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發生的事情就是:老師帶孩子遊覽式地去博物館轉一下就走,這沒有任何意義。」
「來博物館,是為了體驗、感受這裡的氛圍。孩子喜歡這裡,覺得好玩,還願意再來,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前幾日舉行的「學校、家庭、博物館在青少年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設中的權重關係」教育論壇暨中國博協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2015年年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他說,2008年起博物館免費開放,此前每年約辦七千個展覽,走進博物館的不到3億人次;現在每年展覽達到2.6萬個左右,參觀者已經超過7億人次。
宋新潮參觀過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館,在他看來,博物館一定要以教育為核心為目的,如果沒有教育計劃、教育項目,就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
今年年初,國務院頒布了《博物館條例》,明確了博物館教育、研究、欣賞的職能。宋新潮說,《條例》對博物館的定義,改變了過去認為博物館是保護研究文物之處的老看法,採用了國際博物館協會對於博物館功能的定義。現在國家提倡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博物館正好可以承擔知識普及的功能。身處網絡時代虛擬空間中的人們、平時忙於工作希望周末遠離喧囂的人們,可以走進博物館,那裡是真實、準確的知識的源泉。宋新潮認為,博物館,是為了教育和欣賞目的進行收藏保護研究的地方。
中國人愛去博物館嗎?宋新潮用數據告訴記者,可以說是人滿無患,每年7億觀展的人大都集中在部分博物館中。對於大家是否已經習慣隔著保護罩看展品?宋新潮表示這是個讓人鬱悶的話題,他說,中國人觀展熱情高,對於展品來說磕碰的風險高了起來,對文物也就構成了「威脅」。布展是為了吸引觀眾來看,有時候卻是觀眾高高興興來了,卻看不清展品的真面目。至少在目前看來,觀看和保護之間的度、技巧把握得還不太好。
博物館教育具有實物性、真實性、體驗性等特點,那麼如何把博物館作為教育資源,如何使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結合?
「我最怕發生的事情就是:老師帶孩子遊覽式地去博物館轉一下就走,這沒有任何意義。」宋新潮說,每次來博物館之前,學校要預設一下今天孩子們做什麼每次只講解一個內容就可以了。博物館教育要親近青少年、兒童,不要讓孩子來一次博物館就被嚇跑了。「來博物館,是為了體驗、感受這裡的氛圍。孩子喜歡這裡,覺得好玩,還願意再來,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國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天文館、科學館、紀念館……學校對博物館教育的需求很迫切,既是因為博物館的內容包羅萬象,也是因為課外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工作內容。宋新潮告訴記者,他們曾經設想讓博物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但教育部門更希望讓孩子們走出校園去體驗。
「貪多嚼不爛,博物館工作者給孩子做講解時要注意這個問題。」宋新潮舉例說,講青銅器時,不用去講青銅的構成,而是帶領孩子去欣賞一件青銅藝術品,可以告訴孩子:這件藝術品上的動物紋飾不是凡界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因為它是用來祭祀的,是溝通神界與凡界的媒介。講到這裡就可以了。再比如講中國的錢幣,現在是金屬和紙幣,可以用來交換物品。最初是海貝,「寶貝」就是說貝殼珍貴;到了戰國時期錢幣叫「布」,像農具一樣不好攜帶;後來變成了圓錢,能夠串起來,攜帶方便,也不扎手……要知道,信息量太大孩子其實也接受不了。
同時,宋新潮也提醒家長,不要操之過急,博物館教育不是專業教育,不是用來培養專家的,孩子願意來博物館就是好的開始,有興趣、好奇,孩子才願意常常來。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聯合教育部積極探索構建均等性、廣覆蓋的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機制,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博物館教育資源與當地的學校教育資源有機結合,並在15個省份開展博物館教育試點。
親手造一張紙、織染一塊布……在國家文物局與上海市政府合作的指南針計劃專項基地,孩子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據了解,指南針基地項目由上海市政府出資,虹口區教育局提供一所校舍,開設了2個「主題展館」和5大「體驗館」,分別是「天工開悟」中國古代創造發明展覽、「紙的文明」展覽和中國古代造紙印刷體驗館、中國古代陶瓷體驗館、中國古代染織體驗館、中國古代青銅體驗館、中國古代建築體驗館。從周二到周五,虹口區的25所中小學可以免費使用相關資源,佔到全區中小學數量的三分之一,周末和寒暑假則面向社會開放。2012年項目啟動以來累計參加活動的已有7萬多人。
宋新潮認為,指南針項目很成功,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複製,但是不希望各地圖省事只引進不創新,讓項目長成一個樣兒。項目的複製推廣工作主要靠地方來做,國家文物局可以提供教師培訓。他表示,現在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階段,今後要總結並明確項目的目標。他希望各地博物館和教育廳做好對接,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設計核心內容,使教育內容「本地化」。同時,還鼓勵專題博物館做主題項目並做出品牌,如玻璃主題教育項目,這類項目覆蓋面會更廣些。「但是不要指望一個項目覆蓋所有的內容。」宋新潮強調。
宋新潮說,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不能干擾其正常的教學計劃,博物館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從布展時,就要融入教育理念,讓孩子在沒有講解的情況下能看懂,信息量不要太大、不要有看不懂的字出現。宋新潮告訴記者,兩部門的指導意見,核心內容就是如何分工協作,明年兩個部門還將深入探討,爭取年內出臺一個實施細則,明確評估方式與考核辦法,更有效地指導各地博物館與教育系統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