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句話其實是家長在我們小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用這句話激勵我們。
而我們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告訴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今天要能忍受住辛苦,將來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調查顯示:81.8%的人贊同父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認為這樣對孩子的將來有很大幫助。
但是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卻多次表明,其實現在我們最應該該給孩子的,從來都是不是吃苦的能力,這可以說是教育最大的騙局!
有些苦,沒有必要吃
很多成功的人都曾經吃過苦,而且都吃了很大的苦。
所以有些家長就會認為,要讓孩子吃苦,這些苦不會白吃的,早晚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去回報孩子。
但是,家長還應該知道,沒有價值的苦,總是讓孩子吃,只會讓孩子與成功越來越遠。
長跑神童張慧敏,8歲時在父親的陪伴和指導下一度完成環海南島馬拉松的壯舉,這一事件在當時被眾多媒體報導。
張慧敏父親認為女兒有長跑天賦,所以從女兒三歲半的時候就制定了每天跑30公裡的那計劃。
雖然在女兒八歲完成了海南島馬拉松壯舉,但是海南省體校科研所張所長從兒童生長規律、身心承受能力等方面分析認為,張慧敏如此跑下去並不可取。
張慧敏在過度吃苦的狀態下,根本不可能在多年之後,像張慧敏父親期許的那樣,出現在奧運會的賽場上。
會吃苦,在這個時代並不是最重要的
現在這個時代,要說吃苦,人類永遠比不上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24小時工作,而且工作效率還特別高。
在農業時代,我們強調「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如今這時代當中,比吃苦早已經沒有那麼重要的了。
比吃苦更重要的,是思維的靈活
在美國華爾街的遊戲規則裡,一家公司每個季度財報上的數據都得要足夠亮眼才會獲得資本的青睞。
不過,亞馬遜反而選擇以長線思維犧牲短期利潤來獲取增長。而如今,亞馬遜顛覆了書店,把美國最大的書店巴諾擊敗了;
甚至連現在Oracel,IBM,惠普,Dell等等這些世界有名的傳統計算公司巨頭的市值加起來,都不如亞馬遜。
這就是思維的重要性。
同一個問題,有人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有人幾天也沒有一點思路。有時候,成功遲遲不來,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思維方式要更新。
忽視思維的能力,而是著重強調吃苦的能力,其實就是在捨本逐末了、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成績下降,或者是成績總是在中下遊,家長不要只是單純地認為這個孩子不夠用功,學習時不夠努力。
而是關注一下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們總是向孩子強調成功人士之前吃過的苦,但是卻忘了他們成功的關鍵,其實是在他們思維的靈活。
如果他們思維方式不到位,即使再努力、肯吃苦,也不會獲得今天的成功。
推薦《IQ益智遊戲大百科》,這套書就是實打實的實力派,它是由著名數學家秋山仁博士,重磅推出的一套兒童大腦科學書。
《平面拼圖》和《立體移動》有巧板、日本青少納言智慧板、蛋形九巧板、五連方……等遊戲。主要提升的是孩子的繪圖能力、觀察力和發散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觀察力。
《迷宮冒險》和《圖片照片》主要可以鍛鍊孩子的創作力、表現力、專注力、觀察力,想像力和繪圖能力。
越往後玩,難度也會一點點的上去,就拿《迷宮冒險》舉例,最開始就是我們熟悉的傳統的迷宮,到後來就會有一些會飛的、跳躍性、不回頭迷宮等等。
《數字推理》有九宮數獨,有塗數變畫的邏輯繪圖、還有萊茵特紙草書等遊戲,提升的是孩子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力、觀察力。
全套共5冊,可以說是包含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益智遊戲類型,一套書相當於玩遍了古今中外最經典的益智遊戲,真正意義上的越玩越聰明。
比吃苦更重要的,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任何人,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幸福,才能發揮主動性以及有無窮無盡的激情。那麼才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當孩子一旦把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認為學習是在吃苦,那麼他從中感受到的都是痛苦,他就會本能的抗拒這件事。
所以說,家長想要讓那個孩子愛上學習,重要的是培養他能夠從學習當中獲得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強迫他痛苦地學習。
1975年,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希斯贊特米哈伊教授發現:
那些特別成功的人,做到自己事業極致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比別人要高,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學歷比別人要好,更不是因為他們的家境比別人要優越。
唯一能夠概括這些各行各業領軍人物的特點是:
他們做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時候,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痴如醉,忘掉時間,忘掉空間。
無一例外,他們都可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獲得幸福感。
今日提問:你覺得想要孩子成為「人上人」,什麼能力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