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應該這樣理解丨胡謅白扯第45話

2020-12-05 騰訊網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若按以前的刻板印象,這話就是老一輩的說教,他們覺得年輕人不能吃苦,所以總是勸人吃苦。

長了幾歲之後,就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是「人上人」?這話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去理解?

什麼是「人上人」?

有這樣的解釋:其一,指才能出眾的人;其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崇高權勢顯赫的大臣,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君王之下,萬民之上,一般是宰相、丞相這樣的朝中重臣;其三,在現代,多用來指,經濟條件較好的人,或者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其四,指受人敬重的人。

百科這樣解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得了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的人。

出自明·馮夢龍輯《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公子自思:「可怎麼處他?」走出門來,只見大門上掛著一聯對子:「十年受盡窗前苦,一舉成名天下聞。」「這是我公公作下的對聯。他中舉會試,官到侍郎。後來咱爹爹在此讀書,官到尚書。我今在此讀書,亦要攀龍附鳳,以繼前人之志。」又見二門上有一聯對子:「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後來成為民間俗語,改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這句話?

很重要的是怎麼理解「人上人」,以及「苦中苦」與「人上人」的邏輯關係。

「人上人」,可以理解成你做人的最高目標,代表著你自己的人生價值,代表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一定非要把它理解為上文提到的某一種解釋。

我們之所以討厭長輩說這句話,一是因為感覺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強加給我們,二是因為吃苦本就是很痛苦的事,標榜吃苦,本不必吃苦非要製造苦,是很病態的心理。

怎樣去理解這句話全憑我們自己。「苦中苦」與「人上人」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吃得了千辛萬苦,但吃的都是無謂(毫無價值意義)的苦,是無法實現人生價值的。吃得苦中苦,不一定為人上人。吃苦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充要條件,吃苦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充分條件,吃苦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要實現人生價值,吃苦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還要有別的因素,才能幫你實現人生價值。連吃苦這最基本的一關都熬不過,是沒有資格談別的因素的。

至於別的因素是什麼?有很多,不必一一點到。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人生價值之後,獲得的是樂;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也能獲得樂。樂是成就感、幸福感。多去看樂這一層的東西,不可避免的苦就沒那麼嚇人了。

相關焦點

  • 你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嗎?
    很多人都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一個不願意吃苦的人,難道可以隨隨便便就成功嗎?這些勵志話語,看起來很勵志,它們或許正是我們撐過那些艱難日子的力量來源,可是暗藏著一種行為模式。如果你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己就會不自覺地選擇比較困難的路去走,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輕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會有一連串的困難接踵而來,然後我們又安慰自己說「人,就要吃得了苦」。殊不知,這些都是我們吸引而來的。
  • 清華大學教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句話其實是家長在我們小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用這句話激勵我們。而我們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告訴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今天要能忍受住辛苦,將來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窮人發不了財是吃苦太少嗎?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老話,那便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實話,這句話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這算是很多人的座右銘,但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吃苦和人上人壓根就不沾邊。畢竟,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我們從小便吃苦,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相信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的成長,苦難從來不是必須的
    講真的,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都實在是不理解這個行為,更別說這個題主還希望得到自己長輩理解。氣溫0-2度,雖然不是極冷,但體感也是很不舒服的。別說是北方這些高緯度城市,就是廈門這種臨海的低緯度城市早上出門都覺得裸露在外的身體部位非常難受。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做人,
  • 江西省安遠一中2020屆北大學子鍾濤: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高中不也是這樣嗎?我們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做無限的對學習有用的事,唯有如此,才能在與眾人的競爭中拔得頭籌。所以學弟學妹們要珍惜學習的每一分鐘,當別人在玩時,你在刷題,別人在閒聊時,你在刷題,別人在刷題時,你在刷題,別人在睡覺時,你在刷題,你嘗試過晚上一點鐘睡,第二天六點鐘起,並且日復一日堅持嗎?
  • 想要活得有尊嚴,就要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那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領導者,這樣的人,就是屬於非常中庸的,沒有什麼能力的人。其實我告訴大家,創業成功的真正原因,絕對不是因為你有多少人脈,也不是因為你有錢就能創業成功了,真正原因僅僅是因為你有激情,就是你願意幹,願意拼,願意去找這樣一個東西,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深圳有一個小夥子,他是怎麼創業成功的呢,就是到各個商場各個寫字樓去撿那些送餐的電話號碼名片,然後把那些名片上面的號碼改了,換成自己的,然後又把自己的這個名片再向各個寫字樓去遞
  •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過4種苦的人才能擁有富貴!
    「一時吃虧,一世富貴」,只有吃過4種苦的人,必是富貴齊天之人!顯然,能夠經受住身無分文之苦的人,並且能在極端困難的經濟危機中找到辦法重獲新生的人,必然將來是有所成就之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需要接受各不相同的新事物的。
  • 勇於吃三苦,終成人上人
    一個超越平凡、不甘於庸碌的人,都需要承受不為人知的苦楚,其中的奮鬥之苦、孤獨之苦、受挫之苦,更是人生「家常便飯」,扛得住這三苦,才能歷經風雨,迎來彩虹的映照。勇於吃三苦,終成人上人:PART1、奮鬥之苦「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掉下來,也是有能力的人先搶到,而那些不願付出、只想坐享其成的,一般也是沒有機會的。
  • 《憫農》作者:成「人上人」後忘記初心,下場都不會太好
    文|顏小二述哲文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有些可笑的現實: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毀在了「人上人」的生活中。這是為何?於顏小二看來,其中道理,說得簡單些,也不過是我們如何看待「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
  • 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隨時保持這三個優點,定能成功!
    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隨時保持這三個優點,定能成功!文/禮運暖天下曾國藩在總結成功三要素時候說:「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舉個例子,名人宋濂少時因家裡貧窮而沒有書看,但是他卻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但是想讀書就得首先解決收本的問題,但是他買不起,後來為了堅持讀書,他想到了借書來抄寫,然後再讀書,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志氣,為了夢想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吃苦。所以最終他學業有成,這是對一個愛讀書的人最好的回饋。所以說我們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退縮,因為有志則剛!
  • 中國頂級「蛙王」:100米潛泳只吸3口氣,國際泳聯被他逼得修改規則
    穆祥雄的父親是遊泳健將穆成寬,穆成寬曾不僅獲得遊泳冠軍,打破了400米自由式全國紀錄,還創建了中國第1所遊泳學校,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當時的中國,為了體育隊伍不斷壯大,決定選派中國遊泳隊和中國足球隊前往匈牙利留學,學習更專業更先進的知識,穆祥雄就在第一批遊泳選手派遣之列。這樣的機會不僅讓穆祥雄眼界大開,也讓他覺得應該刻苦、努力地學出點成績來,才能不愧對栽培自己的國家。
  •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在教育界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現在很多的家長自己每天省吃儉用,但給孩子花錢卻大手大腳的,眼睛都不眨一下。家長過度寵溺,孩子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導致性格變得自私自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