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擴建新津機場使用的兩個石碾子被建川博物館正式收藏,成為該館最重的文物
目擊:石碾子比人還要高
昨(14)日下午,在建川博物館聚落的工地上,兩個黑黢黢的石碾子靜靜地聳立在陽光下,「這是剛從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運來的。」建川博物館副館長何新勇站在石碾子旁邊,個頭比石碾子矮了一截。
石碾子上布滿了乾枯的青苔,揭開青苔,露出密密麻麻的鵝卵石,顯得凹凸不平。最重的一個石碾子達13噸,由水泥、鋼筋、鵝卵石混制而成,在石碾子一端的中心部位,開鑿出一個40釐米深的方孔,「在使用石碾子前就用木頭穿進方孔作為軸子,以便套上繩子拉動」。另一個石碾子重8噸。「我們共收集了3個當年在四川修建抗日機場使用的石碾子。」何新勇說,它們將被安置在援華美軍博物館的大門旁。
運輸:
龐然大物嚇跑司機
兩個石碾子是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捐獻給博物館的。「前日上午我們抵達新津,石碾子就在新津分院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上。」何新勇說,博物館方面整個上午都在勘察路線,商議怎樣將這兩個龐然大物運走,還特地將雜草叢中的水溝填平。由於擔心將飛行學院的路壓壞,「我們沒走正道,剪開了飛行學院的鐵絲網,開闢出一條路。」
前日下午3時,一輛吊車準備吊運。司機拍了拍石碾子,搖搖頭,「這傢伙太重了,沒法吊」,「我們又請了一輛可起吊30噸的大吊車,可裝石碾子的貨車卻吃不消了,司機一看這陣仗都給嚇跑了。」石碾子體積雖然不大,但重量集中,在貨車裡無法平均受力,「最後我們請了兩輛大貨車才將石碾子運回來。」
回憶:
一兩百人才可驅動
據成都文史資料記載,擴建新津機場時,碾壓跑道的石碾子需要一兩百人才可驅動,「套上竹牽繩,來回滾壓,使其結實。工地上組織有很多拉滾隊,號子聲此起彼伏,互相鼓舞。還有一些隊,唱的是《大路歌》,前者呼,後者應,人人興高採烈,幹勁倍增。由於民工對拉石滾的技術掌握不熟,以致步調不一,用力不均,經常發生石滾壓死民工事件,最多的一次,竟發生壓死民工13人的慘劇。」
何新勇說:「我們之所以收集石碾子,就是因為它見證了四川老百姓在後方參與抗戰所留下的鮮血和汗水。」
早報記者雲源牛紹強實習生薑芸攝影韓傑
新聞資料
新津機場曾是亞洲最大
1939年初,四川省奉命徵集新津、溫江、郫縣、新繁、邛崍、蒲江、雙流等16個縣民工10多萬人,擴建新津機場。1939年5月動工,次年2月竣工。這是新津機場的第一次擴建。
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蔣介石在1年內,在成都地區建成4個盟軍轟炸機機場。新津機場再次擴建,修建了正跑道1條,副跑道2條,能容納35架B-29的大飛機庫1個,面積達到近1萬畝。
由於沒有任何機械設施,當時民工們在河床上把鵝卵石敲碎,然後全靠架架車、雞公車以及人的肩膀、扁擔、籮筐把上百萬方沙石運進機場。幾百人拖起一人多高1噸重的水泥石滾,一層一層反覆地碾壓跑道。
據當時指揮修機場的美國工程師說,新津機場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機場。1944年6月15日午夜,美國空軍十四航空隊四十大隊B—29重型轟炸機群從新津機場傾巢出動,遠途奔襲,參加了轟炸日本鋼鐵中心八幡鋼鐵廠的著名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