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第一架軍用無人機:「長空」一號
新華社記者於曉泉、解放軍報記者張磊峰
作為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紮根邊陲半個世紀,從燒鍋爐做起,不斷學習鑽研,逐漸成長為我國無人機領域的權威專家,主導研製了我國第一架無人靶機「長空」一號,被譽為中國「無人靶機之父」。
彼時,我國在無人機領域只能依靠從國外進口,來滿足航空武器靶場試驗需求。隨著國內國際形勢惡化,外方撤走專家、帶走資料,實行技術封鎖,我國航空武器試驗一度陷入困境。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李新偉說,為擺脫依賴國外進口靶機的窘迫局面,1965年3月,我國啟動「長空」一號靶機的自主研製工作。由於人才匱乏、技術條件落後,研製工作舉步維艱、進展遲緩。
「我那時候正下放到鍋爐房鍛鍊。」逆境中的趙煦,系統、紮實學習了大量與飛機有關的專業知識,並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為後來「長空」一號研製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起步之初,除了有限的幾本無人機操作規程外,沒有其他任何參考資料。研製團隊根據某型渦噴發動機安裝點應力集中的特點,自行設計了一種發動機與飛機殼體連接的固定箱,把渦噴發動機牢固地連接在機殼上,徹底解決了無人機動力問題。
「當時的無人機是由母機帶到空中,像『母雞下蛋』一樣從天空投放的。」起飛,曾是困擾研製團隊的最大難題。一個偶然的機會,趙煦和團隊成員由一張國外小車圖片激發靈感,產生了一個全新設計理念,決定用於運載無人駕駛靶機滑跑起飛的工具。
作為總體方案的設計者,趙煦對空氣動力特性、結構強度、飛行性能、飛行航跡等進行了全面計算論證,帶領團隊利用計算尺、算盤、手搖計算機等落後設備,協助飛機滑跑的起飛車終於研製成功,改變了國際上用有人機高空投放靶機的歷史。
1966年12月6日,「長空」一號首飛成功,奠定了我國無人機發展的堅實基礎。
作為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種大型噴氣式無線電遙控高亞音速飛機,「長空」一號可供飛彈打靶、防空部隊訓練以及採樣、監控等需求。
「未來,無人作戰飛機將非常廣泛地應用於各國部隊,將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導力量。」數十年後,趙煦如此評價。