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第四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在江西景德鎮落下帷幕,全國共有232個項目參加角逐,我省共有7個項目參賽,最終獲得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
這些獲獎項目,有的深耕於特色農業、有的堅持自主科研、有的積極創新,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湖湘兒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拼搏與奮進。
《黃花菜不止於菜》:我為自己代言
觀為名花,用為良藥,食為佳餚,這是古人對黃花菜的最高讚譽。今年「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創業扶貧專項組的一等獎項目《黃花菜不止於菜》就與它有關,項目負責人名叫肖智雄。
天下黃花看中國,中國黃花看祁東。2013年,肖智雄從湖南工商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機會,帶著學到的專業知識,回到家鄉接手了父親的黃花菜生產加工廠。
「父親那一輩只知道怎麼把黃花菜種好、賣出去,但最遠也只是賣到市裡。」為了打造品牌開拓黃花菜的銷路,他勇敢地為自家的黃花菜「代言」——在產品的包裝袋上,印上一個名為「黃花王子」的卡通形象,其正是以自己為藍本,由他親自設計。從那以後身邊的人都親切地叫他「黃花王子」。「酒好也怕巷子深,好記憶、好辨識的『黃花王子』,有助於產品脫穎而出和留住老顧客。」肖智雄笑著告訴記者。
近年來,在「以科技引領企業,以企業帶動基地,以基地推動產業」的發展戰略下,在人社部門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下,公司建立了38000畝的黃花菜產業扶貧基地,協助20多個貧困村成立黃花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安置勞動力300多人,間接解決勞動力就業5萬餘人。
肖智雄介紹,他們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對掌握一定科技知識和種植技術的農戶,開展訂單種植,將種植戶變成種植產業的工人和創業者。僅此一項,每年便帶動500戶近1000個貧困勞動力就業,增加收入300多萬元。作為全縣最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企業每年生產及收購黃花菜上萬噸,生產紅薯粉絲系列產品近萬噸,產值上億元,相關產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同行前列。
在祁東縣,有一個專為祁東黃花菜打造的博物館,這也是全國首家黃花菜博物館,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題寫館名。在那裡,黃花菜的歷史淵源、藥用價值、發展軌跡、名人典故等,通過圖、文、聲、像等形式全面展示。這間博物館正是肖智雄於2016年投資建設的。
「當時,很多人都說為黃花菜建一個博物館是聞所未聞的奇事,甚至以為我在說大話,可建成之後他們都紛紛豎起了大拇指。」肖智雄更為得意的是,這個博物館現在已經成為了祁東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感謝『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為我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也要感謝人社部門在我創業路上給予的幫助和鼓勵,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助力祁東黃花菜走向世界。」肖智雄說。
《電路板用高解析度感光幹膜》:從零到一的「奇蹟」
感光幹膜是一種高分子的化合物,它通過紫外線的照射後能夠產生一種聚合反應形成一種穩定的物質附著於板面,從而達到阻擋電鍍和蝕刻的功能。它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材料,也是微細線路加工製作的關鍵核心材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幹膜需求地,幹膜需求量佔世界總需求量的50%以上,但因為缺乏關鍵技術,市場曾經一度被外資品牌壟斷,幹膜生產技術也被稱為「中國35項卡脖子關鍵技術之一」。
2006年,湖南五江輕化集團生產的第一卷感光幹膜成功下線,成功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和技術革新,該公司產銷量已在全球同類企業中穩居前列,並培育了國產PCB光刻膠供應產業鏈。今年的「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上,該公司的《電路板用高解析度感光幹膜》獲得創業組二等獎。
「當時的條件下,不少人說我們能夠生產出幹膜這樣的產品是奇蹟。」2006年,漣源人肖志義從深圳回到老家這邊,接過了幹膜光刻膠研發生產的任務。彼時,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已經著手幹膜光刻膠研發3年有餘,因為技術無法突破,項目遲遲沒有進展。就是這種情況下,靠著一步步實幹鑽研,肖志義帶領團隊硬是拼出了一番成績。
2017年11月,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在婁底經開區成立,擬投資10.18億元的PCB用感光幹膜生產基地項目落地第二工業園。項目建設規模包括4條年生產能力各7440萬平方米感光幹膜的智能化生產線,達產時,每年可產PCB用高解析度感光幹膜3億平方米,可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以上,利潤4.6億元以上,創稅收及附加1.4億元以上,新增就業300人以上。
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在2019年10月9日實現試生產,12月4日,2條生產線正式宣布竣工投產。
「幹膜和企業,在婁底這個地方不僅沒有消失,而是越做越大,真的替你們高興;我看到了你們的堅持和成熟,看到了你們的巨大進步,更要為你們點讚!」2016年,時任中國電子電路協會秘書長王龍基再次來到婁底,這一次,肖志義長舒了一口氣。
「奇蹟帶著偶然出現不可多得的意思,如果一定要說是奇蹟,這也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說。
《無接觸式UWB雷達生命體徵監測和預警系統項目》:創新解決生活之困
要檢查身體一定要使用某種設備,大多數的設備都是佩戴或緊貼,使用起來不方便也不舒適,往往難以長期使用。能夠不需要佩戴或接觸傳感器,就能實時、長期地監測人體生命體徵數據。這樣的產品一定會得到不少人青睞。
今年「中國創翼」大賽創新組二等獎項目,講述的就是如何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獲獎單位是來自長沙的湖南東晟南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傅其祥說,他希望用創新的思維解決生活中更多實際的問題。
在研發這個產品之前的20多年裡,傅其祥一直從事於雷達探測研究領域,健康領域與雷達探測的研究結合,誕生了這個監測和預警系統。通過幾年的試驗修改,這款系統能夠在蒙被、屏住呼吸等一系列實驗場景中成功監視。
「在不需要人體佩戴或接觸傳感器的情況下,實時、長期地監測人體生命體徵數據,如呼吸、心率、體動、睡眠質量評估等參數,使用者只需關聯手機微信小程序,就能接收睡眠和健康報告;另外當監測數據偏離人體正常心率、呼吸率及摔倒、跌落的危險情況時,向關聯手機或機構監護工作站主動發出預警信息。」傅其祥介紹。在智慧養老、嬰幼兒監護、智能家居、校車監護、智慧病房和安防等領域,這個系統都能發揮作用。
上個月,傅其祥去參加了一個展覽會,有一個客戶的話至今讓他印象深刻。這名客戶親自照顧了生病的父親十年,就一個晚上沒跟父親一起睡,因為發生意外時沒有被及時發現,結果父親那天晚上就離世了。
「如果早一點知道有這個產品,這個意外就不會發生,我也不會因為那晚沒有照顧到父親而抱憾終生。」傅其祥說,這是客戶的原話,正是這一句話,讓他體會到了創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