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的成長,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

2020-12-06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何讓老人明白,我用電動車送孩子上學,是希望孩子小時候適當地經受一些苦難,而不是故意危害孩子的健康。

講真的,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都實在是不理解這個行為,更別說這個題主還希望得到自己長輩理解。

氣溫0-2度,雖然不是極冷,但體感也是很不舒服的。別說是北方這些高緯度城市,就是廈門這種臨海的低緯度城市早上出門都覺得裸露在外的身體部位非常難受。

為什麼明明都這麼冷了,這位家長還要頂著大風送孩子上學?

無非是覺得孩子不能吃苦罷了。

在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中,讓每個孩子從小就浸泡在濃濃的愛意裡面,似乎批評我們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他們這一代顯得理所當然。

曾經我們所承擔的家務活在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別動,危險。」

似乎在我們的價值觀裡,孩子的未來岌岌可危:不能自理、不能獨立、不能受半點挫折。

於是為了孩子能夠獨立,家長就喜歡刻意的人為製造困難。

一、深入人心的苦難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於是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上到皇帝,下到英豪,無一不是經受了諸多磨難。

這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要成大器,必先吃苦。

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家長對苦難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精神的迷信,驅使家長在孩子的人格塑造上沒有苦難,創造苦難也要上。

家長對苦難教育的盲目推崇,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苦。

可是苦難教育是苦難越多越好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其實有些苦是不必吃的,因為吃了不能使孩子更聰慧,家長就不需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實行的苦難教育只是苦了孩子,感動了自己,並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苦難教育:苦了孩子,感動了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家長的角度:「我想讓孩子小時候經受一些苦難,因為我認為這有利於發展孩子的性格。」卻把可能存在的風險視若無睹。

我們在評估一件事時,往往是要看風險和收益兩方面的,如果風險超過收益,那就是不值得。

在「騎電動車送孩子上學」的案例中,家長放棄了更安全舒適的交通方式,卻沒有明顯收益,無非是人孩子感受一下北京早上的寒冷。

這種苦難教育很難說可以給孩子什麼啟發,但是風險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幼兒園的孩子身體素質比不上成人,免疫系統脆弱,家長讓孩子頂著大風上學,如果孩子不幸感冒,可能後果更為嚴重。

可以磨難孩子意志的方法多了去了,為什麼家長不能選擇更為穩妥的方法?為了一個有可能達到的目的,忽視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值得嗎?

這種苦難教育明顯是風險大於收益,只是感動到了家長自己,苦了孩子,實在是得不償失。

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何在成人面前保護自己,才是孩子需要面對的。

苦難如果會傷害身體,就算是成人也會儘量避免。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不應該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應該教會孩子趨利避害保護自己啊。

孩子的成長中,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甚至是家長要儘量避免的。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題:生活的暴擊我們該感激嗎?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苦難教育就是他們生活的暴擊,當孩子長大,回想起曾經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自己,會感激曾經讓自己坐在電動車的父母嗎?我想應該不會吧。

如果說孩子在寒風中學到了什麼,只可能是北京的早上真的很冷。

但是這種事情,非要冒著孩子生病的危險讓孩子感受嗎?

苦難就是苦難,能避免就避免,我們沒必要感謝苦難,不是困難造就了孩子,成就孩子的永遠都是孩子自己的努力,那些不必要的苦難,家長就別再製造。

三、孩子的成長,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

1、強健的身體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家長希望孩子能學會吃苦,以後能面對生活的磨難,這點我從來不否認。但是我認為所有的教育都要建立在孩子這些教育方式不會過度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上。

0-2度是什麼概念?水的冰點就是0度,再加上早上的冷風,如果安全防範沒做好,孩子很容易就生病,尤其是現在屬於流行病高發期,所以家長不要為了所謂的苦難教育傷害孩子的身體。

就像是你想要種一棵樹,難道不是先讓它茁壯成長嗎?不澆水、不施肥,就想讓它在艱苦的環境下生存,怎麼可能?

2、尊重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規律

孩子的成長是由有自己的規律的,在什麼年齡對孩子進行什麼樣的教育。在孩子還小時,就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給孩子關心和呵護,等孩子年齡稍長,教會孩子明事理。

違背孩子天性的成長是危險的,違背規律的教育是扭曲的。

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不能拔苗助長,因小失大。

3、順其自然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苦難教育從來不是家長給孩子製造苦難,而是家長認真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真心實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義工,做志願者,從來不需要家長來告訴孩子生活有多苦,普通人要如何用盡全力才能過好一生。孩子比家長想像的還要敏感,孩子的同理心,遠比家長的「親身體驗」的教育更為長久。

家長培養孩子的是「心」,心足夠強大,孩子才足夠強大。

每一份刺骨的寒冷,孩子能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感受到,能在每個一起散步的傍晚感受到,能在每個想賴在床上的清晨感受到,不需要刻意給孩子製造苦難。

孩子會懂,比我們還懂。

作為父母,應該正確的、合理的把生活的苦難一點一點袒露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身體健康、心靈健康的接受和處理。

養孩子的確沒必要嬌生慣養,但也沒必要特意讓孩子受罪。

我們努力奮鬥,不就是為了讓孩子過的更好嗎?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句話其實是家長在我們小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用這句話激勵我們。而我們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告訴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今天要能忍受住辛苦,將來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 你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嗎?
    很多人都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一個不願意吃苦的人,難道可以隨隨便便就成功嗎?這些勵志話語,看起來很勵志,它們或許正是我們撐過那些艱難日子的力量來源,可是暗藏著一種行為模式。如果你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己就會不自覺地選擇比較困難的路去走,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輕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會有一連串的困難接踵而來,然後我們又安慰自己說「人,就要吃得了苦」。殊不知,這些都是我們吸引而來的。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應該這樣理解丨胡謅白扯第45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若按以前的刻板印象,這話就是老一輩的說教,他們覺得年輕人不能吃苦,所以總是勸人吃苦。 長了幾歲之後,就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是「人上人」?這話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去理解? 什麼是「人上人」?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窮人發不了財是吃苦太少嗎?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老話,那便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實話,這句話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這算是很多人的座右銘,但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吃苦和人上人壓根就不沾邊。畢竟,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我們從小便吃苦,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相信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
  • 苦難是寶貴的人生財富?任正非的深刻體悟:痛苦本身並無收穫!
    我們歷來流行一種「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人生理念,我以前也信奉這套,覺得自己今天所吃的苦,必然會帶來很好的回報。 其實不是這樣的,反正我覺得自己過去很多苦是沒必要去吃的,等於是白白浪費掉了。而且我看過有些人大半輩子在吃苦,但仍然是困在「苦中苦」裡,一點也沒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思。
  • 想要活得有尊嚴,就要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那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領導者,這樣的人,就是屬於非常中庸的,沒有什麼能力的人。而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特別是沒有什麼家庭背景的,你必須通過你自己創業,通過你自己的努力活的有尊嚴。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創業的原因,而且也是一個絕路,大家有沒有想過,你沒有其他任何出路,你除了創業自己當老闆。賺到錢以外,你沒有其他任何出路,所以說必須創業,但一旦你確定你要創業過後,你就要馬上去創業。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做人,
  • 《憫農》作者:成「人上人」後忘記初心,下場都不會太好
    文|顏小二述哲文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有些可笑的現實: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毀在了「人上人」的生活中。這是為何?於顏小二看來,其中道理,說得簡單些,也不過是我們如何看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
  •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過4種苦的人才能擁有富貴!
    「一時吃虧,一世富貴」,只有吃過4種苦的人,必是富貴齊天之人! 1、身無分文之苦: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顯然,能夠經受住身無分文之苦的人,並且能在極端困難的經濟危機中找到辦法重獲新生的人,必然將來是有所成就之人。
  • 江西省安遠一中2020屆北大學子鍾濤: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多吃一點苦,就能多考幾分,高考就能多幾分勝算,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每天都應該對時間有一定的規劃,比如你今天上午做什麼?中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自習又做什麼?有了明確的時間安排之後,堅持再堅持,等習慣養成了,你就不會浪費時間,你就為學習的突破保證了先決條件——時間。
  •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時間過去兩年了,兒子每天都懶散的躺在家中,不是打遊戲就是睡覺,對於媽媽的指責,兒子卻說道:「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很多家長看完後陷入深思,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呢?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 46歲的李健堅持丁克20多年,他說:我又不是瀕臨滅絕的物種!
    ,從而取得了讓人豔羨的成績。 他說得風輕雲淡,但是從他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把這個問題考慮得很清楚,這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不少人都認為李健夫妻文化水平和智商都很高,他們應該留下後代,這樣做有利於優秀基因的傳承,同時也是給社會做貢獻,可是李健有他自己的想法。
  • 不是每次風雨後的天空都會有彩虹,但彩虹一定是出現在風雨之後
    今天老夫算是又長見識了,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竟然還存在著「苦難守恆定律」這麼一說。何謂苦難守恆定律呢?大意是說,每一個人這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人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是扮演著怎樣的高大上角色,他一定會有他這個角色必須要承受的苦和難。因為表面的光鮮與背後的委屈,永遠是成正比的。這又讓我聯想起一句勸世箴言:你現在對自己苛刻,將來生活就會對你寬容;你現在對自己寬容,將來生活必然對你苛刻。既然人生裡的苦難是恆定的,那麼我們就沒必要刻意去逃避它。
  • 勇於吃三苦,終成人上人
    一個超越平凡、不甘於庸碌的人,都需要承受不為人知的苦楚,其中的奮鬥之苦、孤獨之苦、受挫之苦,更是人生「家常便飯」,扛得住這三苦,才能歷經風雨,迎來彩虹的映照。勇於吃三苦,終成人上人:PART1、奮鬥之苦「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掉下來,也是有能力的人先搶到,而那些不願付出、只想坐享其成的,一般也是沒有機會的。
  • 簡單一句話的人生感悟,經典至極,讓人瞬間醒悟!
    你必須明白,有些人的出現就是為了教會你遺憾和別離。二、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請不要用年齡和其他東西來束縛自己,年齡從來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來為難自己。三、無論你經歷的事是喜是悲,無論,你遇見的人是好的是壞的,他們總能教會你一些事理,然後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做了人上人之後,你究竟想幹嘛?
    所以,在我們求學途中,「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尊尊教誨一直跟隨著我們,這也是一句穿越古今的最鏗鏘有力、鞭策人心的勵志教導。因為這句話,古代有「頭懸梁、錐刺股」、「映雪捉螢」等故事,現今則出現不但自己要努力,還得搭上全家的財力、物力,社會人脈的大比拼等等。顯然,我麼教育的目的並非成就自己或者獲得愉悅,而是努力進入某個階層。這個階層眾望所歸,是人上人的階層。
  • 這三個星座,應該感謝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苦難更能讓他們成長
    苦難從來不會讓天蠍一蹶不振,因為天蠍有一顆有不服輸的心,別人說我不行,我偏偏不信。天蠍的基因裡就有著好勝和不服輸的決心,勝天半子的勇氣。越是被打擊,越是被擊倒,天蠍越是想要證明自己。苦難會讓天蠍座更有力量,也能變得更加睿智,更加清醒。在這個過程裡知道到底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也能更加看清自己。
  • 在苦難中成長蛻變
    世間有生命的萬物無不在苦難中修行、再造,適應瞬息萬變的狀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句千古絕唱的詩,道出了世間萬物戰勝苦難,超越自我,完美蛻變的真諦;也啟迪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曲折,不要逃避,接受苦難,才有可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得住困苦,忍得住磨難,才有可能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