卵可高達4000多粒,平均一天200粒左右。這些蟲卵會成堆豎立,或者整齊地排成一行。大約兩三天,幼蟲就會從卵中孵出。它的幼蟲分為4齡,剛一出生就能捕食。幾經蛻皮後,即進入蛹期。大約一周,成蟲開始破蛹而出。這時的瓢蟲還相當嬌嫩,顏色灰暗。它必須暴露在陽光之下,吸取氧份使體色加深。一天過後,它們的體色就鮮豔起來,鞘翅變硬,並且形成美麗的星斑。
對瓢蟲而言,它們很善自我保護。大多數瓢蟲都色彩豔麗。這一點,不僅僅是為了裝點自然,而是對天敵的一種警示,告訴它們,「我們都是有毒的,不要貪食!」從而,達到讓入侵者退卻,「敬而遠之」的目的。也正因如此,像小鳥一類的獵手,便很少捕捉瓢蟲了。
有趣的是,一種蛛蛛,也非常「崇拜」瓢蟲的手段,並刻意模仿其生存「高招」。這種蜘蛛,在紅色的背部,同樣也有黑色小點,如果不是細細觀察,則很難將它們和瓢蟲區別。這樣的現象,即是我們常說的「擬生」。大自然中,不少動物都深諳此道,以假亂真,來避開天敵。
印象深處,瓢蟲是極其聰明的動物。它掌握了一套「假死」技能。每每在危險襲來之時,便立即直直地墜落地面,將腿蜷縮在肚子的下邊兒,一動不動,就如失去了知覺一般,以瞞過對手而死裡逃生。「假死」過程中,一旦它們掉進了水田,也關係不大。瓢蟲有遊泳的天分,不但可在水面遊動,還能潛水。爬上「岸」後,將其鞘翅在陽光下曬乾,便能恢復翔飛的能力。
不光如此。在瓢蟲身上,還藏有一種用來自衛的「化學武器」。玩過瓢蟲的小朋友,大抵都有這樣的經驗:捉住一隻七星瓢蟲,興奮的勁頭還沒過呢,手指間,就沾上了一種淡黃色液體,十分難聞。而這,即是瓢蟲的「保護液」,成分當為生物鹼,具有強烈的異臭和苦味。這種液體,由其足部的關節分泌,雖然不會致敵死命,但它的刺激性,卻足以讓對手聞之生畏。
自然界中,生存的競爭無法避免,但很多時候,面臨的危險卻來自同類。除受天敵的侵犯外,瓢蟲還會自相殘殺。從人類的角度看,這種行為極其殘忍,可在動物界,同類相食卻通常具有控制物種種群數量,或保證殘食者參與種系遺傳的作用。
如果一生中沒有意外,那瓢蟲的壽命,成蟲大致在80天左右。但這80天,它們的生命,綻放出了最美麗的光彩。
現在,眼前的這一隻瓢蟲,已經開始捕食獵物。它小心翼翼地向剛剛發現的蚜蟲移動,快要靠近時,突然之間便猛撲過去……接著,便開始慢慢享用「午餐」。「酒足飯飽」後,這隻瓢蟲終於又張開它的翅膀,僅眨眼工夫,就已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瓢蟲快快飛,趕緊往家走。你家著了火,孩子滿處遊……」一首耳熟能詳的童謠,又隱隱約約地飄蕩在我記憶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