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有其規範的語言特徵且語義明確,符合漢語音律音韻的語言讀起來優美且朗朗上口。所以在把英文科技論文翻譯成中文時,既要準確用詞、規範語法、省略得當,還要注意音律音韻,不要翻譯過於隱晦、拗口、生澀,要注意這些細節。賽恩斯編譯通過總結髮現,英文科技論文翻譯成中文時,譯者在這方面容易出現以下的錯誤。
一、主語不當。例:翻譯稿件中「建立的三維線性方程解決了離散點結構強度的計算問題」。「方程」不可能「解決問題」。本句的主語,即「解決問題」的真正主體應該是「人」,但這個「人」可以省略,這是符合語法規範的,在現代漢語中有一類無主語句,如存在句、泛指句和祈使句,句中沒有也不必有主語。在科技論文中廣泛使用泛指句,但泛指的單、複數或第三人稱「作者」,「筆者」「人」「人們」等又不必寫出,否則顯羅嗦、彆扭。那麼此句應翻譯成:「建立三維線性方程,解決了離散點結構強度的計算問題」。
二、複合謂語殘缺。例:翻譯稿件中「本文介紹的方法是用重力分離數學模型測定汙水中含油顆粒的比率」。句中「……方法」只能是「方法」不能等於「比率」這是兩個不同概念的名詞。在「主語(代詞或名詞) + 連繫動詞」+ 表語(名詞)」的句式中,主語和表語應該是統一的或同義的、同一屬性的名詞,有時候在連繫動詞的前面或後面省略了一個名詞,所以應翻譯成:「本文介紹的是用重力分離數學模型測定汙水中含油顆粒比率的方法」。也可將此句翻譯成「本文介紹的是用重力分離數學模型來測定汙水中含油顆粒的比率」這樣句式就又有變化,所以一定要根據原文要表達的意願來進行翻譯措辭。
三、主從短語中的名詞(中心語)和附加語(修飾語)搭配生硬不當。例 test of time 生硬譯為:「時間的試驗」就明顯生硬不當,應改為「時間的考驗」。
四、未正確使用前後呼應的詞。翻譯稿件中隨便省略「在……上」的「上」「在……中」的「中」「在……方面」的「方面」,等等疏忽、不熟諳,出現不必要的錯誤,造成語句殘缺,讓參閱者費解。
五、錯用虛詞。漢語中每個虛詞都有它的含義和用法,不能錯用。漢語中的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統稱為虛詞,其中助詞「的、地、得、著、了、過」語氣詞「啊、啦、吧、嗎、呢」和語氣副詞「卻、偏偏、難道、究竟、簡直……」在英語裡是沒有的,但在漢語中對表達句子的時態、語態和語氣卻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翻譯時,要根據情況適當添加,既要規範虛詞的位置也不要濫用,虛詞用得太多,不僅使譯文顯得累贅,還會造成結構混亂影響精準、明確。
六、儘量少使用「的」。在翻譯時遇到一個名詞定語或三個以上定語的時候,漢語語言習慣中最好不連續使用三個以上「的」,要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改變結構,把主從短語改為動賓短語,二是直接去掉「的」把主從短語變為複合結構,三是用頓號代替「的」。
七、誤用動詞「使」。例:翻譯稿件中「相反,當表面存在壓應力時,將使拉應力減少」。這是一個條件複句,主句主語本應是「拉應力」,由於前面使用了動詞「使」,它就變成兼語,導致主語旁落,那麼句子應該翻譯成:「相反,如果表面存在壓應力,拉應力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