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2020-12-05 欣欣育兒記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句話其實是家長在我們小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用這句話激勵我們。

而我們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告訴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今天要能忍受住辛苦,將來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調查顯示:81.8%的人贊同父母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認為這樣對孩子的將來有很大幫助。

但是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卻多次表明,其實現在我們最應該該給孩子的,從來都是不是吃苦的能力,這可以說是教育最大的騙局!

有些苦,沒有必要吃

很多成功的人都曾經吃過苦,而且都吃了很大的苦。

所以有些家長就會認為,要讓孩子吃苦,這些苦不會白吃的,早晚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去回報孩子。

但是,家長還應該知道,沒有價值的苦,總是讓孩子吃,只會讓孩子與成功越來越遠。

長跑神童張慧敏,8歲時在父親的陪伴和指導下一度完成環海南島馬拉松的壯舉,這一事件在當時被眾多媒體報導。

張慧敏父親認為女兒有長跑天賦,所以從女兒三歲半的時候就制定了每天跑30公裡的那計劃。

雖然在女兒八歲完成了海南島馬拉松壯舉,但是海南省體校科研所張所長從兒童生長規律、身心承受能力等方面分析認為,張慧敏如此跑下去並不可取。

張慧敏在過度吃苦的狀態下,根本不可能在多年之後,像張慧敏父親期許的那樣,出現在奧運會的賽場上。

會吃苦,在這個時代並不是最重要的

現在這個時代,要說吃苦,人類永遠比不上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24小時工作,而且工作效率還特別高。

在農業時代,我們強調「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如今這時代當中,比吃苦早已經沒有那麼重要的了。

比吃苦更重要的,是思維的靈活

在美國華爾街的遊戲規則裡,一家公司每個季度財報上的數據都得要足夠亮眼才會獲得資本的青睞。

不過,亞馬遜反而選擇以長線思維犧牲短期利潤來獲取增長。而如今,亞馬遜顛覆了書店,把美國最大的書店巴諾擊敗了;

甚至連現在Oracel,IBM,惠普,Dell等等這些世界有名的傳統計算公司巨頭的市值加起來,都不如亞馬遜。

這就是思維的重要性。

同一個問題,有人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有人幾天也沒有一點思路。有時候,成功遲遲不來,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思維方式要更新。

忽視思維的能力,而是著重強調吃苦的能力,其實就是在捨本逐末了、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成績下降,或者是成績總是在中下遊,家長不要只是單純地認為這個孩子不夠用功,學習時不夠努力。

而是關注一下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們總是向孩子強調成功人士之前吃過的苦,但是卻忘了他們成功的關鍵,其實是在他們思維的靈活。

如果他們思維方式不到位,即使再努力、肯吃苦,也不會獲得今天的成功。

推薦《IQ益智遊戲大百科》,這套書就是實打實的實力派,它是由著名數學家秋山仁博士,重磅推出的一套兒童大腦科學書。

《平面拼圖》和《立體移動》有巧板、日本青少納言智慧板、蛋形九巧板、五連方……等遊戲。主要提升的是孩子的繪圖能力、觀察力和發散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觀察力。

《迷宮冒險》和《圖片照片》主要可以鍛鍊孩子的創作力、表現力、專注力、觀察力,想像力和繪圖能力。

越往後玩,難度也會一點點的上去,就拿《迷宮冒險》舉例,最開始就是我們熟悉的傳統的迷宮,到後來就會有一些會飛的、跳躍性、不回頭迷宮等等。

《數字推理》有九宮數獨,有塗數變畫的邏輯繪圖、還有萊茵特紙草書等遊戲,提升的是孩子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力、觀察力。

全套共5冊,可以說是包含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益智遊戲類型,一套書相當於玩遍了古今中外最經典的益智遊戲,真正意義上的越玩越聰明。

比吃苦更重要的,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任何人,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幸福,才能發揮主動性以及有無窮無盡的激情那麼才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當孩子一旦把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認為學習是在吃苦,那麼他從中感受到的都是痛苦,他就會本能的抗拒這件事。

所以說,家長想要讓那個孩子愛上學習,重要的是培養他能夠從學習當中獲得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強迫他痛苦地學習。

1975年,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希斯贊特米哈伊教授發現:

那些特別成功的人,做到自己事業極致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比別人要高,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學歷比別人要好,更不是因為他們的家境比別人要優越。

唯一能夠概括這些各行各業領軍人物的特點是:

他們做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時候,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痴如醉,忘掉時間,忘掉空間。

無一例外,他們都可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獲得幸福感。

今日提問:你覺得想要孩子成為「人上人」,什麼能力最重要?

相關焦點

  • 你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嗎?
    很多人都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一個不願意吃苦的人,難道可以隨隨便便就成功嗎?這些勵志話語,看起來很勵志,它們或許正是我們撐過那些艱難日子的力量來源,可是暗藏著一種行為模式。如果你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己就會不自覺地選擇比較困難的路去走,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輕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會有一連串的困難接踵而來,然後我們又安慰自己說「人,就要吃得了苦」。殊不知,這些都是我們吸引而來的。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應該這樣理解丨胡謅白扯第45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若按以前的刻板印象,這話就是老一輩的說教,他們覺得年輕人不能吃苦,所以總是勸人吃苦。 長了幾歲之後,就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是「人上人」?這話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去理解? 什麼是「人上人」?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窮人發不了財是吃苦太少嗎?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老話,那便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實話,這句話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這算是很多人的座右銘,但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吃苦和人上人壓根就不沾邊。畢竟,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我們從小便吃苦,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相信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的成長,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
    一、深入人心的苦難教育中國有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於是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上到皇帝,下到英豪,無一不是經受了諸多磨難。這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要成大器,必先吃苦。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長對苦難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精神的迷信,驅使家長在孩子的人格塑造上沒有苦難,創造苦難也要上。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做人,
  • 想要活得有尊嚴,就要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那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領導者,這樣的人,就是屬於非常中庸的,沒有什麼能力的人。這個也是一個中介的做法,也是一個零成本的做法,送著送著人多了,然後他就開始組建一個送餐公司,其實中介的這一個玩法很有意思。它可以嫁接到任何項目上去啊,你們沒有邁出第一步,或者是還在打工的人,你們要非常清楚一個事情,就在這個社會上,沒有錢你啥也幹不成,沒錢你買不了一輛車,你買不起房子,娶不起老婆,所以創業,有時候就是為了自己活的像個人。
  • 江西省安遠一中2020屆北大學子鍾濤: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多吃一點苦,就能多考幾分,高考就能多幾分勝算,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每天都應該對時間有一定的規劃,比如你今天上午做什麼?中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自習又做什麼?有了明確的時間安排之後,堅持再堅持,等習慣養成了,你就不會浪費時間,你就為學習的突破保證了先決條件——時間。
  • 勇於吃三苦,終成人上人
    一個超越平凡、不甘於庸碌的人,都需要承受不為人知的苦楚,其中的奮鬥之苦、孤獨之苦、受挫之苦,更是人生「家常便飯」,扛得住這三苦,才能歷經風雨,迎來彩虹的映照。機會不僅留給有準備的人,而且屬於奮鬥的人,所謂吃得了一時之苦,不受一輩子之苦;而那些不願苦一陣子的,大多會苦一輩子。馬雲在成功時,有人對馬雲說:「我真佩服你,那麼苦的創業都熬過來了。」
  •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過4種苦的人才能擁有富貴!
    「一時吃虧,一世富貴」,只有吃過4種苦的人,必是富貴齊天之人!顯然,能夠經受住身無分文之苦的人,並且能在極端困難的經濟危機中找到辦法重獲新生的人,必然將來是有所成就之人。 2、學習之苦:人需要學習,關於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人都有所了解,如果你停止學習,那就證明你的人生已經停止了成長
  • 《憫農》作者:成「人上人」後忘記初心,下場都不會太好
    文|顏小二述哲文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有些可笑的現實: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毀在了「人上人」的生活中。這是為何?於顏小二看來,其中道理,說得簡單些,也不過是我們如何看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
  • 做了人上人之後,你究竟想幹嘛?
    所以,在我們求學途中,「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尊尊教誨一直跟隨著我們,這也是一句穿越古今的最鏗鏘有力、鞭策人心的勵志教導。因為這句話,古代有「頭懸梁、錐刺股」、「映雪捉螢」等故事,現今則出現不但自己要努力,還得搭上全家的財力、物力,社會人脈的大比拼等等。顯然,我麼教育的目的並非成就自己或者獲得愉悅,而是努力進入某個階層。這個階層眾望所歸,是人上人的階層。
  • 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隨時保持這三個優點,定能成功!
    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隨時保持這三個優點,定能成功!文/禮運暖天下曾國藩在總結成功三要素時候說:「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舉個例子,名人宋濂少時因家裡貧窮而沒有書看,但是他卻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但是想讀書就得首先解決收本的問題,但是他買不起,後來為了堅持讀書,他想到了借書來抄寫,然後再讀書,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志氣,為了夢想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吃苦。所以最終他學業有成,這是對一個愛讀書的人最好的回饋。所以說我們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退縮,因為有志則剛!
  • 清華大學全面推進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
    >為紀念大學語文名師王步高,一位入學20年的清華校友匿名發起設立的「王步高教育基金」等等。無論社會發展怎樣變化,教育的重要性始終不變。習總書記在上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計算機系冠名教授基金的設立不僅是在教師節為計算機系60周年獻上的賀禮,更揭開了清華大學全面推進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的序幕。
  • 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並非施一公留不住,只因人各有志
    2017年,顏寧教授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受聘該校的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她從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轉變為兼職教授。顏寧教授是現任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最為得意的門生之一,施一公教授常常會提起顏寧,兩日亦師亦友,在科研的道路上,共同前行著。對於顏寧教授,有3件事情備受人們的關注。
  • 第九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論壇舉行
    清華新聞網6月3日電(通訊員 劉璐璐)5月31日,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簡稱「教研院」)主辦的第九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論壇於線上進行。本屆博士生論壇以「傳承與創新:新技術背景下的教育現代化」為主題,設置4場特邀報告、8場33次口頭報告、30篇海報張貼以及2場職業發展沙龍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