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何讓老人明白,我用電動車送孩子上學,是希望孩子小時候適當地經受一些苦難,而不是故意危害孩子的健康。
講真的,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都實在是不理解這個行為,更別說這個題主還希望得到自己長輩理解。
氣溫0-2度,雖然不是極冷,但體感也是很不舒服的。別說是北方這些高緯度城市,就是廈門這種臨海的低緯度城市早上出門都覺得裸露在外的身體部位非常難受。
為什麼明明都這麼冷了,這位家長還要頂著大風送孩子上學?
無非是覺得孩子不能吃苦罷了。
在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中,讓每個孩子從小就浸泡在濃濃的愛意裡面,似乎批評我們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他們這一代顯得理所當然。
曾經我們所承擔的家務活在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別動,危險。」
似乎在我們的價值觀裡,孩子的未來岌岌可危:不能自理、不能獨立、不能受半點挫折。
於是為了孩子能夠獨立,家長就喜歡刻意的人為製造困難。
一、深入人心的苦難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於是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上到皇帝,下到英豪,無一不是經受了諸多磨難。
這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要成大器,必先吃苦。
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家長對苦難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精神的迷信,驅使家長在孩子的人格塑造上沒有苦難,創造苦難也要上。
家長對苦難教育的盲目推崇,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苦。
可是苦難教育是苦難越多越好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其實有些苦是不必吃的,因為吃了不能使孩子更聰慧,家長就不需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實行的苦難教育只是苦了孩子,感動了自己,並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苦難教育:苦了孩子,感動了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家長的角度:「我想讓孩子小時候經受一些苦難,因為我認為這有利於發展孩子的性格。」卻把可能存在的風險視若無睹。
我們在評估一件事時,往往是要看風險和收益兩方面的,如果風險超過收益,那就是不值得。
在「騎電動車送孩子上學」的案例中,家長放棄了更安全舒適的交通方式,卻沒有明顯收益,無非是人孩子感受一下北京早上的寒冷。
這種苦難教育很難說可以給孩子什麼啟發,但是風險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幼兒園的孩子身體素質比不上成人,免疫系統脆弱,家長讓孩子頂著大風上學,如果孩子不幸感冒,可能後果更為嚴重。
可以磨難孩子意志的方法多了去了,為什麼家長不能選擇更為穩妥的方法?為了一個有可能達到的目的,忽視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值得嗎?
這種苦難教育明顯是風險大於收益,只是感動到了家長自己,苦了孩子,實在是得不償失。
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何在成人面前保護自己,才是孩子需要面對的。
苦難如果會傷害身體,就算是成人也會儘量避免。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不應該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應該教會孩子趨利避害保護自己啊。
孩子的成長中,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甚至是家長要儘量避免的。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題:生活的暴擊我們該感激嗎?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苦難教育就是他們生活的暴擊,當孩子長大,回想起曾經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自己,會感激曾經讓自己坐在電動車的父母嗎?我想應該不會吧。
如果說孩子在寒風中學到了什麼,只可能是北京的早上真的很冷。
但是這種事情,非要冒著孩子生病的危險讓孩子感受嗎?
苦難就是苦難,能避免就避免,我們沒必要感謝苦難,不是困難造就了孩子,成就孩子的永遠都是孩子自己的努力,那些不必要的苦難,家長就別再製造。
三、孩子的成長,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
1、強健的身體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家長希望孩子能學會吃苦,以後能面對生活的磨難,這點我從來不否認。但是我認為所有的教育都要建立在孩子這些教育方式不會過度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上。
0-2度是什麼概念?水的冰點就是0度,再加上早上的冷風,如果安全防範沒做好,孩子很容易就生病,尤其是現在屬於流行病高發期,所以家長不要為了所謂的苦難教育傷害孩子的身體。
就像是你想要種一棵樹,難道不是先讓它茁壯成長嗎?不澆水、不施肥,就想讓它在艱苦的環境下生存,怎麼可能?
2、尊重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規律
孩子的成長是由有自己的規律的,在什麼年齡對孩子進行什麼樣的教育。在孩子還小時,就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給孩子關心和呵護,等孩子年齡稍長,教會孩子明事理。
違背孩子天性的成長是危險的,違背規律的教育是扭曲的。
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不能拔苗助長,因小失大。
3、順其自然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苦難教育從來不是家長給孩子製造苦難,而是家長認真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真心實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義工,做志願者,從來不需要家長來告訴孩子生活有多苦,普通人要如何用盡全力才能過好一生。孩子比家長想像的還要敏感,孩子的同理心,遠比家長的「親身體驗」的教育更為長久。
家長培養孩子的是「心」,心足夠強大,孩子才足夠強大。
每一份刺骨的寒冷,孩子能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感受到,能在每個一起散步的傍晚感受到,能在每個想賴在床上的清晨感受到,不需要刻意給孩子製造苦難。
孩子會懂,比我們還懂。
作為父母,應該正確的、合理的把生活的苦難一點一點袒露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身體健康、心靈健康的接受和處理。
養孩子的確沒必要嬌生慣養,但也沒必要特意讓孩子受罪。
我們努力奮鬥,不就是為了讓孩子過的更好嗎?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