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遙控飛機,其實早在一戰期間就已經出現,不過受限於當時落後的控制及導航技術,相對來說發展還比較原始也不成熟。無人遙控飛機初始主要應用於打靶,不像今天的無人機主要用於偵察、攻擊,在二戰期間隨著戰場需求以及無線電技術更加成熟,各國都有對應無人機問世。
下圖是二戰美軍訓練轟炸機機組成員射擊方式,訓練手段確實相對原始。

到了噴氣時代原有的一切都改變了,包括戰鬥機、高射炮、高射機槍等,都需要更加快速且實用的高速靶機。同時有人駕駛偵察機在越發先進的防空飛彈面前生存率極低,這也帶來無人偵察機的需求,於是蘇聯開始了第一代無人靶機/偵察機的研製——拉-17。
1950年,蘇聯拉沃契金飛機設計局開始研製無人靶機,代號「拉-7」,主要用於空軍訓練。1954年該機試驗定型,翼展7.5米,機長8.15米,最大起飛重量3.1噸,載重495千克,採用一臺РД-900亞音速衝壓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905千米/小時,巡航速度88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900千米,載機平臺是仿自美國B-29的圖-4戰略轟炸機。

可以外掛兩枚大型飛彈的圖-4轟炸機,作為戰略轟炸機,可以改進平臺很多,帶兩架拉-7無人靶機毫無壓力。1959年之後,蘇聯研製出從地面發射裝置,長期以來作為蘇聯空軍及國土防空軍的主力靶機。比如用於空空、地空飛彈武器研製試驗和鑑定,也可以用於部長常規打靶。

我國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引進,作為無線電遙控中、高空兩用高亞音速靶機,拉-7採用正常氣動布局,由於機體反射面積較大,可以模擬戰鬥機、轟炸機。機上還裝備了路尼伯格透鏡,曳光管,脫靶距離指示器和紅外拖靶裝置等。拉-7由圖-4帶到高空投放,然後初始階段依靠機上發動機作有動力飛行,燃油耗盡後改為滑翔飛行。

1959年4月19日,大家很熟悉的地空飛彈二營,進行了我軍史上首次地空飛彈實彈射擊,目標靶機就是進口的拉-17。1959年11月16日,空軍米格-19戰鬥機及配套K-5M空空飛彈,同樣進行了空軍史上首次空空飛彈實彈射擊訓練。先後有16名飛行員發射61枚K-5M,擊落7架拉-7無線電靶機(實際投放8架),這個命中率就現在來說有點差,考慮到當時的空空飛彈水平這結果已經相當不錯。
由於拉-7還不具備地面發射能力,因此在空軍就多了這麼一個神奇組合,圖-4(美國B-29技術)加拉-7高空投放。

到了60年代,由於蘇聯技術、顧問全面撤出,為使部隊不至於陷入無機可用的尷尬,我國航空業開始自行研製同類機型。1968年4月3日,由南京航空學院進行測繪仿製拉-7,當時給出的型號是CK-1(長空一號)。1969年12月22日,長空一號首飛,1977年10月25日,長空一號設計定型,改為無人駕駛-5甲型飛機(無-5甲)。


長空一號採用一臺WP-6發動機,採用固體燃料推進器發射,依靠降落傘回收,1966年裝備部隊。長空一號成為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款多用途噴氣式無人機,先後有多款改型包括:CK-1中高空靶機、CK-1A核武器試驗取樣機、CK-1B低空靶機(供低空防空武器系統鑑定用)、CK-1C高機動型(供空對空飛彈和戰鬥機鑑定試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